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零售商的理解(上)

CK商业逻辑研究 CK商业逻辑研究

9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泛零售社群分享的内容整理。

最近,有商业媒体报道:抖音电商将“价格力”设定为2024年优先级最高的任务,这也是继拼多多、阿里巴巴和京东之后,又一个在内部明确将“低价”提升为核心战略的电商平台。如今,抖音已经成为了消费品牌的必争之地,行业对于这个消息还是非常关注的。

其实结合现在大的商业环境、电商人口红利的基本告罄,抖音这个策略的选择是有迹可循的。我把去年11月泛零售社群年会上的分享《关于零售商的理解》翻出来了,整理成文,或许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零售商,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大家都是普通的消费者,会在便利店里买东西,也会在淘宝上下单,它们都是为我们提供服务的零售商。

现代零售在国内的起步比较晚,基本上我们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同行将近100年的路,又叠加了电子商务这一波,情况是要更加复杂一些的。这个也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不断出现新的渠道和新的模式,让人应接不暇。

对于零售商的管理,有两个基础的维度:第一个维度偏向于品牌的角度,主要阐述的是零售商的基础运营机制,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个维度是更侧重零售商的自我管理,比如品类管理、供应链管理、仓配管理、销售管理,涉及到专业面,下文不再赘述。

在正式开始之前,照例做一个小小的说明:

以下内容,大部分是基于个人20年零售工作的理解,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如果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讨论。谢谢先。

既然要讨论“对于零售商的理解”,首先要对“零售商”做一个定义。

行业的定义:零售商是从事零售商业活动的企业。这个定义其实对于理解的帮助不大,因此要研究零售商,还得从“零售”的概念开始

零售的定义有很多个版本,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百度百科的版本,非常的教科书

百度百科认为:零售是直接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个人消费者或者最终消费者的商业活动,是产品或服务从流通领域进入到消费领域的最终环节

在这个定义里,有两个关键词需要注意一下:

关键词1:产品或服务

在一般的理解里,零售是与实体产品有关系的,比如我们会在当当上买书,也会在京东上买家电。实际上,零售也包括服务的售卖,比如家政、汽车维修、美容美发,它们都是一种零售的形式。这个点经常被大家忽略掉

关键词2:最终环节

这意味着,零售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百度百科给了一个很精准的定义:从流通领域进入到消费领域。

以微商品牌为例,无论中间有多少层级的代理,只有那些把产品卖给用户的,才算得上完成了零售,进入了消费领域。

很多微商品牌的崩盘,核心的原因是代理太多、能做零售的太少,货一直滞留在流通领域,进入不了消费环节。当一些代理想要快速套现的时候,就会降价抛售,出现了踩踏式的价格体系崩溃。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定义:零售商是帮助商家将产品或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第三方服务商。

这里的关键词是“第三方服务商”。作为第三方服务商,零售商的核心工作是需求满足,是通过组织供应链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中赚取一定的服务佣金。

关于第三方服务商的概念,我们画了一张简图来帮助理解:

如图:零售商是一个枢纽,它的上游连接着供应商,也就是品牌和商家,它们供货给零售商;它的下游连接着用户,用户愿意去零售商那里买东西。

用学术一点的语言表达:零售商会根据下游用户的需求,组织上游的供应链资源,以达成双方的供需适配。基本上满足这个模型的,都可以视为一种零售商的形式。

例如:最近几年很火的直播电商,上游是品牌商家,下游是用户,主播们所承担的就是一种零售商的角色。因此李佳琦是零售商、东方甄选也是零售商。

这里通常会产生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品牌要通过零售商卖货给用户呢?为什么不是直接销售给用户呢?换而言之:零售商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我们认为零售商的核心价值是效率,它的存在提高了供需双方的流通效率。

例如一个新的牛奶品牌,现在有两个发展上的选择

  • 选择1:和一个连锁超市合作,可以快速的进入到两百家门店

  • 选择2:品牌自己开店,可能要到两年后才能开到两百家奶站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个?其实绝大多数品牌都会选择第一种。因为自己开店的时间成本太高了,能不能盈利也是不确定的。和超市合作,虽然是新品牌,合作条件苛刻一点,但是确定性是相对更高的。因此创始人如果不是十分头铁,是不会选择第二种的。

除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用户习惯。用户通常在逛超市的时候,顺手就把牛奶买了,很少有用户愿意专门跑一趟奶站的,要花时间,而且可以挑选的产品也不多,想要说服用户形成习惯是很难的。

结合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一些东西了:

  • 对于品牌:零售商可以帮助它们更快的找到用户,并且把货卖出去。效率体现在寻找和说服用户购买的时间成本上。

  • 对于用户:零售商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帮忙找到高性价比的产品。效率体现在产品的选择范围和购买的便利性上。

实际上,品牌并不是所有的零售商都合作的,常常会挑挑拣拣,为什么呢?因为品牌挑的是效率,是零售商销售自己产品的效率。效率越高,品牌就越喜欢。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淘宝是零售商;作为达人主播的代表,李佳琦也是零售商。最近几年,为什么品牌的目光都集中在李佳琦这样的超头上,而不像以前那样关注淘宝官方的活动呢?

原因很简单,李佳琦的销售效率比淘宝官方更高,品牌天生会去追逐那些销售效率更高的零售渠道。所以当有一天品牌抛弃了某个渠道,往往不是因为挣不到钱,而是渠道的销售效率太低了,足够高的销售效率,品牌可以容忍一定的亏损的。如果不信,看看那些打破头都要上李佳琦直播间的品牌就知道了。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结论:零售商是第三方服务商,上游连接的是商家和品牌,下游连接的是用户。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对于零售商来说,商家和用户,哪一个更重要?

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调研,答案基本上是55开,其实这个答案可以通过零售成本结构的拆解来获得。

我们画了一张简图来帮助阐述这个问题。

假设品牌是与零售商直接合作的,这样可以更简单的设定产品的制造成本和零售价。但绝大多数的消费品都是要做促销的,不管是零售商全场活动的要求,还是品牌之间竞争的需要,因此产品的零售价并不等于用户的购买价格,折扣之后的产品成交价才是。

零售商和品牌会有一个合同约定的结算价格,它与产品成交价之间的差价部分,就是零售商的毛利。当然,零售商也是有经营成本的,扣除了运营和营销成本,就是零售商的前台利润了。

对于品牌来说,产品制造成本和零售商结算成本之间的差价,就是品牌的毛利。同样的,品牌也是有经营成本的,扣除了这些,就是品牌的前台利润了。

这是一个理论模型,实际的操作要更复杂一些:零售商会想方设法把各种运营成本转嫁给品牌来提高利润水平。比如利用各种名目收取费用、强迫品牌承担更多的促销费用等。如果品牌接受了这些,利润率就会降低,相应的,零售商的利润率就会提高。

当然了,品牌会同时与不同的零售商合作,因此零售商的产品陈列往往是高度同质化的。为了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一些零售商会把利润的增额部分转化为促销折扣,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提高销售额,以获得更大的商家谈判筹码。

所以最终的成本结构是如图第二排:零售商会通过挤压品牌的利润,来保证自己利润的同时,不断的降低用户的消费价格,以此来换取用户更长期的消费忠诚度。这个与理论值的差距是比较大的,也是大多数品牌指责零售商乱收费的源头。

根据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来:

产品制造成本和成交价之间是品牌和零售商的毛利总额,额度是固定的,必然是存在着分配的问题。零售商想要获得更大的份额,唯一的筹码是用户,是用户的信任和手里的钞票。因此我们认为用户才是零售商的衣食父母,只有讨好了用户,给他们更有性价比的产品,零售商才有和品牌讨价还价的筹码。

那么品牌是什么呢?品牌是零售商的合作伙伴:一方面他们要相互配合,把货卖给用户,这样才有利润可以分配。一方面他们又要相互博弈,争取分到更大块的利润蛋糕。在销售上相互配合、在利润上相互竞争,这种特殊的竞合关系,会一直贯穿在品牌和零售商的合作当中。

因此,如果某个零售商在品牌的销售中占比很高,而品牌又没有办法短期内实现多渠道扩张,是有比较大的经营风险的。前几年,一直有投资机构的朋友让我帮忙看品牌,我一般会问一些问题,其中有一条:有没有和哪个超头主播绑定?销售比例大约占多少?如果超过了三成,我一般劝投资人小心一点,如果超过五成,要非常非常的小心。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CK商业逻辑研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CK商业逻辑研究

CK商业逻辑研究

CK商业逻辑研究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