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取胜的关键不是战术设计,而是挑选战场
3年前
收藏 1
0
【摘要】: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到过“挑选战场”的概念。
1963年,全球第一支含有活性去屑成分,可去除头屑的洗发露诞生,宝洁给这个产品命名海飞丝。 1988年,第一批海飞丝走下广州宝洁的生产线,从此独步中国去屑市场。
尽管中间有过众多挑战——1997年采乐推出“药物去屑”,2000年风影主打“去屑不伤发”,2003年雨洁说“去头屑,用雨洁”,2004年蒂花之秀的广告语是“去屑升级,无屑可击”,2005年100年润发推出“健康去屑”……但丝毫没有撼动海飞丝去屑霸主的地位。
2007年,联合利华推出了清扬。联合利华大中华区总裁薄睿凯说: 清扬将彻底颠覆国内去屑产品市场,通过三年时间,清扬将在百亿去屑市场中占据领袖地位。
为了达成目标,联合利华准备了5亿预算和一份精美的作战计划,包括怎么请小S代言,怎么发起挑战,怎么在各大卫视投放,怎么饱和攻击等等。结果3年过去了,联合利华没人再提“去屑领袖”这件事了;又3年过去了,清扬超越海飞丝了吗?2014年,国内洗护品牌的前三是海飞丝、飘柔和潘婷,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7.5%、12.7%和10.1%。清扬以7%排在第四。
为什么清扬手握重兵,又制定了完备的作战计划,却依然没有打败对手?因为没有选对战场。 特劳特和里斯在《商战》中提到过四种战略选择:假设一个市场中有100家企业,行业老大可以打“防御战”,老二老三有资格打“进攻战”,老四老五老六打“侧翼战”,最后94家企业因为实力悬殊去打“游击战”。
昨天我们讲“10倍战略”,就是说如果没有5-10倍的兵力不要去正面进攻。《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提出过“防御优势原则”,意思就是防御者的胜算更大。 在一次对600家公司为期两年的调查中发现,只有20%发动进攻战的公司的市占率提高了2%(或2%以上)。 换句话说,80%的公司收效甚微或丧失了阵地。
有的人说,清扬当年手握5亿预算,这不是海飞丝5-10倍的兵力吗? 这就忽略了两点,第一,你只看到当年海飞丝的预算少于清扬,但却忽略了在清扬出现之前,海飞丝已经在中国连续投入了19年,这些“兵力”要累计计算; 第二,海飞丝已经牢牢占据“去屑”这个心智,正面去抢几乎没什么胜算。 所以后来清扬也在做调整,开辟了“男士去屑”这个细分市场(市场细分就是侧翼战了,不是进攻战)说明联合利华自己也清楚,继续正面进攻的投入产出比太差,还是侧翼战划算。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到过“挑选战场”的概念,就是如果没有几倍的优势兵力该怎么办?那就挑选一个对手不好发挥,但我们的实力却能充分展示的战场进行竞争 (想想赤壁大战)。小马宋讲过一个案例:
元气森林刚上市时为什么选择便利店和大学市场?因为他在家乐福、沃尔玛没法和可乐竞争,大超市里可乐的陈列可以有一整面墙,元气森林却只有很小的货架,它在超市和可乐的兵力对比是1:20;而在便利店里的饮料陈列只有一个冰箱,可乐再厉害也只能占一排,元气森林可以占两格,这样一来,它和可乐的兵力对比就从1:20变成了1:4。也就是说,元气森林在便利店获得的取胜概率,是在大型超市的500%。
这就是选择战场的重要性。克劳塞维茨说,如果无法获得绝对的优势,你必须灵活运用现有力量,在决定性的地点创造相对优势。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挑对手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2004年,国内搜索引擎有谷歌、雅虎和百度三大平台。当时的百度被戏谑为土鳖的搜索引擎,而使用谷歌则会有优越感。百度要怎么找到谷歌的薄弱环节?2005年,百度推出了短片《唐伯虎篇》。
仅一个月,片子就有了超过2000万的点击,效果显著,而背后是“百度更懂中文”的策略体现。谷歌是真的不懂中文吗?未必。但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国外的谷歌应该在中文上要弱于中国企业,至于谷歌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弱点不重要——百度攻击的是谷歌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弱点,这个战场谷歌完全没有办法反击和发力。
《孙子兵法》管这种打法叫做“避实击虚”,意思就是找到对手的弱点,把他拉到没法发挥的战场,将自己的实力发挥到极致,这是战略上的成功。
战略上的成功可以宽容战术上的平庸;而战术上的成功无法掩盖战略上的失败。美国驻越总司令曾对越战有过这样一句评价:我们赢得了每一次战斗,但却输掉了战争。
商战上也是这个道理。
之前讲了“品牌的误区和真相”一和二,一并思考效果更好: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我再试试周戴夫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