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度内容」还有意义吗?
1年前
收藏 1
1
【摘要】:让内容场回归“内容价值”
深度内容的迷思
“做深度内容还有意义吗?“
这是我最近和同行聊天时,聊的最多的话题。
大家统一的感知就是,这是个深度内容遇冷的时代。过去那些奉行深度学习、认知增量的用户规模,正在肉眼可见地下降。相对应的是,那些追求眼球效应、情绪化表达和“Kill Time”式内容,变成了内容的主流。
相较于长逻辑链条的、严谨推导的理性内容,大众仿佛更喜欢短逻辑链条的、感性的内容,以及那些迎合固有认知的观点。在“吃瓜”年代,少有人对“真相”刨根问底,每个人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自己的“偏见”里。
但从另一面来看,越是内容供给过剩的媒介环境,“深度内容”的刚需性就越强。尤其在意识到“信息茧房”的问题后,用户对内容价值的感知逐渐弱化。
对于新闻资讯平台而言,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内容需求周期。在PC时代,门户网站为王,大家追的是时效性、独家报道权益,当年凭借着“北京奥运会互联网赞助商”的title,搜狐的“网络的奥运”,让其一跃成为头部门户网站。
随后是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大门户网站转型做客户端,并通过PUSH的方式实现内容的主动触达,腾讯新闻通过整合内容体系,集合QQ看点、腾讯新闻、天天快报和QQ浏览器,实现内容供给和用户规模优势,在新闻资讯赛中登顶。
在各大门户抢占新闻客户端时,今日头条以算法信息流的推荐制,成为新闻资讯领域的“鲶鱼”,让用户沉浸于自己的“内容偏好”中。相较于内容是否优质,用户对内容和观点的喜好度,以及带来的流量价值,来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
良莠不齐的内容供给,以及AIGC极大丰富了内容供给的可能,用户的注意力被各种图文、音频和视频内容分散。如果说传统门户时代是“信息匮乏”的时代,那在算法推荐成为主流的当下,每个人都面临着“信息冗余”和“情绪过剩”。
面对各类诱发点击行为的“标题党”、“黄金三秒”内容下,用户开始转向获取信息价值的效率。
正如2022年企鹅调研数据显示,用户阅读的内容越多,满意度越低。超三成用户认为“有价值内容获取占比在30%以下”。69%的人希望利用更多时间来提升自我,而在18-24岁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7%。
随着自我成长意识的不断提升,用户对内容价值感的需求会逐步增强。
去中心化、流量见顶、同行内卷,是过去几年悬在内容产业、新闻资讯平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内容行业从业者,我们对行业寒风的感知是相同的,但也坚定地相信内容有光。
“时间价值密度”
当下语境中,“好的新闻资讯平台”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是从“流量价值”回归到的“内容价值”。好的新闻资讯平台应该弱化“填鸭式”的内容饱和供给,而是供应“信息提纯”的精品内容。平台应该把内容体系“做重”。
在这一波内容产业浪潮中,腾讯新闻站在20周年的节点,开启了内容生态的新实践,以及一场内容产业的“供给端改革”,即“优化存量”和“扩容增量”。
用户结构的差异化,也会传导到商业化特征中。
精品内容带来的是良性的舆论氛围。良性的舆论氛围不是“夸夸群”,而是能够客观理性地进行讨论。我之前看到过某位同行的分享,客户在投放他时,明确的表示内容不可以同步在某某平台。
因为这个平台的舆论不可控,情绪化标签明显。相较于流量价值,良性的舆论氛围对品牌来说更为关键。
以“内容杠杆”撬动“品牌资产”
人类的信息消费需求,无非两类:一类是动物性直觉,一类是审美和认知。
前者是相对比较“稳”的流量。不论媒介形式如何转变,瞄准人类底层需求去做内容,总不会错。现在的内容生态中,你会看到很多“成功学”、“鸡汤学”和“擦边”内容。这是人性决定的。
“审美和认知”并非时刻需要,却不可或缺。在“短视频+算法信息流”的时代,这类内容场景或许没有那么高频,但却最能聚焦用户深度注意力。
若把内容比作产品,那么各个层级的消费品都应该存在。
如果你对内容的想象没有边界,那么你对内容的商业化就应该充满信心。
在品牌端,据央视市场研究(CTR)推出的《2023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显示,内容营销从“卷流量”到“卷内容”,广告主回归内容本质。2023年,内容营销渗透率已接近100%,面对渠道多元化、流量碎片化、竞价白热化的市场环境,广告主重做内容营销“选择题”,回归内容本质,以降本增效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内容效率。
在变革与复苏的当下,承压前行的广告主不再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是着力进行营销传播的性能调优,贯彻价值驱动、推动价值内化、规范价值管理、追求价值创新。
用一句话总结,除了将资源倾斜到效果广告外,品牌对“拔尖”的优质内容也更为关注。
首先是“内容公信力”。
平台公信力意味着品牌背书。当品牌需要进行更宏大的叙事时,新闻资讯平台的贡献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高势能的传播,必须对应高势能媒介、深度内容策划,才能为影响力加上“杠杆”。
其次是“精品内容力”。
价值消费时代,品牌需要“造梦”,去创造积极的联想,从“产品功能导向”转向“价值观驱动”。而承载价值观的最好方式,便是能凝聚共识的优质内容。
最后是“创新定制力”。
不同的品牌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营销诉求。在策划内容营销前,我们需要明确品牌定位、目标受众,创作出与品牌形象相符合的内容。
因此,好的内容、好的商业,并不是互相矛盾体,关键在于体系化的内容能力。
“内容-商业”若不能形成有效闭环,那流量再多,也毫无意义。想要商业化变现,实现价值的传递,无论是平台还是品牌,都需要从“流量价值”过渡到“精品内容价值”,否则“内容商业化”就是伪命题。
相信内容会有光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面对轰鸣而来的工业革命,和拔地而起城市文明,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感慨,那既不是纯粹的乐观,也不是绝对的悲观,而是对混沌状态中藏着的未知、可能,所生出的敬畏。
2013年,公众号上线,以图文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让内容创业者嗅到了春天;
2016年,中国4G网络奔跑了三年,占据手机用户总数半壁江山,淘宝直播开始试运营,背靠“短视频+算法+字节系流量池”的抖音上线,从gif工具转向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快手,用户数来到3亿关口,“三年而立”的小红书开启全品类SKU的成长……
内容生态的底层,正在暗流涌动,内容形态不断变化、分化。
7年后的现在,内容行业与所有行业一样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图文、短视频和直播,以及同样在混沌中的元宇宙、XR(VR、AR),让内容产业充满着不确定性,后浪在背后翻腾,有的前浪会沉入海底,有的前浪在蛰伏,等待下一个浪头。
下一个五年,内容产业必将迎来一次残酷的新陈代谢,那些勇搏主升浪的内容平台和创作者,终将沸腾一片海。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品牌议题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