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案如何锁定沟通对象,巧读人心?
4年前
收藏 2
0
【摘要】:没有预设“沟通对象”的广告,会出现哪些问题?
策略是个系统化的思考过程。
营销专家总结过一大堆方法理论。如:定位理论、SWOT(态势分析法)、USP(创意理论)、STP(营销战略三要素)、4P(产品、价格、渠道、推广)、4R(关联、反应、关系、报酬)、4C(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聚焦法则、延伸法则、牺牲法则……
在工作上,如果能熟练地掌握这些方法理论,肯定很有价值,但是,这个过程很长,起码要几年,在此期间你还要不断在实战中去运用它们,才能烂熟于胸。
那么,对文案新手而言,如何快速地拥有策略化的思考模式?
答案是肯定的。在实战中,还可以用更“轻”的方法去达成目的。
这就是我向大家介绍的“轻策略”思考方式 —— 4W原则。学会4W原则后,你可以暂时不去理会那些复杂的理论概念,而是直接用策略化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写出更具洞察力的文案。
这4W,就是:Why(为什么说)、Who(对谁说)、What(说什么)、How(怎么说)。
如果再周全一点,还可增加两个W:Where(在哪里说)、When(什么时候说)。但最核心的还是前面这4个W,我将它们称为“文案策略的四项基本原则”。
上一回:广告目标的设计法则,其实就是4W中的“Why”(为什么说)。
今天,我们来讲讲第二个W —— Who(对谁说)。
4W原则,跟发想创意、评判创意的关系非常紧密,弄清楚了它们,就等于找到了策略落地所需要的支点。
文案,是“纸上的推销员”(现在,也可以称作“屏幕后的销售人员”)。他的工作是用文字的形式将产品或服务推荐给顾客。
这种“推销”和其他方式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假设你是一名商场的销售人员,你可以很直观地面对顾客,通过眼前的某位男士或女士的年龄、着装及其言谈举止来迅速地反应,转换你的销售话术,从而打动对方。
但如果你是一名文案,你是没办法来直接面对顾客的,你只是一个隐藏在各种广告背后的创作者。
你的沟通内容一旦发布之后是很难随时调整的,很多时候,你就要提前猜测顾客的不同需求,将它融入到广告内容中。
那么,这个“顾客”他到底长什么样呢?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明白他的心?
有VS无:沟通对象是什么?
其实关键点只有一个,就是要弄清楚文案4W中的WHO(对谁说)。用营销学的专业术语来说,这个WHO也就是广告所要针对的“沟通对象”(Target Audience,简称TA)。
如果将这个沟通对象给弄明白了,上面的难题也就不难破解了。
那么,有沟通对象的文案,比起没有沟通对象的文案,到底好在哪里?两者又有什么区别?通过下面两个案例,我们来分析下。
有沟通对象的文案:
无沟通对象的文案:
上图是两则办公软件的广告。第一个例子是办公软件“钉钉”的,广告首先提出了问题“身在高铁,怎么下达命令?”,然后用企业家来证言:“我用钉钉,工作商务统统搞定”。
这里的WHO(沟通对象),就是那些每天疲于差旅、奔波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却仍心系公司事务的决策者,通常他们也是对公司办公软件的采购具备拍板权的人。
广告标题,很准确地把沟通对象圈定并与之对话,清晰地呈现出该软件对企业管理的价值。
右边这张,是另一款办公软件“云之家”的宣传,实质上它也需要与企业管理者去沟通。但它并没有。
画面中只用了这么一句话:“云之家,移动办公行家”,同时配了一些该软件的使用界面。这句标题的结构还蛮工整,结尾“行家”一词还呼应了品牌名的尾字“家”,但事实上,这样的定义放之四海而皆可,可以用在任何产品、跟任何人说。
再加上“云之家”这个名称也有点先天不足,一个“家”字很难与企业办公形成直接联想,如果用这样的抽象概念,去跟忙碌的商务人士沟通,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有沟通对象的文案:
无沟通对象的文案:
我们再来看这两则大米的广告,两则广告文案都玩了一个“谐音“游戏,但是效果大相径庭。
左边这张“没想稻”,是有沟通对象的,它的WHO(沟通对象)很清晰,就是那些家有“熊孩子”的妈妈,她们成天为了孩子不好好吃饭而费尽心思,而“没想稻”(谐音“没想到”)正好解决了她们的大难题。
因为米饭口感特别好,居然能让孩子“多吃一碗饭”,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打动妈妈们呢?
而右边这则广告,只是聚焦在产品本身,突出了“我的大米很香”,却并没有和特定的人群进行沟通。
尽管它的标题还设计了一个双关语 “口口香传”,既突出了它的“香”,还谐音“口口相传”,强调了它的好口碑。但这样的换字游戏,普通消费者是很难领情的。
挖掘社群暗号,精准引发共鸣
我们已经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进入“体验经济”的时代。曾经,价廉、物美是最大的卖点,购物时看重的是价格和品质,然后,消费的关注点转变到服务水平和产品的创新性上面。
到了今天,除了上述的这些,消费者更在乎的,其实是整个消费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以及对品牌价值观的认同。
所以,品牌营销的主题不只有产品和服务,还可以沿着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面向更为细分化、社群化的用户。
像大家所熟悉的“果粉(苹果用户)、米粉(小米用户)、豆友(豆瓣用户)、驴友(旅行同伴)”这样的群体,就很难简单地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来划分。
因为,他们是通过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汇聚而成的社群或者部落。要想跟这类人群进行沟通,你就要先进入到他们独特的语言系统中,才能激发他们的认可与共鸣。
2020年8月,趁着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3D版回归荧幕之际,天猫国际顺势联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80、90后在现实中打造了一个魔法时刻,掀起了一阵狂热的追哈狂潮。
天猫的这波操作,为何如此出彩?
第一:目标人群定位精准,直击忠实粉丝
19年前,英国作家J·K·罗琳(J. K. Rowling)笔下的哈利·波特魔法系列故事(一共7部),被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先后改拍成8部电影。这8部电影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 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可谓陪伴80、90后两代人的成长,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回忆和美好梦想。
每年8月,总有无数人翘首以盼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通知书。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剧照
19年后的今天,《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再次在中国上映,当经典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牵动了无数80、90后“哈粉”( 哈利·波特粉丝的简称)的心。
而80、90后是当下主力消费人群,天猫国际深谙这一点,于是这套广告,就利用哈粉们的怀旧心理,来进行品牌升级和复兴。
第二:深入洞察粉丝需求,延续魔法时刻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对魔法充满好奇与联想,这也是哈粉们对哈利·波特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围绕哈粉们的这一特殊喜好,天猫国际策划了一波线上线下全面覆盖的多元化营销,旨在将虚拟世界的“魔法”延续了哈粉们的现实生活中。
期间,发布了一支关于“天猫国际,带你发现生活的魔法时刻”的 TVC,还顺势推出各种快速见效的“魔法”产品,并在手机淘宝端推出的“挥舞魔杖,召唤魔法惊喜”的站内互动,更引人注目的是,天猫国际还联合银泰百货杭州西湖店,打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线下主题馆,吸引大波哈粉前来打卡互动。
天猫国际X银泰百货
这波营销将“魔法陪我成长”这一主旨,贯穿始末。同时也契合粉丝在生活中追求魔法时刻的心理。体现了天猫国际深入洞察受众体的能力。
第三:用粉丝熟悉的语言,引发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召唤四大魔法学院勋章的海报极具“魔法”调性。
视觉上融入《哈利·波特》电影里的魔法色调;文字上运用哈粉们熟悉的魔法语言:召唤魔法惊喜,需集齐四枚学院勋章;互动上采用哈粉们才懂的魔法力:“你召唤出了格兰芬多学院徽章1枚。格兰芬多寓意勇气、胆量、坚毅”。
三种魔法元素强强联手,为哈粉们打造了一个熟悉的虚拟世界,让他们立马get归属感。
再来看天猫国际推出的强功效产品系列,其海报文案将魔法与产品特性巧妙结合,用神奇的数字来形容产品特性。
比如:三秒漱口片文案“3秒还原清新口气”,染发笔文案“5分钟遮白发”,都呼应着哈粉们在现实生活中对魔法的向往。
产品文案除了运用神奇的魔法数字外,还采用与“哈粉”们相契合的语言系统。
比如:T恤文案“童年的每件衣服,都是梦想的战袍”,潘多拉金色飞贼手镯文案“当金色飞贼抓住他的眼神,我就知道他也有一个魔法梦”。天猫国际就这样用“哈粉”们耳熟能详的语言,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
是不是很简单?
一旦我们的文案与受众的语言系统相契合,就能够更轻易地进入他们的内心。
作为广告创作者,可能并不一定是哈利·波特的影迷,之前对其也知之甚少。BUT,这丝毫不会妨碍创作者为其做出“比粉丝还懂行”的创意内容,让他的粉丝也觉得彼此都是“自己人”。
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4W原则中的WHO(对谁说)。
在创作之前,提前锁定广告的特定沟通对象,并能运用不同族群的专属语言去做交流,将让你的文案拥有畅通无阻的力量。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创意渐疯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