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两个月后重任CEO,我发现商业“向真”比“向善”更重要
1月前
收藏 0
0
【摘要】:当我的内心花园被踩踏,我会为自己挺身而出。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内心的小 doris 的心灵奇旅。
这次国庆假期,我又去到了我的顿悟之地:巴厘岛。
去年来这里,我进行了一次自我疗愈,关于如何跟父母和解、跟童年的自己和解、跟原生地图中的执念和解,也完成了和自己前半生的盛大的告别仪式。
而这次在巴厘岛,我得到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自我解放。
在乌布抽到的卡:LIBERATION
为什么有这个感觉呢?我跟你们分享一个小故事:
在乌布的 inner child workshop 里,我认识了一个很有趣的朋友,叫淼淼,他有个神奇的能力是 eye reading,可以在和我对视的时候去读我眼里的信息,给我描述他看到的画面。
淼淼说,他在我的眼里读到:有一个人躺在地上,巫师在诅咒这个躺在地上的人,而我站在一旁看着巫师,有点无能为力,又有种轻蔑的感觉,看起来随时准备采取行动。巫师的背后还有一扇大门。
后来我和他讨论说,其实这个巫师代表了世俗的眼光,我看着这些规训和期待,觉得很可笑,又很无力,我随时准备干掉这些规则,打开那扇门,通往一个新的世界。
尽管我并不知道这扇门会通向哪里,但我真的感受到,今年我已经慢慢回归自己的初心,得到了更多幸福和能量;同时,我的新使命也徐徐展开,就是解放自我,并且解放很多和我一样,还在被“常规”所被束缚着的女性。
对于这种变化,我想要及时把它记录下来。所以,我在异乡用一种非常心流的方式,没有打任何草稿,录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也欢迎大家在喜马拉雅、微博音频、视频号音频、 苹果播客、QQ音乐、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搜索「温柔一刀」同步收听本期播客~
播客发布后,我收到了一条非常喜欢的评论,来自即刻@姜Dora在此,分享给大家:
“以前做博主觉得要「内容向善」,但是慢慢发现应该「内容向真」。向真比向善更重要,没有真的善是附和善的框架,变成一种伪善,而真实才是最高的效能,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最有力量的自己。”
现在,我把这期播客变成了这篇文章,也期待你看完之后留下你的感受。
01 回归初心,商业模式会自己长出来
今年上半年,有个身份我一直没有去直面,就是刀法的创始人和 CEO 这个角色。
对我来说,做一个创作者是很简单的,我从小就喜欢输入、思考、创作,知道怎么高效获取并且梳理信息,再用文字、音频、视频各种形式做体系化地输出。
但做创始人不一样,他像个导演,要思考怎么让自己服务于一个组织,要做的是创建一套有效的机制,让团队在没有刀姐这个 IP 时,依然能够高效运作。
这两个身份天然是冲突的,做 IP 要求我往前站,但做公司老板却要退居幕后。
我一直没有找到中间的平衡点,所以我在年初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卸任 CEO,找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代替我去做管理。
但很快我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问题在于,现在的刀法是一个新物种——
-
首先,我们研究的是新营销,本质上就和老营销从道法术器上都不一样。
-
其次,我们是一个新模式,一半是内容平台,核心是传播,一半是咨询机构,核心是解决方案,这其中还要处理我的个人 IP 和刀法这个机构 IP 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新”注定了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在里面,需要精心打磨设计,需要勇敢地去犯错,然后在错误中迭代,而这些事是很难交给另外一个人,尤其是那些一心求稳的职业经理人们去做的。
所以我觉得我不能再回避了,痛定思痛,这个 CEO 还是得我自己来。
重新接过 CEO 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规划刀法的商业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战术上忙半天,不停想怎么把业绩做高一点,但很多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你是不是比对手更有竞争力?你是不是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今年年初,我砍掉了 C 端的营销社群业务,剩下了两种业务模式,行业媒体和咨询公司。
这两种商业模式的 benchmark 是非常成熟的,所以我要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如何让媒体业务和咨询业务形成一个高效的循环?
在做咨询的这段时间里,我真心觉得营销行业的变化太快了,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了解所有的品类,也不可能始终给到给到最前沿的解决方案。
在一步步的自我拷问中,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就是 CMO 签约制。
本身就是 CMO 出身的我,非常知道一个优秀的 CMO 对于品牌的重要性。他不仅懂传统的营销体系,了解从供应端到用户端每一层的设计和规划;而且还懂双微小快直抖 B 各种新营销平台的玩法,以及数字化的底层逻辑。
这种 CMO 少之又少,但我经过了五年沉淀,有了能力和资源,我可以创造一个平台,聚集行业最强的营销大脑,整合那些正在颠覆传统的 CMO 和机构们,一起来创造价值。
在筛选中,慢慢地这个模式就生长了出来:我会邀请 CMO 成为我的项目合伙人,我们作为一个外挂团队,项目制地和企业合作梳理战略方向,并且在一定时间段内护航战略落地。当企业内部能够跑通之后,我们就可以即插即拔,去服务下一个企业。
这是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企业和 CMO 都可以选择我是否要和对方合作?合作多久?同时,这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灵活用工模式,我相信这一定是未来职场发展的方向。
现在我已经通过这个模式找到了刀法的咨询合伙人,我们公司的两项业务也达成了非常良性的“双轮驱动”效应:
在媒体侧,那些看到并且深度理解了我们内容的用户,其实就是潜在的优质咨询客户;同时,我们强大的分析师团队,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一线案例,也是对我们咨询智库的信息补充。
在咨询侧,我们在实操的过程中,对营销的体感会非常敏锐,对内容的理解也更深,我也会把这个能力传递给内容团队,他们现在做访谈的深度,和只做媒体采访的编辑们截然不同。
今年给很多客户做了咨询分享
在不停的回归初心、去繁就简中,我终于确立下来了刀法最新的商业模式,这也是我重新面对 CEO 角色之后,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
02搭创业核心团队,靠的是“无为”
确认了商业模式之后,我把公司搬到了新天地,真正有了一个 to B 咨询公司该有的样子。
但要真正做好一个 CEO,我认为核心要做好三件事情:找钱、找人和分钱。
找钱这个事并不难,在我看来和做营销是一样的,就是人群战略和以人为本。
如果我能找到一群有潜力的、认同刀法的方法论、愿意跟随我们一起成长的客户,他们有一定的支付能力,而我提供的产品,能带给他们的价值远超他所支付的价格时,我们就会形成一个正循环。
尤其在想清楚刀法到底赚的是哪一部分人(to B 而不是 to C)的钱之后,这个问题就变得更简单了。我们在一次次的闭门会、工作坊和咨询案例中,验证了我们的方法论的确是可以帮助到一些品牌,这个信心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难的其实是找人和分钱这两件事。
过去,刀法更像是一个团伙,很多时候就靠那么一两个特别强的人。但靠人的结果就是,如果这个人不够成熟、不够稳定,他一有变化,整个系统都会崩盘。
后来我们又招了一些从媒体、营销行业过来的人,这时候的问题又变成了,有些人过去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很难理解刀法这个“新物种”。
其实我自己对刀法新的价值链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但一直以来我有道解不开的题就是:如何让团队能理解我的认知,能够拧成一股绳,真正按照我设想的方法执行下去?
之前,我会不停地和团队宣讲,强推我的想法,但在这近半年,我越来越理解这句话:创业公司的人,其实是留下来的。
很多时候,一家企业是有自己的气质和气场的,那些来来去去其实都是一种筛选,留下来的人是在变化中依然相信你,愿意跟随你的方向前进,遇到问题愿意一起想办法解决的,走了的人不是不好,只是现阶段可能不是很合适。
之前我的一个误区是:很多时候我都希望能教会、或者说培养出我们的核心团队。我会去跟某个人说,我觉得你很适合这个位置,然后强行把这个人放上去,不停给到压力,又觉得对方给到的结果不行,其实反而是捧杀了。
但其实,搭建核心团队这事靠的是“无为”:在项目中、在战斗里,想加入你的人,他自然就会留下来,愿意去挑更大的担子的人,他自然就会挑起来。
作为一个 CEO,我其实只需要把这个位置需要的能力,以及对应的报酬放在哪里,自然会有人愿意去试试这个位置。
如果内部没有人,那就外部去招聘。同频之人非常重要,因为这些人的沟通成本非常低,他们天然就在跟你想一样的事情。
比如我现在找到的 CFO 和 HRD,他们都是比我年长 10+ 岁的长辈,本身也在做咨询公司,听到我说的新模式之后秒 get,告诉我这个模式能成,并且迅速给到我很多他们的专业想法,告诉我他们能够怎么让我做成这件事。这种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有了这两个资深 HRD 和 CFO 的加入,分钱的问题也解决了。
公司像是个血液循环系统,当你打通了堵住的那个点,血液就会开始流通。经历了上半年的混乱,现在我能感受到很多事情越来越顺滑了。
03 始终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放在第一位
这种顺滑,不仅是刀法作为一个公司越来越正规,而且我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好了。
今年大家能看到,我和阿芙精油创始人雕爷、前可口可乐 CMO Joanna、江南春江总以及 lululemon 的创始人 Chip Wilson 等等,都做了深度对谈。
Chip Wilson 和我
这种事看起来有点玄学,但我觉得它背后的根源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和循环,如果我处于一个高能量的状态,就会吸引到高能量的人。
在重新觉察自我之后我发现:过去很多时候,我其实在委屈自己。
我会不断对自己说:一个好的创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老板应该是什么样的?哦,我应该要勤奋,我应该要顾全大局。
这种状态有点像一个好学生,老师说你应该要听话,于是你就听话,考好成绩。
但这其实不是你心内真正相信的状态,所以你的能量是被抑制住的。
在这种压抑之下,你就会越发觉得,我都委屈了这么久了,我总该得到点什么吧?名利也好、财富也好,结果都变成了你的成绩单,久而久之你也会变得越来越虚荣,越来越爱攀比。
这就是一直以来我们被驯化出的一种扭曲的生存模式,让人像个老鼠一样不停地跑圈、内卷,觉得我好累但是我没办法,戾气也就越来越重。
现在我做了什么改变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会不停问自己,你愿不愿意真正聆听自己,愿不愿意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感受,愿不愿意让自己开心?
举个例子,我在录这期播客的时候,隔壁房间有钻木头的声音。
以前的我会觉得,人家在旁边装修,那我能怎么办呢?忍一忍算了。
但是现在我听到了内心的小 doris 说:这个声音真的让我很难受,而且我现在在录制,你能不能去跟对方沟通一下?
现在的我尊重的内心的感受,希望自己是舒服的,愿意站出来保护自己。于是我就去隔壁敲门,请他们停下这个声音。
在改变的第一阶段,你可能会显得非常“面目可憎”。有段时间,我朋友跟我说:你好奇怪,你这几天怎么好几次突然就爆炸了?怎么动不动就哭?
但是我觉得,以前我们习惯了让自己麻木、让自己疏离,封闭自己的感受,那是因为我们不想感受到疼痛。而现在,你就是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内心的愤怒和难受展现出来。
在这之后,你再去仔细聆听,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哭泣?这些情绪背后是怎样的我?
比如我现在发现,我的愤怒情绪会集中在两个点:
第一是别人突然踩踏进了我内心宁静的小花园,比如我在办公室工作,突然有人不敲门闯了进来;
第二是别人听不见我的声音,比如一件事我已经反复表达了我的看法,但对方的理解一直牛头不对马嘴。
下一步,我又去寻找,为什么这两个点会让我如此愤怒?我会发现,原来这个源头是我和我父母的关系,在我小时候他们的这两种行为模式曾经深深地伤害了我。
这之后,我会进一步去理解,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模式?可能因为他们也从他们父母的身上习得了这些行为,而他们也并非不想改变,他们也许也听到了我的声音,只是能力有限、资源有限,不知道怎么回应我。
但是没关系,我可以做我自己的父母。当别人踩进了我的小花园,我会站出来告诉对方:请尊重我的花园。
自我疗愈是个漫长的过程,要做到好几层:从看见自己,到看见背后的模式,到理解这个模式,到跳出这个模式,建立自己对自己的安全感。
甚至下一步,当我把自己治愈之后,我是不是能去治愈我的妈妈?我能不能反过来做她的妈妈,告诉她:我在这儿,别怕。
在自我疗愈的过程里,我是如此真实、清醒且自洽,我也更有可能找到愿意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来相信我、支持我的人。
让花成花、让木成木之后,很多事都会变得很简单。对人,合则聚不合则散,跟周围能给你正能量的人相互支持;做事,选择那些能让你感受到能量增长、而不是损耗的事。
当你的能量越来越大之后,同样高能量的人也会更愿意靠近你,进一步激发你的能量,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正循环。
04学习“活好”,我永远都有选择
在自我觉察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是,我开始去学习“活好”。
一直以来我都把 90% 以上的精力放在了我的工作上,每天都在想公司该怎么搞,工作该怎么做,团队该怎么搭,项目该怎么推进?
直到今年我上了金惟春老师的课,在课上他说了一句话:人生到头,能留下来的都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
这句话非常打动我,于是我开始想,我身边能留下的关系到底有多少?这才恍然,我好像很久没有和我的好朋友们联系了,而且因为工作经常要出差,陪孩子和妈妈的时间也不够。
我一边说家人和朋友对我是很重要的,一边又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然后对自己说,我也没办法呀,大环境不好,而且我又要做老板、又要做咨询,又要做博主,确实没时间。
看起来好像我没有选择,但这不就是我的选择吗?这不就是知行不合一吗?
关于时间管理,我看到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来自《Scarcity(稀缺)》这本书。
书里说,你的精力就像一个小行李箱,你放了很多衣服进去之后,会发现你靴子没办法放进去了。这双靴子可能就是你的家人朋友、兴趣爱好。
你可能会想,那我挤一挤,把这个靴子硬塞进去好了。这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你一点空间都没有了,一旦有什么突发状况,你没有任何精力再去应付。
所以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如果你真的觉得这双靴子很重要,如果你真的觉得你的家人朋友们很重要,你就把它先放进你的行李箱,然后再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是可以拿出来的?
这个比喻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视角,我开始问自己,我是真的没办法把一些工作扔掉吗?一定是可以的,大不了少赚点钱就是了。
然后我就开始整理我的精力行李箱:我一个礼拜要工作 50-60 个小时,我花了多久做创作,多久做咨询,多久做公司管理?这些事真的需要我来做吗?哪些事我做了之后反而会越来越忙?
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板,我可以调整我的时间安排,减少我觉得不必要的工作,在一定需要我的地方提升筛选门槛,通过组织和流程去激发团队的积极性,把余下来的时间留给我的家人朋友和业余生活。
你发现没有,如果我们足够爱自己,为自己而活,这反而会成为一种动力, 来驱动我们去建立更好地工作机制,让我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京都偶遇的石头
所以我也很想积极地呼吁大家,回归真实的自我,坦诚面对自己,不停地觉察和感受,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虚假地活一生,还是真实地活一生?
要知道,你永远都有选择。而你真实的样子,真的很美。
作者 | Siete
编辑 | 刀姐doris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刀姐doris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