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营和非标是品牌增长洼地
8月前
收藏 0
0
【摘要】:如题
说个经历:
现在商场喜欢弄一些面包节、咖啡节、春日游园会等活动。为了吸引人来消费,同时也给中小品牌露脸机会。
清明节前夕,逛几个市集,顺便做下市场调研,和部分外地商家聊完后发现,越来越多下岗年轻人,开始独立做小众品牌。
不过,经营原则和以往有些不同,他们越来越清醒,不再像过去把钱投到线上平台抢流量、追求做大,更倾向小而美经营逻辑。
比如:
开一家咖啡厅,不加盟,主打网上学习怎么做后,在当地像麻雀一样找到生态位,以小生意思维为目标,建立一套新品研发、销售,维护老客户的方法,绕过大品牌竞争。
除此外,在他们身上,我还学到不少对生意模型、非标、自营经营等方面见解,或许,这些是未来挖掘增量的机会点。
01
针对品牌的赚钱模式有几种,你知道吗?有三个:
-
平台型生意
-
加盟型生意
-
自营生意
喝咖啡时,一个年轻商家说道:“今天互联网时代,你去APP商店随便一翻,小而美软件几乎看不到,除游戏和工具,能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中活下来的,基本是平台大玩家。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互联网竞争法则是赢者通吃,市场集中度高,容不下业务同质化小的平台。
大平台,用技术把供需两端连起来,从中间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商业模式,他们算最轻松的印钞机,只要占据上游核心垄断地位,不断维持下游生态繁荣,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的躺着挣钱。
说到国内互联网平台,大致分为电商(比如淘宝、拼多多、美团)和信息流(抖音、头条、百度)还有本地服务的(美团、大众点评)。
我以前在大公司做技术开发,后来,大厂裁员就出来干了;现在看来,不管做啥好像都绕不开平台魔咒,我正在试图摆脱这种模式。
我问:为什么?
对方说,轻资产创业听起来挺好,实际步入一个预设好的有限游戏中。
国内电商平台,没有哪家能说自己有很深的护城河,消费者追求无非「多快好省」,淘宝代表「多」,京东代表「快」,拼多多代表「省」,到底哪个好,没有统一标准。
这种竞争导致平台不得不打价格战,不断优化服务讨好消费者,防止市场份额下滑。
我本来想在线上卖“浓缩咖啡”,结果一搜网上一大堆;想吸引更多用户,就得降价花更多钱砸广告。这种环境下,如何没有平台强运营扶持商家,永远存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竞争中,难以摆脱。
国外市场和国外不同。
国外,苹果、谷歌在供应端(软件开发商)积累大量的资源,并且在需求端(即最终用户)几乎占据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
这意味着,它们想要推出一个新操作系统,需要考虑能否将全球的软件供应商和用户都迁移到新系统上; 对于用户来说相对容易,毕竟用户总是寻求新鲜事物。
但是,国内电商平台供应端(商家)和需求端(用户)不一样,作为商家(大多数商家),永远想寻求流量成本更低的销售渠道。
对用户而言,他们更注重哪里价格便宜、服务更好,所以,电商平台护城河不如苹果、谷歌那样深, “性价比”永远是零售业的生存法则。
作为一名新创业者,线上开店做生意并不性感,你总要无止境卷入价格战中,看似有提价权决定,实则用户心智已经被锚定,很难改变掉。
02
我接着问:加盟个店在二线做甩手掌柜,不香吗?
对方说:加盟咖啡、饮料,冰淇淋类型的品牌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按照品牌标准化流程来运营,你赚人力成本经营的钱。
让你在丽江、甘肃、成都任意一个地方开一家蜜雪冰城加盟店,你觉得能赚钱吗?答案,不一定。
仔细算一算会发现,品牌管理费、加盟费、设备费、房租以及必要流动资金汇总在一起,回本可能需要2年时间。
虽然大品牌会提供运营上补贴,总体来看,即使回本之后,根据店铺周边固有客流量,一个月能最多能赚的钱,也就是1到2个人工资。记住,1到2个人的工资是两年后。
所以,从经营角度分析,对个体经营者来说,加盟品牌风险承受度更大,投入一笔钱后,要Aii-in时间更长,一旦中间撤销,沉没成本更大。
第二种,你陪着别人的品牌做标准化,钱让总部赚了。
什么意思呢?
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品牌,为什么会选择在某一刻突然开放加盟机会?一方面,因为某个热点事件、或者特定产品突然火了,商机比流量贵。
类似甘肃麻辣烫、淄博烤串,一家店烤串一天能赚多少钱?开放加盟,一个名额卖3-5万,岂不是很香? 意识特别强的商家,拿到商标版权后,立马开放加盟能快速赚到钱。
另一方面,有些加盟品牌操作实际涉及到资本运作。 不过,这种情况更像一种“资本局”,它通过不完全透明、误导性信息吸引你来加盟。
前段时间,有朋友加盟南方的咖啡店品牌,他在陕西开了家店,加盟前考察时,那家店生意相当不错。后来,投资50万开业半年后发现,总部用收来加盟费,维持几家样板店运营。
算不算天大谎言?
换句话说,这种“局”,并非真正意义上生意很好,而是一开始给你看被美化过的样板店,看似品牌运营非常成功,实际为了让加盟商掏钱。
还有一种有机会但不多,类似于餐饮小吃“夸父炸串”。
品牌创业者一开始没有打算走招商加盟路线,在市场发现某个机会点后,决定独立运营,恰好业务模式与市场的整体消费趋势相匹配,生意就做大了。
这时资本看到机会介入,推动品牌向标准化、规模化;这种情况下,早期加入的加盟商通常能赚一笔,大家都想尝鲜,生意自然火爆,很快也能收回成本。
但随着品牌走向标准化,加盟店开始面临一些难点。
比如:所有原材料得从总部进,虽然能保证每家店的东西味道一样、品质一样好,但也意味着加盟商没法去找便宜货源,灵活性变低了。
拿鱿鱼为例:
你不能就近从本地市场买,如果因为食品安全出了问题,责任全得自己背。每次进几十斤鱿鱼看起来成本不高,但货品更新换代快,再加上冷链运输成本,实际成本比想象中要高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加盟品牌会注意到,如果你的店天天生意很好,毛利高,他们会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提点。
因此,加盟实质是一种标准化生意模式。
店铺运营标准、产品标准是固定的,这种全面标准使得利润非常透明,留给加盟商赚钱空间不多,所以,加盟商很难做。
03
那怎么办?“一定要做自营,自营是建立非标过程”,一位商家说道。我不懂,好奇的问:自营不就是自己干吗?自营是建立非标过程是啥意思?
有什么不同?
他耐心地说:“得先弄明白俩概念。
自营是我开店,搞自己的品牌(Private Brand,简称PB)。店怎么装、货怎么进、怎么卖都是自己说了算; 这样的好处是能自己控制成本,保证货品质量,自由定价,非常灵活。
我们开店投入很小,有的家里有房子,不用承担店铺租金,装修风格上各有差异,有的偏网红打卡化,有的一进门是一家小院,朋友聚会开派对都可以。
至于非标,指特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不按套路出牌,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不拘泥于标准化规格; 但你可能没想到,真正赚钱秘诀在非标产品上。
拿咖啡来说:在贵州,一杯咖啡就算非标品,和大品牌如瑞幸比,表面看似没啥优势,但很多咖啡店为了吸引顾客会想尽办法创新菜单。
比如:
江口显梵净山下的一家咖啡店,他们招牌是‘折耳根美式’咖啡,非常受欢迎,去年还一度火爆,不少人从宁波赶过来品尝,你在北京可能很少见到。
我们随时会更新菜单,不好卖的直接换掉,加盟店做不到这个,店里除几款固定款外,其他都是畅销品。
晚上,我们还会把自己家车后备箱改造成小咖啡馆,装备咖啡机、洗杯器等,车外挂上店名和菜单牌,这样移动咖啡车就有了;即使没有车,改造三轮车也行,在家附近卖咖啡,运气好的话,一晚上能收入1000块。
所以,虽然大品牌也有季节性的特制产品,但更新速度、利润空间和自营品牌根本没法比,更别提移动性了。
还有一点是:地域适应性问题。
蜜雪冰城柠檬茶在北上广深卖得很好,售价4元,可以吸引很多顾客,但在我们这儿,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我们店有几款特色饮品,一款用当地特产苦菊花泡的茶,外地可能不常见;还有你现在喝的这杯刺梨冰美式,刺梨是一种生长在灌木丛中的野生水果,富含维生素C,搭配上埃塞冷萃咖啡、菠萝和百香果,就有了独特的贵州风味。
刚才那一杯“乌蒙山外山”,用贵州本地的山苍子制成的香料饮品,喝起来像阿尔卑斯糖一样,口感很受欢迎,可能你在北京喝不惯。
听到这里我意识到:
保持市场洞察力,是做生意的关键。这不是坐在办公室能感受到的,需要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同时,还得有那份对新鲜事物的感性认识。
毕竟,对于以创意为驱动的自营店来说,更灵活营业机制,代表更高赚钱效率。
04
所以,自营和非标组合是品牌增长洼地吗?我还没完全想明白。不过,观察到一些趣事:
前段时间去朝阳大悦城,上八楼时,注意到不少小众品牌,比如艾炒酸奶、吃茶三千、gulugulu椰子水、茶里熊、梅你不渴。
通常,我们对品牌分类挺简单,看档次分成奢华、轻奢和大众消费,按照提供功能分休闲娱乐、学习、美容护理等。
当我们深入挖掘一个领域的专业性时,会发现每个分类和层次之间,都藏着更多细分空间。 以零售业为例,这几年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运动品牌领域,像DESCENTE、ON、Lululemon这样的品牌异军突起;餐饮界,不管是口味还是功能,都在不断深化。比如专门做烤鱼的店,专门做生蚝的店。
任何行业竞争发展中,专业细分和深化是必然趋势,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背后,更明显代表有两点:
1)人群组合的细分
现代生活中,人们扮演两种角色,自然生命的存在和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如果一个人行为只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那生活仅仅是生命的基础脉动。
但是,一旦行为开始构建人际关系并影响到他人,那么行为会升华为城市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
现在很多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正在推广此类概念,实际是对商业空间功能的解读;比如,潮流酒馆、密室逃脱、轰趴馆等。
2)转化效率的细分
过去商业经营讲究批量式,整体效率提升。就像一个品牌连锁加盟开到1000家,履约能力,标准化能力会更高;现在不同,开很多连锁店并不代表能高效转化顾客。
我家附近有很多连锁水果店,比如百果园、果多美、一粒鲜果等,但它们吸引顾客的程度和隔壁菜市场门口卖水果的小商小贩差不多。
你可能会认为,街边摊因为便宜才人多。事实上,很多人更看重连锁店的品质保证,愿意为了更好的购物体验多花钱。
也就是说,消费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他们不仅在乎价格,还在乎质量、体验等因素,这就意味着,转化效率开始变得多元,不单考验价格竞争。
你看,大家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样,吸引顾客方法也变得五花八门。而非标商业呢?恰巧是满足多元过程的一环。
总结而言
细分商业,正在加剧。
如果说之前凭单一独特卖点带动消费,那未来,任何领域都将变成多面手;大家开始深入深入再深入,在各维度展现卓越的能力。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王智远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