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咖啡:2平米的13亿吞金巨兽是怎样“炼”成的?

社区营销研究院 社区营销研究院

3年前

收藏 收藏 1

点赞 5

【摘要】:5年做到百亿,Manner咖啡的破圈之路!

2015年8月,韩玉龙盘下南阳路一家仅2平米的门面,店内那台昂贵的La Marzocco gs3 单头咖啡机几乎倾注了他所有心血,秉着对咖啡的热爱,他开创国内精品小馆的先河。

“10块钱能喝到15块的东西”这句响亮又有些真诚的口号,让Manner成功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做出招牌;与此同时,咖啡赛道的内卷不言而喻,Seasaw、三顿半、永璞等精品咖啡百花齐放。

2021年10月13日,有传闻称Manner咖啡将赴港上市,引起业界关注。从2平米的南阳路小店一路杀出重围,成长为估值13亿美金的吞金兽,破圈之快令人好奇,作为精品咖啡的“新贵”,Manner如何在竞争白热化的咖啡赛道中脱颖而出?

01. “小而精”的差异化战略

就行业而言,咖啡赛道早有星巴克这样的老牌咖啡连锁坐庄,而精品咖啡、新锐咖啡的先后入局,以及线上线下的渠道整合,使行业“内卷”效应无限放大。陷入战略胶着期,Manner咖啡亟需在原有的竞争格局上找出差异化。

Manner从0到1的破圈之路,正是其精准差异化战略的体现——Manner一开始就主打性价比路线,客单价在15-20元左右,因此被冠以“上海咖啡性价比之王”的名号。

翻看咖啡价位表,发现基础款咖啡如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大小杯定价均为15元,自带杯子还能再减5元,这样就能来到10元便利店咖啡的水平。新消费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国内现有咖啡消费者对于16-25元范围的定价接受度最高,Manner以价格为抓手,很快抢占精准人群的心智。

产品定价低,如何保证收入不减呢?Manner在盈利上耍了点小心机,其中杯容量仅为240ml,大杯在360ml,而星巴克、瑞幸等普遍是中杯360ml、大杯480ml。这样,Manner在牛奶的配料上就能节省一笔,同时放入的咖啡粉并未减少,咖啡因浓度更高。此外,特殊口味产品为毛利率做了很大贡献。

Manner的高性价比更多的来自门店选址、装修上的成本考量,这套“低定价+高坪效”组合拳是其品牌精髓所在。

即便在人流量高的购物中心开店,Manner的面积也仅为10平米上下。创始人韩玉龙一开始就认识到狭小空间并非坏事,因为讨巧的低价区间设计,可以增加创业初期的容错率,省下的租金水电费用来让利产品价格;而简约网红风的装修风格亦符合其不同于星巴克的“轻体量”定位。

如果说战略端拼的是对市场的把握度,那么数据端更看重实际成果转化。事实上,据《晚点 LatePost》报道,Manner咖啡的净利率在10%以上,这个数字比星巴克还高。

“极致性价比”是Manner差异化战略的A面,而B面“人”的因素则是其高店效的隐形推手。

Manner具备人员差异化优势。有别于瑞幸、星巴克,Manner使用的是La marzocco意式半自动咖啡机,意味着更高的操作门槛。

Manner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找有经验的咖啡师,直到疫情之后才转变招聘要求,同时这些高水平的咖啡师又缩短了培训考核的时间,从而在品质沉淀和快速扩张上取得了有效平衡。

作为“人货场”中重要一端,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往往决定用户的留存度。因此在差异化这张牌上,高性价比的“小”经营模式与人员素质之“精”令Manner在一片红海的咖啡市场成功破圈。

02. 内生外化,深挖品牌护城河

差异化之下,如何用企业护城河抵御突然崛起的一众新锐品牌,成了Manner必须拿下的战略制胜点。

Manner选择从品质和流量出发,牢牢筑起公司壁垒。

首先是以严格的品控提高竞争力——Manner配备自己的研发部门,由三位长期在咖啡师比赛中摘金夺银的高手把关,从源头杜绝了产品粗制滥造的可能。

更关键在于Manner没有效仿星巴克和瑞幸做外送。外卖模式有两个挑战:

第一,外卖会损失咖啡的口感。因为咖啡怕晃,运送途中奶泡会消失,较长的运输时间更是咖啡的天敌;

第二个挑战是,一旦开始做咖啡外卖,Manner真正的竞争对手,就变成了所有可以外送的休闲饮品。喝咖啡,喝汽水,或是喝果茶,对于还未培养起固定习惯的中国人来说毫无区别,而人体的摄入总量却是有限的。

品控与堂食外带形式使得Manner在当前过热的咖啡市场保住良好口碑,不过Manner依然没有放弃对流量的追求。

只是Manner更多的依托大数据选址方式来精准获客,而非瑞幸式的裂变营销。

Manner的门店选址非常多样化,在上海以街边小店为主。Manner虽然大多开在热门地段,但是通过小店形式控制店铺面积从而尽量成本,利用高人流量来保证客单数,实现了内环以里的门店全部盈利。除此之外,写字楼和地铁口也被Manner盯上,以贴近消费者的日常动线。

Manner在不同城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相比于上海适合开设街边小店的紧凑型步行街,深圳和北京的马路更加宽敞,这导致如果品牌开设街边店,很难同时收获一条马路上两个方向动线的消费者,所以Manner在这两个城市的选址均位于购物中心,另外增设面包单品业务,以弥补租金抬升带来的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Manner还有一个“聪明”的选址原则——毗邻星巴克,一方面可以精准锁定咖啡重度用户,另一方面,其价格区间和购买场景与星巴克略有差异,避免正面竞争。

从0到1的差异化营销很难,而从1到100的爆发之路更是难上加难。Manner深度剖析自身品牌价值,没有人云亦云做起外送服务,再结合它独到的选址策略,从注意门店到购买产品打通消费者行为链条,全然发挥壁垒效应。

03. 营销模式的尽头是生活方式

在这个Z世代崛起 成为消费主力军的背景下,品牌总是很容易被消费者遗忘。 尤其对于细分赛道的精品咖啡品牌而言,为了避免重蹈“前浪”们与星巴克争锋相对、却落得粉身碎骨的结局,最好的方法就是尽早抢占用户心智。

Manner站在了星巴克的对立面,以期获得其遗落的客户群体。 星巴克长久以来所倡导的“第三空间”概念就是不错的切入点,Manner选择弱化这种概念。

所谓第三空间,即为居住空间与工作空间之外的购物休闲空间,或者用“慢场景”一词来替代更合适。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日益加剧,年轻人更青睐购物中心之外的“快场景”。

Manner因为其面积小、租金低、人员少的特性理所当然成为“快场景”的代表。 今天的年轻消费者已经从认知品牌转向认同品牌,包括品牌的服务、理念和产品,以及迎合他们的“快场景”,所以注重便利性和性价比的Manner很快风靡沪上青年的圈子。

在场景营销上,Manner更是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答案。Manner平日以到店自带非一次性杯减五元为特色,首创了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24小时的广告宣传并不会带来“品牌认知”到“品牌认同”的转变,然而基于口口相传的自带杯减五元促销,则可以帮助品牌提振用户认同度。

另外,世界环境日自带杯送限量环保袋的活动,加上最简单的白色杯面设计与自有贴纸,也有助于Manner塑造绿色、亲民的品牌形象。

04. 结语

让咖啡消费文化延续下去,而不是陷入恶性竞争怪圈,这句话足以总结Manner的市场策略。 从坚持不做外送到营造“快场景”消费理念,无不是其贯彻咖啡文化的体现。

简而言之,Manner一直在努力地维持着品牌调性不被冲淡,从它火速的扩张速度和融资额度来看,“小而精”这个词看上去尤为可爱。

这或许就是Manner坚守一线阵地,不轻易涉及下沉市场的深刻考量。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社区营销研究院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5

-已有5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社区营销研究院

社区营销研究院

公众号:社区营销研究院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