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骑手”事件,就是企业最怕的真假掺半舆情
3月前
收藏 0
1
【摘要】:别说路人,专业人士看了都迷糊
我是怕怕怕怕负面的姚素馨
来自点点点点外卖的啊嘿哒公关
以发生在西溪世纪中心园区的杭州骑手事件,聊聊舆情。
小区保安与外卖骑手的底层互杀故事,以“被逼下跪”+“集体维权”展现方式,把个体委屈与群体激奋拉满。
你听听官方公告出来之前都传了点啥,辛辛苦苦暑期兼职女大学生骑手,被保安刁难逼迫,又是骂人、又拔掉车钥匙限制行动,还要罚钱。最后,逼得人家只能下跪求饶。骑手们眼看自己人被欺负,立刻群里摇人杀了过去,在园区门口与保安们对峙喊麦;而本该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平台方,不仅当了缩头乌龟,还在事后算账将参与者封号。
随着杭州警方和美团陆续发布通报,存在明显差异的另外一个版本展现,事实被重新梳理出来:
骑手送外卖过程中将栏杆踩歪,保安将其拦下,骑手担心影响其他订单,下跪求情,进而引发外卖员聚集。
而美团也做了回应:并未对骑手封号,还向物业支付了围栏维修费用,并且表态后面也会提供帮助。
但是,舆情没有反转。
01杭州骑手事件的舆情发酵,有几个明显的“爆款”必备要素在里头。
1)真假掺和,真真假假,半真半假;
2)有图,有视频;
3)敏感点拉满,疯狂叠BUFF,女性,大学生,下跪,辱骂,拔钥匙,罚钱,现场维权,堵门,封号;
4)群体站队,人很多的骑手群体和人也很多的保安群体;
5)存量信息充足,大量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可以作为关联物料使用,大量以前没有讨论完的话题可以继续聊。
简单来说,能跑出来的话题,绝大部分都有这些特质;企业传播很难自然发酵,总是没人要看,因为通常都凑不上这些要素。
02先说真假问题。
“首先要看明白材料”这个基本功我好像说过N次了,今天再说一个可以练的:从整体叙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拆解其中哪部分是真的,哪部分是假的。
打个样:
按照这个方法去拆,热搜事件里面,基本都会存在大量的假的却能起到绝对推波助澜作用的点。
单看杭州骑手事件,属于大叙事框架是真的,细节很多都是假的。这种“真框架、假细节”的真假掺半形态是最容易获得广泛传播,又是事后最难进行解释说明的。属于公关杀手型叙事。
03
强调一点,我们这些做传播的看舆情的,这么去盘素材,算是工作需要。普通公众根本不是这么看东西的。不说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了,你现在随手抓个旁边同事,问他知不知道杭州骑手的事儿,有没有看过官方回应,能不能一条一条说明白哪些真的哪些假的。你看他会不会用看神经病的眼神望着你,并且想给你几个大逼斗。
直接喊结论是最管用的。但是,由于存在真假混杂,所以结论性输出就会没有词儿,既不能直接说 “假的”,也不能大声喊“反转”,生生尬住,支支吾吾地“是有事儿,但也不完全是这样的”。鬼才要听。
04
讲得更细一点,为什么哪怕有了官方背书,依然很难用具体点的失真去破除整体叙事。我们看下实际会发生的:
你说“骑手是男性,不是女性”,他们会说“男的就该下跪吗?”
你说“保安没有逼迫,骑手是自己跪的”,他们会说“好好地谁会跪啊”。
你说,“损坏东西后把当事人拦住,要求赔钱,这是保安的本职工作”,他们会说“就是仗着自己手里那一点点权利,耀武扬威”。
你说,“怎么着急,也不是破坏规则的理由”,他们会说“困在系统里的人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聊不了一点儿。
注意,印象形成之后,是不容易撤除的。带有敏感点的核心细节进了你的脑子,起了10分作用,那么在被证明它是假的之后,你的脑子很难完全理性地把10分作用都抹掉,拉平。能够抵消个3分、4分,已经算不错了。只要整体框架没有倒塌,不管细节上再怎么反水,印象修改的程度就是有限的。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所有负面,一旦发生,对于品牌就已经造成损伤。企业最怕遇到这种形态。
05
图片、视频的杀伤力我就不用多说了。
这种一站一跪的对比图放出来,再有一些目击者说他们看了什么,真的很容易就信了。
公关都很怕图,也怕视频。怕的不是被抓到了真凭实据,都是根据图和视频,可以做出来的无限延展。可怕的不是图啊,是对于图的解释与臆想。
以后AI技术发展,真的很想有技术公司测测看,是不是因为配了图和视频,反而导致了更多的谣言。我觉得是。
06
另外,叠BUFF的技术用起来,也是一点儿都不手软。
大家都太知道怎么抠出关键词来用,怎么调动情绪了。
除了最开始发布的人,后面进行传播的人,很大概率不是故意惹事,或者明知故犯,他们就把自己最生气的点,转发出去,让别人也都炸掉。你想,我们平时在各个群里说点什么事儿,也是这么操作的对吧。
这些点吧,摊上一个就够难受的,都堆起来,根本扛不住啊。
你想,万一这个事情不是两个群体之间,而是群体对企业或者组织发动的,企业完全就没有活路的呀。碎了。
07
前面说了,叠起来的BUFF,一查,很多都是假的。
但是,即便假的,已经形成的热度不会时光倒退,导致的影响也不会抹除。遇到有BUFF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网红们都演练过,别等,现场就拼谁的BUFF更多。
去年,好莱坞女演员Rachel Zegler瑞秋·齐格勒与网红“孙老奶”互撕变成“叠Buff大战”。瑞秋阵营叠上了性别对立,种族歧视;“孙老奶”这边叠上了LGBTQ、亚裔、ADHD、高敏感人群……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啊。
这次事件,显然外卖骑手BUFF更多,而保安这边没出什么。
如果你是企业公关,这个时候你或许已经心头一凉,尼玛,企业手里可是没什么BUFF的啊。可以算是BUFF、但是已经用烂、而且越来越不好使的有:国货、农民的儿子……企业的DEBUFF倒也不多,一个就死透了:资本家、资本家、资本家、资本家……
08
事情发生在外卖骑手与小区保安之间。其实就是一线工作人员发生了摩擦。互联网工作过的,回想一下,产品经理和研发团队这两拨人是怎么恨不得弄死对方的,这种骑手与保安之间的问题,真的“一般”,真的也没那么不可调和,有解决的余地与方式。
关键对于,不同群体,处置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手段,是不同的。不展开说怎么不同了哦,铁定挨骂。强调一点,公关遇到不同群体,绝对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去做沟通和处理。你看美团,现在是用什么语气、什么措施跟自家骑手对话的,都是过去的血泪史养出来的经验。
09
关于存量信息问题。我通常把它们叫做“鞭尸”与“挖坟”。
鞭尸:以前大家就知道这家企业/人有污点,后来逐渐淡忘,又因为某个时间点/事件/人物,突然想起来了,把原本已经长埋地下的尸体,又重新拖出来,鞭打一顿。
挖坟:不曾被大众知道、察觉或无人提起过的企业/人往事,因为某个时间点/事件/人物,让大众突然对这个企业/人产生了兴趣,就去东挖挖、西挖挖,果然就挖出来什么新的宝贝。
外卖进小区的最后一公里,是个很老掉牙的问题。因为讨论过太多次了,其实已经逐步“脱敏”。
虽然完全没有新的点可以写,但是这次重新又被写了一大堆,我觉得一定程度还是跟最近的总体环境有关:都已经那么难了,为什么还要互相加难度。
媒体选题,越来越主打情绪共鸣。公关在判断媒体会不会下场的时候,考量因素的权重要猛猛地从“新闻性”转移到“大家爱看”。想做自我修炼的,可以去盘奥运整个媒体报道的局面,相当明显。
10
最后说说西湖分局的警情通报。叙述部分不长,措辞明显经过严谨考虑与斟酌,没有废话,也没有模棱两可的话。对于最拉动舆情的核心问题都做了解释和认定,同时,也说后续将依据调查情况依法处置,留了口子,说明这事没完。最后再来个呼吁。整体结构和行文达到了官方应有的水平。
通报之后,媒体有一轮集中跟进,也都是针对失实最严重的部分。我前面说了,打掉这些核心细节对于改变印象的作用没有想象中的大,你去问普通公众能有多少人内心出现了“扭转”?
但是,我也赞同这种打法。为撒?这就是最好的打法了。你还能怎么办?想点人类能做的事儿吧。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在公关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