期望-确认理论产生于营销学领域,由1980年Oliver提出,构建一个由期望(Expectation) 、认知绩效( Perceived Performance )、确认度( Confirmation )、满意( Satisfaction)、持续购买意愿(Repurchase intention)五个维度组成的期望确认模型。
ECT理论经过营销案例中不断地检验,实用性较强。
期望-确认理论将消费者与购后行为的评估分为四个过程
1)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服务之前,对其产生的一种期望;
(2) 在消费体验之后,消费者对该产品/服务的实际绩效会形成新的认知;
(3) 消费者将认知绩效与购前的期望进行比较,会得到三种结果(期望正向不确认,即认知绩效大于期望;期望确认,即认知绩效等于期望;期望负向不确认,即认知绩效小于期望) ;
(4) 比较结果将影响消费者满意度,进而影响其持续使用或再购买的意愿和可能性。
期望-确认理论的核心思想
诞生之初,ECT理论是为了研究消费者满意度,核心在于将消费者购买某一产品前的期望和购买产品后的绩效表现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对产品或者服务感到满意,进而判断是否愿意下次购买或者使用的二次消费问题,广泛运用于评估消费者满意度和产品再次购买等一般性的营销服务。
消费者在构建买产品或者服务之前,对其产生了固有的一种期望。
在实际的消费体验之后,消费者对该产品或者服务的实际绩效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消费者将认知绩效与购买前的固有期望相比较。
将用户实际获得的效用和固有的期望相比,比较结果将影响消费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