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预算,你还会在传统广告上砸钱吗?
5月前
收藏 0
0
【摘要】:让我想想...
这半年路过地铁站、机场,有个明显的感觉,公益推广和招租广告多了起来。
广州地铁积极求变,个人广告出圈,一度很抓眼球,关键价格还不高。
(生日祝福、个人求职很多)
但最近我发现这阵新鲜劲儿似乎又过去了,公益广告归位。
电视广告更是惨不忍睹。中央五台在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半决赛时播放的广告竟然是老年人治疗椎间盘的治疗仪…
哎,财大气粗的赞助商劳力士、耐克、奥迪…都确定不要再做做广告了吗?
真心怀念群山峻岭之间,流线型外观的汽车极速奔驰,配上“奢华”、“极致”、“尊享”的文字...让人充满遐想。
(买不起心里也舒服)
中老年保健广告,只会想到自己的65岁...
(看一眼就觉得很恐慌)
大家都说这是因为经济不好,企业没钱投广告了。
起初,我也这么想,有钱了就好。
仔细想想也不对啊,巨头一直有钱啊,他们为啥不投放了呢?于是我再往深入想了想,假如预算充分,还会回到过去吗?
(大厂推广新产品挺好)
也许并不会。
消费者/客户的习惯变了,大家喜欢塞着耳机刷手机,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
企业也变了,他们不再相信“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50%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样的鬼话。
老板们只会用拳头锤着桌子,斩钉截铁地说,“告诉我ROI多少,带来了多少销售…”
这一切都让我意识到,传统广告投放,甚至传统的营销方式都不得不变了。
取而代之的是精准营销吗?我不确定,精准真的太难了。是全域社交媒体营销吗?也难说,全渠道也不容易...
最近正好阅读《第四消费时代》。
(读了两遍,早几年读就好了...)
作者在书中提到四个消费时代。第一个消费时代是城市为中心经济快速增长;第二消费时代是家庭为中心,家电汽车普及,生活方式西化;第三消费时代是家庭转向个人,注重自我;第四消费时代是圈子为基础的共享型社会,全民追求性价比。
现在的中国的部分城市已经跨越了第一个第二消费时代,开始从第三向第四阶段转变。
在第三消费时代的特征是:消费者已经开始思考到底自己是谁,真正想要什么。
按照“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用户画像来定义的人群,不一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需求。
另外,在商品极度饱和的时候,人们对“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感到无比厌倦。
过去别人买了什么,大家就跟着买。现在大家都买的,自己反而不买。流行什么就讨厌什么。
在这个时代,购买的关键词成了“适合自己”。
到了第四消费时代,共享意识,注重“联系”,或者说在圈子里交流(那些线上线下的搭子)
此时,再来看看大众传播,似乎只能适应第一、第二阶段。跟不上第三、第四时代的需求了。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因为要覆盖人群广,所以必须是适合大众的、标准化的产品、服务或知识...消费者想要的千人千面,小众、个性化、多样化。虽说投入人力物力也并不是不行,就是成本太高。
其次是大众传播的方式只能单方面沟通。也就是说品牌方说啥就是啥。现在的消费者也不要听高高在上的说教,就是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喜欢平等的交流。
最后,品牌的光环也在慢慢褪去,大家信任朋友、圈子的推荐,甚至对牌子开始不讲究,“性价比”才是物欲降低之后的选择。
你肯定会说,“我还是会选择有品牌的产品”。
是的,大家依然会选择有品质保证、值得信任的品牌。但对于高溢价的产品就会很谨慎。
企业在传播时也更克制和低调了。他们洞悉消费者需求后,放下身段积极互动,不断迭代产品与服务,同时在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上不断创新。
好了,这时候你会说,过去的广告行业就这么没了吗?
也不是,好的创意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这个平面广告我一直印象深刻)
但是要做到让大多数人都为之触动,也许可以先从个体认可出发,到圈层以及到大众…传播的方式可能是互联网,也可能是口碑、社群...
你发现没有,路径变化了。
创意像水波纹一样扩散,而不是过去大石头砸下的水花四溅…
那未来这些广告位可咋办?广州地铁的做法值得借鉴,经济好一些,焦虑减轻后,说不定能见到更多个人创意。
其次就是真正的做一些公共事务的传播,比如香港地铁里有各种演出信息,宣传本地文化。
大企业也可以ESG为主题,结合公益让消费者、客户有更好的印象。这可跟过去的硬广不同,产生整体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来个总结。现在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大环境带来的,消费者的习惯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营销的方式也必须转变。
这种不确定让人不适,但是又充满乐趣和挑战。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思考,没有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很片面主观。欢迎大家留言或加我微信,咱们一起探讨。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时光笔记簿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