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模式
巴甫洛夫模式的简介

巴甫洛夫模式又称为学习模式。

巴甫洛夫认为:和大部分的动物一样,人类的需求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条件反射”过程,而购买行为则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这种“刺激——反应”间的关系可细分为驱策力、诱因、反应和强化4个步骤。

巴甫洛夫模式在营销中的应用  

1.驱策力

是一种诱发购买行为的内部刺激力量。这种内部刺激根据人类不同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不同种类:产生人类生理需要的饥寒、产生安全需要的恐惧、产生社交和自尊需要的荣誉和地位,等等。

2.诱因

能够满足或缓解驱策力的某种产品或劳务。如:食品、衣服、武器、轿车等。这些商品却能使消费者产生的心理紧张得到满足和消除。

3.反应

消费者为了满足需求而去寻找某种商品和劳务的行为,也就是消费者购买行为。它是需求者对诱因的反作用。

4.强化

使诱因——反应间的关系得到加强,它和以前需求欲望的满足程度直接相关。如果消费者需求欲望得到高度满足,时间一长,这种反应经常被强化,就会形成消费者重复购买。

根据巴甫洛夫模式,没有驱策力和诱因,就没有购买行为,也就谈不上强化。

一定的驱策力,可能有不同的诱因,但相同的购买行为,可以被类似的诱因所诱导。

因此,当消费者习惯使用的某种品牌的产品缺货时,他会改用类似的品牌。当驱策力强度非常大时,会促使诱因和购买行为有一般化倾向。

比如,消费者欲购的某种品牌的产品缺乏,只剩下较差的产品时,如果需求欲望很强烈,则消费者也会选择较差品牌的产品。和一般化倾向相对应的是区别化倾向。一般化倾向减少诱因和购买行为的差异,而区别化倾向则增加其差异,使同样的驱策力和诱因,导致不同的购买行为。

巴甫洛夫模式认为:

广告是一种重要的诱因,重复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不可低估。

人们往往受到诱因重复和强化的刺激后,才会产生某种反应行为,即购买行为。

若广告只出现一次,是弱诱因,无法将人们的驱策力激发到采取购买行为的必要程度上;若广告重复出现,不仅使消费者难以忘记,而且能够起到强化作用,刺激消费者重复购买某种商品或某种品牌的商品。巴甫洛夫模式强调了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但未涉及其他方面。

巴甫洛夫模式的相关词汇
基模理论AIDMA法则纳什均衡与霍林特模型FCB方格理论CCDVTP营销模型品牌3Vs战略消除不满论弗洛伊德需求理论说服的传播模型气味营销六度空间理论视觉锤理论编码/解码理论USP理论大卫·奥格威的广告准则半球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短缺原理/稀缺原理宜家效应选择理论SMART原则消费者购买行为6W2H分析法ROI理论第二曲线波特五力模型两级传播论AIDEES模型喜好原理跨界营销黄金圈法则零售生命周期理论附着力因素法则场域理论李奥贝纳的固有刺激法4p营销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知识的诅咒LAST原则场景营销流量池思维安慰剂效应期望-确认理论折中效应口红效应七秒钟色彩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高山战略一度效应压力反应论MOT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睡眠者效应传播过度市场势能论幸存者偏差STEPPS传播模型STP理论尾数定价策略利基营销理论详尽可能性模型4C营销理论蔡戈尼效应受众商品论品牌行销戒律交易效用理论共鸣论狄德罗效应禀赋效应意见气候马斯洛需求模型环境威力法则3Rs+4Ps服务营销组合米勒法则波纹效应消费者主权理论路径依赖理论比例偏见鸟笼效应焦点访谈法AARRR模型首因效应猫咪经济学峰终定律低卷入学习模式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口碑营销SIVA理论4Vs营销理论规模效应损失厌恶理论威廉·麦奎尔的预防接种理论KISS原则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心理账户尖叫效应奥卡姆剃刀原理主动学习论逆火效应注意力营销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