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类结构的一些思考(上)

CK商业逻辑研究 CK商业逻辑研究

9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2022泛零售年会分享

顺手把2022年泛零售年会的分享整理了,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如上图:站在一个理论模型的角度上,不管是品牌商,还是零售商,都是围绕着某些核心产品来构建自己的品类结构的。大致的延伸方向有三个:宽度、长度和深度,我们用两个实际的品类,来解释一下:

——奶茶——

奶茶的长度是新的口味,比如加葡萄、加芋圆、加油柑或者生椰;产品的深度是不同的容积,比如是500ml还是700ml,这是比较常规的规格,像巡茶出过1.5L的吨吨桶;产品的宽度是指不同的产品类别,比如奶茶店里卖软欧包、小饼干或者是三明治。

我们做了一些小范围的调查,发现用户更关注的是奶茶的产品长度,也就是最近推出了什么新的口味,对于是否有更大容量或者开始卖面包,并不是那么关心。因此我们初步判断,奶茶的品类模型如上图灰色区域,品牌应该把重点放在新口味的开发上。

——彩妆——

例如一个彩妆品牌,起步是做口红的,后续的延伸方向可能是产品长度:开发新的色号或者新的系列,比如YSL每年都会推几个新色;产品深度:开发新的克重,比如口红的常规克重在3-4g,最近几年流行细管口红,YSL小金条、完美日记小细跟都在1g左右;产品宽度:从口红延伸到眼影或者眉笔。

同样的,我们也做了一些小范围的调研,发现用户对于彩妆品牌的需求是增加产品宽度,而不是推出更多的口红色号,所以彩妆的品类结构应该是如图黄色区域,和奶茶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个模型是建立在一定规模的用户调研基础上的,可以帮助我们规划产品开发的方向。如果我们希望做一些突破性的创新,例如在奶茶店里做轻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个不太符合用户的认知,教育成本会比较高,我们在行动之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根据上一页的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对品类结构做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谓品类结构,就是用户对于品类的产品联想的总和。

比如我们提到奶茶店,第一反应会想到奶茶、也可能会想到咖啡、三明治或者小饼干,但是不会想到辣椒酱、洗发水或者扫地机器人。因为那些不符合用户对于奶茶这个品类的产品联想。

所以在这个定义里,有两个点是很重要的。

  • 品类结构是站在用户认知的角度上的,它是相对固定的,很难短期内作出改变。比如我们想买一瓶老干妈,是不会想着去奶茶店问问有没有的。

  • 产品的联想维度,应该包括宽度、长度和深度。

我们一般在谈品类结构的时候,通常指的是长度和深度。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为很多品类是没有宽度的,比如白酒、矿泉水。但是有些品类的宽度是比较大的,比如彩妆、服装。目前爆款文化是电商的主流,会让很多人忽略了产品宽度的部分,可能会带来一些经营上的问题。

根据联想维度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产品大致分为两类:

——独立品类——

这些产品的使用是相对独立的,比如说喝矿泉水和其他产品有关系么?没有什么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关联产品的获得非常的容易,我们也会认为品类是相对独立的。比如方便面,热水是很容易得到的。

——复合品类——

这些产品的使用需要搭配其他的产品,因此必须考虑相关联的产品。比如想要用冷冻蛋挞皮做蛋挞,家里得有空气炸锅或者烤箱,不然买回去也做不了。

值得注意的是,品类的独立性是不固定的,可能在一个地区是独立品类,而在另一个地区是复合品类;可能在一个场景下是独立品类,在另外一个场景下是复合品类。

以喝咖啡为例,我找了两张简单的图:

在欧洲,咖啡和三明治就组成了一顿午餐,因此咖啡就处于一个复合品类中,是午餐的一部分。而在国内,如果是在咖啡店稍作休息或者约了朋友,喝咖啡就仅仅只是喝咖啡了,此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品类。

两个场景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在欧美,咖啡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融入到饮食习惯当中的。而在国内,咖啡更像是一种休闲方式,大多数人没有喝咖啡吃东西的习惯。由于这种认知上的差别,国内咖啡店的产品宽度是要比欧美窄的多的。

再以洗发水+护发素为例:如果用户不用护发素,那么洗发水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品类。反之如果一起用,它们就组成了一个复合品类。而对于护发素而言,它是不能单独使用的,所以品类归属的变化空间比较小,只能和洗发产品绑定形成一个复合品类。

我们看过一些数据:洗发水和护发素的销售比例大约为1:2-3。因此如果品牌开发护发素或者发膜产品,是需要关注用户使用洗发水的频率的。例如如果免洗喷雾大面积普及,是否会对销售有比较大的影响呢?

围绕品类结构的定义,我们在具体研究品类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的是:这个品类是不是独立的?如果是复合品类,需要额外关注产品宽度,相对会复杂一些。

我们找到了三个基础的判断维度,来帮助大家做这件事情:

——产品的关联性——

产品在使用的时候,和其他产品的关联度高不高?产品关联性越强,品类的独立性越弱。以彩妆为例,化妆是一个多种产品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口红,还有底妆、眼影、眉笔、眼线、高光修容等产品。如果我们只有眼影,就没有办法画一个完整的妆了,因为彩妆产品是需要配套使用的,无法独立的发挥作用。

再以护肤为例,从洁面到水乳面霜精华,这是一套大家公认的基础护肤流程,产品之间的关联性是比较强的。所以一些品牌很喜欢做礼盒(如韩国的雪花秀和后),利用的就是这种关联性。

我们来延伸的讨论一下“精简护肤”的概念:一些红人会建议用户重点投入面霜和精华,可以忽略水乳的部分。我们不是讨论这个概念的合理性,而是来分析它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传统的护肤概念中,水乳是复合品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减少水乳的使用,相当于将它们从护肤流程中排除。如果这种思路逐渐成为主流,以水乳套装作为核心产品的品牌,可能会遭遇到越来越大的销售压力,需要提前做一些产品上的准备。

——配置成本——

产品的使用是需要一些其他品类的产品配合的,而且这种产品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生活中随意可以获得的。例如热水是家中常备的东西,所以吃方便面的配置成本是很低的,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独立品类。有些品类就比较特殊了,例如前面讨论过的例子,在家里烤蛋挞是需要烤箱或者空气炸锅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有一定的配置成本的。

再例如:我喜欢喝茶,但是基本上只喝绿茶,原因很简单,喝绿茶的茶具比较简单,随便一个杯子都可以应付。如果是喝发酵茶或者半发酵茶,是需要一套茶具的配合的,对我来说是有一定的配置成本的。

沿着这个角度来看原叶茶的创业项目,不管是红茶、普洱还是乌龙茶,用户都可能会受到专业茶具的制约:有些人没有、有些人不会用、有些人嫌麻烦,配置成本都是比较高的。我们的观察,半发酵茶或者发酵茶,大多是卖给有喝茶习惯的人的,对于新手,绿茶是更加友好的。一些品牌会尝试赠送用户一套简单的茶具。这个方法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怎么用依然有bug,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熟练使用的

——主观因素——

以上两个维度,我们称之为客观因素,研究的是场景的独立性,也就是从用户使用习惯上判断,产品是不是独立的。第三个维度是主观因素,这个取决于用户对品类认知的颗粒度有多细致,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消费的指向性。

举个例子:十年前,我们要锻炼身体,会说买几件运动服。这里的“运动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消费指向,说明用户对于运动服饰的细分并不是很了解,所以统称为运动服。现在随着运动健身的不断细化,用户会说:报名了瑜伽班要买瑜伽裤、参加了骑行俱乐部要买骑行服。消费的指向性是更加细分和具体的。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十年前运动服更加偏向于一个复合品类,而现在,运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用户的消费的指向性越来越清晰。这种趋势是与品牌坚持不懈的用户沟通分不开的,甚至可以具象到品牌上。

例如我们现在说去星巴克,其实是去喝咖啡。再比如我们提到彩妆,第一反应是口红,那么口红在彩妆类目中,独立性是要比其他的类目更高的。所以有一大批新锐彩妆品牌,比如完美日记,是从口红或者唇妆起家的。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CK商业逻辑研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CK商业逻辑研究

CK商业逻辑研究

CK商业逻辑研究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