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和友闭店,网友:花2亿造城中村

4A广告门 4A广告门

1月前

收藏 收藏 1

点赞 0

【摘要】:2亿投资5年就倒闭,文和友走不出长沙

2月18日,广州文和友被爆即将撤店,结束其五年“水土不服”的广漂生涯。

投资2亿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广州文和友,曾创下“单日排队近3000桌”神话的餐饮顶流,最终因租约到期、商户撤离、客流锐减等问题黯然离场。

 作为文和友走出长沙的首站,广州文和友的折戟,不仅是品牌异地扩张的失败样本,更折射出网红餐饮在流量狂欢后的深层困局。  

01.

定位不清,怀旧失灵 

文和友以“市井文化+餐饮场景”为核心竞争力,但其在广州的本地化尝试始终摇摆不定。

开店时,广州文和友试图融合湘菜与粤菜两地饮食文化,文和友CEO文宾也曾坦言:“既想迎合本地文化,又舍不得湘菜基因。”这样的模糊定位让广州文和友开业之初就陷入到了“两头不讨好”的尴尬。

广州老字号荔银肠粉曾经在文和友开业期间入驻,但因被要求主推炒牛河而非招牌肠粉而最终撤场,反映出文和友前后矛盾的定位,以及团队对本地消费习惯的认知偏差。 

而文和友的招牌——长沙“80年代怀旧风”场景,难以得到广州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广州文和友在设计之初,试图以“老破小”市井场景唤起怀旧情绪,但商场里的“老破小”与距离500米左右真实的“老破小”石牌村形成了奇怪的对比,文和友天然地认为所有消费者都会为市井买单,但结果显然大相径庭。

*广州文和友和城中村石牌村距离500米左右

这也让广州文和友的溢价更不合理:既然消费者可以选择不远处真实的、更便宜的“老破小”社区进行消费,为什么还要来文和友接受溢价?

02.

网红”文和友的盲目扩张 

文和友的崛起高度依赖流量红利,但“打卡经济”的脆弱性在扩张中暴露无遗。 

很多网红餐饮的开业期,就是终其一生无法超越的巅峰期,广州文和友在2020年试营业期间,单日取号量超2500桌,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破亿,一时风头无两。

光鲜的数字和增长掩盖了广州文和友的更深层的矛盾,过度依赖“排队盛况”“明星打卡”等事件营销,未能构建可持续品牌忠诚度的广州文和友,没落几乎是必然的。

文和友也做出了许多改变(本文开头的时间线图),比如引入海鲜主题,开设剧本杀、电影院等非餐饮业态,但这些都没有解决定位不清的根本问题,反让广州文和友呈现的品牌形象更让人迷惑。图片

而和其他的网红餐饮不同,文和友的“超级综合体”模式资金压力非同小可,不夸张地说一家分店就是一场豪赌。

在太古汇的广州文和友需要负担5000㎡年租金、人力、维护成本总和已经超千万,而根据2021年公开数据,2万平方米的长沙超级文和友一年大概产出4个亿营收,坪效粗算只有2万元/平方米。

与之对比,2020年,北京SKP的坪效可达9.8万元/平方米,成都国际金融中心也近4万元/平方米。

文和友的高成本路线需要持续不断的网红级别客流覆盖,但错位的策略,失焦的定位,让广州文和友高开低走,最终以停业收场。

03.

“出来混不一定先要出来” 

《哪吒2》的导演饺子说过“出来混最重要的是,首先是出来”,但对文和友来说,出来混,不一定先要出来。

与歇业的广州店,正在艰难转型求生的深圳文和友(仅剩11家店营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沙文和友的门庭若市。

数据显示,长沙超级文和友年接待量稳定在950万-1100万人次,节假日单日客流超3万。

在长沙,文和友能获得远超其他地域的文化认同,搭建的怀旧场景能给本地消费者归属感,而对外地游客消费者来说,打卡老长沙本土风情,尝尝臭豆腐等经典小吃,也是文和友能够提供的特别消费体验。

长沙文和友很大程度以“旅游景点”的属性维持了高客流,当这种模式被复制到存在文化差异的广州、深圳时,文和友既不能使其纳入当地人的日常消费图景,也无法成为游客的选择。

而在网红经济逐渐退潮的2025年,文和友也在探索其他的扩张路线。

文和友1月在太原的新店名为“钟楼街1990”而非“太原文和友”,其采用的是“品牌授权+联营”模式,文和友成为了“商管出品单位”,轻装上阵,二线城市投资的文和友,还能在太原复刻流量奇观吗?门主和各位拭目以待。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4A广告门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