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叔去讲三星堆,看舆情的正常盘面
3年前
收藏 0
0
【摘要】:PR要“干预”舆论的野生状态。
公关的日常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要跟舆情打交道的。
我们看到的舆情,其实经常是被“干预”后的,也就是说,已经不是本来的样子。当然,我们也不可能真的看到所谓的“本来的样子”。
然而,就像了解舆情发展过程,才能提前做出预判做舆情处理(参考文章《从货拉拉看舆论传播节奏》);了解舆情发生的正常盘面,才能分析“干预”的可能性和效果。
注意,公关的操作,侧重于引导和卡位,后面会讲具体方式。不过,原则上不可能是大张旗鼓的,自吹自擂的,也不会破坏“原生态”。 一切会付出“失真”代价的,要么不是公关,要么是干砸了的公关。
前几天,关于“三星堆”和“南派三叔”,“考古”和“盗墓”的话题出来之后,我们仔细看了下大家的讨论,说什么的都有,对比之下,已经算是没有受到太多干扰的舆情盘面。借此,讲讲相对正常的舆情应该有的特征,以及针对这些特点如何选择公关操作。
先简单说一下事件:3月20日,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重要文物,在报道出土的重要文物中提到“青铜神树”。书迷们认为南派三叔在之前写的《盗墓笔记秦岭神树篇》中已经预言到了“青铜神树”的存在,将南派三叔推上热搜。
随后,央视的直播中,主持人现场连线南派三叔,引起各方强烈争议,将#盗墓不等于考古#顶上热搜。
1、多元,是最基础的特征
简单来说,除了大是大非的极少数问题,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本来就应该是不同的。这次以“三星堆”和“南派三叔”为关键词的舆论风向中,不算特别一面倒,也不是敌我对立,呈现各种不同视角的分布。比如:
有觉得三叔身份配不上节目的:“央视找的一般都是俺圈的啊,话说右边这位专家,咋看着眼生呢[允悲]。”
有觉得对考古文化不尊重的:“有些官媒为搏眼球忽略对文化的尊重,把考古和盗墓放在一起去调侃,如‘开盲盒’这样的用词出现在官方媒体上显得低级。”
有解释事实真相的:“可事实上,这段问答并非评点三星堆文明,而是聊将青铜神树写进小说的机缘,类似替网友答疑。”
有相信三叔有超能力,小说里都是真的:“原来真有神树,三叔提前剧透了。”
有担心三叔前途的:“你一句我一句三叔早晚蹲大狱。”
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反正什么样儿的都有吧。
2、是谁,说什么,能够匹配
从不同的发声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观点与说话的人的身份,高度匹配,有迹可循。
比如:对参加文物节目的“专家”身份在意的,是@考古人许宏(考古专家)。
就网络舆论出现的偏差误解进行中立的解释,还原事实真相的,是@南方日报(媒体)。
对媒体将考古和盗墓放在一起,认为过度娱乐化是对文化的不尊重的,是@几苇渡(文化博主,率先使用#盗墓不等于考古#标签)。
不管你们吵什么,坚持认为三叔一定是亲眼在地里见过了的,是三叔的原著粉,与粉丝身份吻合。
参与讨论的人有媒体、有考古专家、有网络大V、有媒体、有普通网友……
相对自然发酵的的舆论场里,大众的发言不是凭空猜想,或是受某些语言煽动、情绪影响,张口“瞎说”。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与其自身立场和身份关联的,可以找到出发点。
3、强调表达,而被“表态”
正常的舆情,应该大比例都是自我表态,而不是列队,打投,一排站齐。
各方的看法各不相同,好现象是大家都还是在为各自的观点做解释,比如:
@真的成思杰(热门时事博主):“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一有Kol批评央视,就会有一大堆人盲从。做得不对,当然可以批评,但我真的没觉得这个采访冒犯了谁。当然你硬要是说他是一个盗墓作家,央视这样做会鼓励盗墓,那我也无话可说,那就算你对吧。”
@水下考古张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解谜居然连线南派三叔[允悲]这是打脸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团队吗?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20日将揭示需要三叔来信用背书三星堆?还是你需要三叔个人流量?国家级电视台,做科普节目,底线在哪里?!”
虽然态度有些激动,好歹还在努力讲道理,而不是“黑子”、“垃圾”、“死全家”、“你会有报应的”、“收钱了吧”这类废渣信息(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不用谩骂,集体围攻的方式,认真努力把道理说清楚,在现在都算挺高的道德标准了。
同样,既不无条件选择站边,也不拉拢路人与自己在一边,认为别人有发表观点的权利,在现在都算难得的舆情状态了。
4、舆论重复度低
上面说了言论自我表达程度高,那么重复度上一定偏低。
比如,以#盗墓不等于考古#为话题的负面舆论:
质疑动机“三星堆出土文物,稍微玩玩梗就算了,到处都是刷盗墓笔记的,盗墓跟考古能是一回事吗?央视还连线采访南派三叔,三星堆博物馆还是动画搞宣传的场地,我也是满脸问号。这么搞法,官方你这是鼓励我连夜去西安也挖挖看吗?”
质疑脑回路“三星堆直播连线南派三叔?考古的找盗墓的评价这是哪个人才想出的主意哦。”
说蹭流量的“三星堆馆长为了流量真是疯了,这么想当网红,三星堆官营博物馆连线南派三叔是什么意思?《盗墓笔记》只是本小说,还真把三叔当成盗墓的了,他既不会考古也不会盗墓。”
说娱乐至死“央视连线三叔这件事就很骚操作,官方带考古和盗墓混淆的节奏,把严肃娱乐化吗?这热搜怕是考古学术近期最受侮辱的一次 。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表达方式、语序都各不相同。
5、观点抗干扰性强
在健康的舆论中,不会出现特别极端的观点。也就是说,所有观点都是好坏掺杂的,只是大家对于其中的比例和程度有不同看法。
就像评价一个人,绝对好绝对坏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人觉得他三分好七分坏;有人觉得他四分坏六分好,如此而已。这样的舆情环境,其实很难“带动”,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讯息之后,才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会积极地捍卫自己的观点。
比如这个热门时事博主:
@真的成思杰:“三叔的回答还是很中规中矩的。尊重所有考古人的立场,但我的观点还是没变,央视不可能鼓励和纵容盗墓,更不会误导观众把盗墓和考古混淆,有些基本的常理正常观众没那么弱智。央视进行了几十档专题直播,请来了海量的权威专家,紧盯这三分钟没什么意思,而且看内容也确实不必上纲上线。”
如果不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型的观点,不同的观点之间很难瞬间被对方说服。当观点中的矛盾一直存在,讨论的形势就很难发展成一边倒的局面。
6、PR要“干预”舆论的野生状态
PR一定会是干预舆情的。PR最希望的肯定是舆论的“不正常”状态,有利于倾向于自己那方,形成品牌保护。
我们谈论舆论的多元性,并不是说公关要去破坏这种多元,让舆情一面倒,而是理解多元中,不同身份的人,在说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是否与你的目的匹配,如何加以利用。
我们谈论观点的独立性,是为了如果负面舆论产生,在删不掉、灭不了的时候,那些专家和KOL,依然有可能发表不同于主流的观点,起到分散和稀释的作用。
我们谈论重复度的程度,是为了如果有新品发布、战略宣传,需要集中阶段扩大声量,如何让这些声量看上去更加“自然”。 通稿这种东西,发出去到底什么效果,自己心里有点B数没有。
我们谈论观点的抗干扰性,是为了掂量平时怎么进行品牌保护和脱敏,通过丰厚和沉积,以及足够多的提前释放,让品牌不那么容易“翻车”。
知道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才有可能用好。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
7、最后,说说存在的“偏见”
舆论起来的时候大众很难注意到当下具体发生了什么,只表达最显性的特点。
其实,南派三叔在直播连线中的发言,求生欲极强:“很惶恐,这么严肃的场合不能太娱乐化。这件事情应该和我们写小说的关系不大。我们应该在屏幕前老老实实地看这么伟大的一个考古成果。”
“青铜神树是在教科书里看到过,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写作查资料一定会看到青铜神树。”
“对写悬疑小说的人,现实远远大于小说本身。”
然而,大家并没有很关心三叔到底说了什么,他出现就是一个标志了。既然这么不愿意把自己与考古放在一起,为什么还要参加连线。有没有可能是身不由己不能拒绝?会不会是因为和三星堆博物馆一起做的动画片马上就要播了?……
具体是为什么大家都没有去讨论,反而是将三叔身上的“盗墓”标签,与“考古”摆在一起。
我们常说“品牌印象”,大部分都是偏见。往不好的偏,是偏见;往好的偏,也是偏见。
PR对于固有印象,又爱又恨。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在公关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