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墩墩、股市和达克效应

我再试试周戴夫 我再试试周戴夫

2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简单说,达克效应就是一种认知偏差

1995年,一个中年男人抢劫了匹兹堡银行。

他没戴面具,没有伪装,还对着银行监控微笑。

被捕后,警察问他咋想的,结果他一脸诧异,不应该啊,我明明抹了隐形液,监控怎么拍到我的?

警察问你在哪弄的隐形液?

他一本正经地解释:柠檬汁就是隐形液,我在网上看到用柠檬汁写字,只有接触热源时才会显形。于是在脸上涂了柠檬汁,这样摄像机就拍不到我。“只要我不靠近热源,我就完全是隐形的。”

警方怀疑他嗑多了,但结果显示正常。最后的结论是:这是一个过度自信的XX。

这个离奇案件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和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 Justin Kruger)一起来研究这一现象,最后发现了达克效应。

简单说,达克效应就是一种认知偏差,表现为四个阶段:

1、一阶段:越无知越自信。明明连自己的前途都看不清,但对国家民族世界局势一清二楚。

2、二阶段:见识多了才知道自己无知,自信逐渐崩溃。

3、三、四阶段:随着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重建自信。

一个人在从小白走向专家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这四个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小白时狂妄,做到专家了却谦虚。

实际上,不只是个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会经历达克效应的几个阶段:

一阶段:当年我们一穷二白,吃不饱穿不暖,却一心要“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进而解放全人类。”

这个时候我们是封闭而无知的,但非常自信。

二阶段:等到国门打开,终于能吃饱不用穿打补丁衣裳了,我们发现海对面的国家可以像喝水一样喝牛奶,有汉堡,迪士尼,波音飞机,航空母舰,卡车司机一个月赚一千美元(按当时汇率近一万人民币),自己爹妈一个月累死累活只能发40块钱工资,你想想会是什么心情?向往崇拜羡慕迷恋,自信彻底崩溃,觉得凡是西方的都比我们好。

这个观念在70后身上有着深深的烙印,部分80初也会有,就是觉得人家欧美的好,什么都好,都比我们强——这两拨人至今还在被这个烙印影响。

三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了40年,90、00后的成长环境优越,生活蒸蒸日上,他们觉得老外并不像父辈们说得那么牛,我们也不比他们差。表现出来的就是国潮和国产替代,手机、家电、百货的国产品牌已经不输外资。这时我们的自信逐渐恢复。

我们可以把这些现象叫做“国家达克效应”,近期的一个缩影是冰墩墩。

在冬奥开幕之前,社交媒体上几乎没有冰墩墩的身影,周边产品也没什么销量。当时和冰墩墩相提并论的是福娃、猴赛雷和南京的二胡卵子,大多数人根本没觉得这东西好看。

冰墩墩的逆转,起源于日本记者辻冈义堂的痴迷式推销,加上匈牙利、捷克、俄罗斯等国外选手喜欢熊猫造型,大力助推了一把。

这一下国内反过味来了:原来这墩这么好看呢?越看越喜欢了。于是抖音、快手、微博上各种晒,年轻人更是在官网上一通爆买,最后一墩难求。

自己的东西,一开始不认可,非得等到国外喜欢得不得了后才开始抢,这是审美上的国家达克效应。

与此类似的还有金融上的国家达克效应。

现在国内的基金经理公募私募的掌舵人,大部分是70后、80初,只要一谈到欧美说话的声音都变了,开口就是美联储加息,闭口就是缩表美元回流。同样的流氓事情,别的国家做不得,美国就可以。他们没有全球视野,只有“欧美更好”这种烙印。

现在不正是中国最好的机会吗?全产业链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只要把原材料给足了,什么都能给你造,没钱贷款给你,慢慢还,还不上继续拿能源换。这不就是二战时期的美国吗? 昂扬向上,国运隆隆。

但机构的掌舵人们显然不这么认为,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我们一定先跌为敬,仿佛出现危机的不是欧美,而是我们。

周末看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我都气乐了,这不就 全 否定了吗?靠这批人是不可能挺起国内证券市场的脊梁的。

可能再过5-10 年,90后、00后说了算了,我们的证券市场 会变得更好, 原因呢,就是“国家达克效应”要进入第三阶段了。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我再试试周戴夫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我再试试周戴夫

我再试试周戴夫

微信公众号:我再试试周戴夫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