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官微,还值不值得做?

品牌议题 品牌议题

1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这不是简单的“yes or no”的问题

热闹的微博之夜

前段时间,本少侠以媒体的身份,参加了2022微博之夜。

图/谷爱凌现场生图,来自媒体朋友

想必在社交媒体上,你刷到过类似的新闻。从人山人海的应援团,平台活动引发黄牛加入,一票难求,警力出动维护场外秩序,场内“长枪短炮”式单反相机,对着舞台和明星坐席一通拍摄。在微博平台上,诸如“微博Queen和微博King的‘重回仙剑时代’”和“蔡徐坤、王一博、肖战、时代少年团和TF-boys等顶流同框”不断实时刷新着热点......

直至当天散场时,从梅奔中心到最近地铁口的一公里沿线上,为各个明星应援的粉丝,在人行道栏杆前举着大旗、灯牌,蹲守即将离场的明星。

如果要论,哪个平台的官方活动IP,能够动员如此多的名人、顶流,引发海量的用户加入,并成为一个社会性事件,那就只有微博之夜了。据微博PR同学透露,因为票源非常紧张,许多部门同事也无法从内部货票。

从这次事件中,我感受最深的三个点是:

·应援粉丝团的专业性

这种半官方半自发地组织结构,在遇到大事件时,从场外人员、服装、物料组织到场内应援、拍摄安排,相互之间配合紧密,场外不断有整齐划一的应援口号;

·微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作为疫情开放后的首次微博之夜,各路顶流明星系数到场,蔡徐坤现场演唱《现象》引发阵阵尖叫,新晋“顶流”高叶领奖时观众齐声呐喊“大嫂”,王俊凯、王源和易烊千玺分别在不同项目上,登台领奖。作为赛事主赞助商,林肯中国总裁也现场为获奖者送花。

·对“主流网红”的关注

“主流网红”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当时央媒大力推行“主流网红”——以元气和正能量圈粉,讲“颜值”,更讲价值。

此次微博之夜上,除了泛娱乐内容之外,从中国航天人、救火英雄到热心慈善,都占据了比较大的篇幅。杨紫、张若筠和黄晓明等明星,也在现场演讲起相应的感人事迹。

在娱乐化之外,微博之夜也在塑造平台的社会价值、正能量内容。

或许,正因微博之夜太过火爆,次日微博的股价的应声上涨。

商业化的隐忧

在To C方面,微博已经不需要再证明什么。但在To B层面,和竞品对比,微博显然还需更进一步。对广告及营收收入依赖过高(相关营收占比超八成,且这块天花板有限)、月活用户增加但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据微博2022年度财报)、“短视频+直播电商”生态某种程度上的缺位(短视频是广告内容的最大承载形态)......

如果要理解微博商业化的隐忧,我认为可以从“内容消费时长”来看。因为,无论是心智培养,还是商品转化,都需要在时间段里发生,而内容是承载时间的最好方式。

根据第三方统计数据,短视频成为吸纳广告主预算的最大内容形态。此外,电商增长同样会带动广告收入增长,形成双向增长。以登顶2022年度互联网平台广告营收规模第一的字节来看,除了短视频内容吸纳用户使用时长外,直播电商的规模化增长,也进一步推动广告收入的增长。

但让微博对比字节,有点强人所难了。以面临类似境遇的爱奇艺为例,虽然其2022年度广告营收,不及微博的一半。但爱奇艺不断加深会员服务收入,这块贡献了61.01%的营收。而微博这块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应该在个位数。

此外,在谣言、侵权、负面情绪、娱乐圈整治和其他不可控内容传播上,微博也遇到了大多社交平台面临的问题。而作为微博商业化的最重要场景,微博热搜也因传播违规信息、操纵榜单等原因被停掉过。而据官方披露的数据,微博在2021年及之前的时间段里,也遇到广告主数量降低的问题。

强调“主流网红”的价值,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对运营成本的控制,以及基于稳定的现金流来布局电商,是微博对未来可能性的进一步尝试。

除了手握舆论话筒,微博必然想在商业化上,激起更大的浪花。

品牌官方微博值不值得做

在理解完微博在C端的造势能力,以及对广告主资源的吸纳能力后,咱再回到标题内容,即品牌官方微博(下简称官微)还值不值得做?

其实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的“做”是指投入资源去持续运营,而不是简单的“yes or no”的问题。

品牌官微最基本的需求,在官方发声的重要出口,这也与用户习惯有关。我们一般是在微信或者抖音上,看到XX品牌爆出负面新闻,然后去微博看官方回应,观看评论区内容,再查看更多的相关信息。

在需要品牌紧急发声时,大概率不会选择视频的内容形式(老乡鸡总裁手撕联名信除外),而是会选择图文的形式。

尤其在“关键词传播”的公关时代,大多用户不会有耐心去看长文,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看一眼热搜的名字,就在心里给事件定了性。因此,在引发大众热议的品牌事件中,品牌尽早介入,黄金十二小时也好,黄金八小时也好,继而影响后续热搜关键词和内容传播,才能在后续传播中拥有主动性。

若品牌连官微都没有,或没有在内部形成公关回应机制,亦或没有对官微进行相应的运营,出了事情后发现自己孤立无援,没有人替自己“说说话”,就谈不上后续了。

除了发声窗口外,品牌官微的运营还有以下意义:

·官方微博可以帮助品牌传播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品牌曝光、吸引和留住用户、促进业务转化等。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属性、受众和玩法,因此品牌要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平台和策略,做好内容创作和互动管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是,GE中国早期入驻微博时,在自我介绍里称自己为“龙哥”,因为GE的logo类似于草书版的繁体字“龍”,这也契合大众social感。

或许,对主营To B业务的GE来说,这种说法过于调侃,后面改成了很官方的描述。不过这种尝试在当时还是很大胆,很放得开的。

此外,作为官微运营最会“摸鱼”的老乡鸡,便将人设定位“老乡鸡打工人”。在日常内容更新中,官微会穿插数条“咯咯哒”之类的内容,并时常自我调侃道“我这么做,不会被总裁达人发现吧”,并毫不介意地表示“打工是给老板赚钱,摸鱼才是赚老板的钱!”

这种“披着官方号摸鱼的打工人”形象,拉近了与粉丝距离——官微对面就是和自己一样的打工人。

不过,在打工人的人设方面,宝马就曾经玩脱过,奢品官微运营这方面得注意了。

·官方微博可以帮助品牌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及时的沟通,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官方微博可以通过发布产品资讯、评测体验、粉丝福利、技术问答、用户高质量UGC内容转发等内容,提高用户体验,增强用户满意度,提高品牌口碑。

例如当年北京的一场大雨,杜蕾斯策划了一期,把TT做成防水鞋套的social事件,瞬间引爆了网络。随后,杜蕾斯的系列“擦边”社交营销,也不断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不仅带火了杜蕾斯,也让背后操盘手老金和他的“环时互动”,名声大噪。

但后来随着舆论要求变高,杜蕾斯也逐步转变了更官方的风格,代理商也换了一个团队,着手去“污”名化。

·官方微博可以帮助品牌进行市场调查与产品开发推广,获取用户的反馈,优化产品和服务。官方微博可以通过发起话题、投票、问卷等方式,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分析用户的需求和偏好,调整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策略。

雷军在个人微博上,就经常发起用户调研。例如去年小米十二周年节点,雷军便发起调研,让粉丝为自己最喜欢的小米机型投票,“钉子户”小米6夺得头名。

此外,官微是最忌“堵住负面”,任何试图“堵”的行为,往往会引发更大的负面。无论是小米官微,还是雷军的个人微博,每次在评论区出现负面评论时,总会有“小米服务”跟进用户意见。

这些日常的运营细节,看上去稀松平常,但持续地运营维护好,是非常“攒人品”的行为。

·官微是营销结案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前不久去杭州,参加了阿里的supernova营销大赛,阿里不同业务线的市场部员工,上台分享其所参与策划的案例。

对于案例影响力的重要佐证,就是相关事件的微博话题浏览量、互动量,以及事件是否登上热搜,热搜排第几名。

类似的案例还有,作为名人效应显著的微博平台,在品牌官宣代言人后,可以互相@来带动关注度。尤其对于顶流明星而言,任何品牌活动内容,都会伴随着粉丝团的全力转发。如果你去观看蔡徐坤的微博,会看到品牌代言微博内容,转发数破百万是个基础量,上个热搜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热搜是微博流量塔尖的集中化体现。对于乙方也好,甲方市场部也好,微博是一个非常好的、向上汇报的渠道。

失声的品牌官微

聊完了官微的重要性,也需要看看反面,即品牌官微运营的现状怎么样。

我认为有两类典型的现状。

其一,品牌官微运营毫无章法,甚至为了图数据好看,剑走偏锋;

这一类型的官微特征很明显,即转发、评论和点赞等互动数据,和官微粉丝量差距太多。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粉丝的官微,可能单挑微博的转发量,只有个位数。这要么是内容无趣,要么是粉丝数据水分太高。

此外,部分官微运营为了让数据好看点,便剑走偏锋,以“数据维护”的方式制造虚假繁荣,继而向上对品牌高层汇报。

其二,虽然“公关回应”是微博的基本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官微运营就是企业的新闻窗口,更新内容都是官方的口吻,粉丝互动更是惨不忍睹。

这也是源于内部的保守,只求不出错,不求有实效。但对于To B甚至To G的品牌,以及医疗、慈善和地方zf即相关机构的官微而言,保守往往是正确的。

但也有敢玩的zf相关机构,例如国家电网、江西消防和中国气象频道等官微,就很放得开,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而在官微运营现状的背后,是微博,乃至其他社交平台、内容平台官方账号运营的通病:

·品牌官微运营难度大,竞争激烈;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增多和变化,用户的注意力和偏好也在不断分散和变化。品牌要想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流量和影响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要不断创新和优化内容和玩法,跟上用户和平台的节奏。

而且,品牌还要面对来自同行、自媒体、KOL等各方面的竞争,很难做到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品牌官微运营效果难以衡量,投入产出比不明显;

社交媒体运营的效果,往往用一些指标来衡量,如粉丝数、阅读量、互动量、转化率等。但这些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真实价值和影响力。

有些品牌可能拥有大量的粉丝和阅读量,但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销售额或口碑;有些品牌可能只有少量的粉丝和阅读量,但却能形成忠诚的用户群和良好的口碑。因此,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投入产出比很难准确计算,也很难评估社交媒体运营对品牌整体发展的贡献。

·品牌官微运营缺乏专业人才,团队建设不完善。

社交媒体运营是一个需要多方面技能和知识的工作,需要懂得内容创作、市场分析、用户洞察、数据分析、广告创意、视频制作等。但是市场上真正懂得社交媒体运营的人才并不多,而且价格也不低。

很多品牌只能依靠一个或几个人来负责所有的社交媒体平台,或者外包给一些代理机构。这样就导致了品牌官微运营的质量不高,内容单调、原创度不高。

或许,这一现状在GPT-4乃至更先进的AIGC产品出现后,能够得到改变。但在工具之外,考验得更多的是品牌内部的策略和策划,以及相应的资源匹配。

此外,许多品牌也在官微之外,让创始人入驻,以更为人格化的内容运营,来提升粉丝的互动欲。

不过,这也并非绝对万全之策。有的创始人因自身性格特点,可能会发表不当言论,或者亲自下场与“黑粉”互撕。而无论是市场部,还是公关部,能否有效管控创始人的言行,即进行向上管理,变得非常关键。

以小博大,终究是低概率事件

在环时互动时期,杜蕾斯制造话题,以小博大的social玩法,成为官微运营的标杆案例。

但强如杜蕾斯,在遇到舆论环境的问题时,也不得不放弃过往的路径,回归到更“和谐友好”的内容特征。

如果品牌想在微博平台做出声量,就不应该只是发发企业动态,做几张节气、借势海报,或者一时兴起,拉一群品牌做联名,官微互相@。况且,除非背后有官方资源或付费,否则品牌联名是势能往下的,即你大概率只能联名那些势能和你差不多,或者比你低的品牌,这跟“向上社交”是一个道理。

真正的官微运营要先定位,即WHY(为什么做)、WHO(官微人格化特征)、WHAT(内容规划)和HOW(怎么推进),并基于商业目标,整合“内容、互动和策略”,进行稳定的、长周期的规划。该花钱就得花钱,该招牛人就得招牛人,乙方、平台、名人和品牌资源都需要做好投入。

当然,跟上面要钱,要资源,肯定会遇到“ROI”的问题,除了声量数据外,微博平台也很难给你提供其他平台所宣讲的“商业闭环转化”,这个得有预期。

如果品牌并不打算把官微做重,做深,只是一个简单新闻发布、公关回应和负面处理的工具,就想简单点,基础运营维护好。

只是,别再想着“以小博大”了。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品牌议题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品牌议题

品牌议题

微信公众号:品牌议题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