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颜色,Pantone赢麻了
2年前
收藏 0
3
【摘要】:把自然馈赠的一切全部变成生意,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新闻,说是Adobe将对上万种颜色收费。我第一反应就是,wtf,连颜色都要收费?
事情是这样的,Adobe旗下软件的颜色库里,原本有可供用户免费使用的「潘通色」,但从今年的11月开始,这些「潘通色」必须要收费才能使用。
所以确切来说,是Pantone这家公司要对自家颜色收费。作为一家专门提供色彩系统和相关色彩服务的机构,Pantone这几年也是因为年度流行色屡屡刷屏。
那为何Adobe和Pantone两家合作了这么久之后却做出了这么一个得罪人的决定?
Adobe的说法,是因为Pantone决定改变其商业模式导致的;Pantone则是嫌弃Adobe十几年都没有更新过它的颜色库,觉得他们这样做对用户不友好。
最后,两方大佬一合计,那就让用户来买单吧。
还是你们会玩。要我说啊,这两家都不是什么好鸟。
今天这一期我想和大家来聊聊这颜色被收费是怎么回事?Pantone又是怎么将颜色做成一门生意的?
01
我们都知道,颜色之所以为颜色,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在进入眼睛之后发生了反射。一般来说,人类的视网膜中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可以感知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从而可以由此看到成千上万种颜色。
而只拥有其中两种视锥细胞的少数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绿色盲;也有极少数的人会有四种,就像鸟类一样。当然,眼中王者是皮皮虾,其拥有16种视锥细胞。
扯远了。总而言之,不管是原本存在的光,还是我们眼睛对此的主观感知,颜色这东西应该是和太阳、空气一样,属于大自然的产物, 凭什么能让人私有?
但Pantone的创始人劳伦斯·赫伯特 (Lawrence Herbert) 可不这么认为,他有一句名言, 「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第八天,他让 Pantone 给世界上了色。」
我寻思上帝那八成是个色盲。
赫伯特这么狂,也是仗着自己有资本有底气,毕竟他自己就是逆袭人生的最好范本。
这还要从Pantone的历史说起。
其前身是一家叫做M & J Levine的商业印刷公司,说是公司,其实就是一家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和规范的小印刷厂,由Morris 、 Jesse Levine 两兄弟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俩人主要负责的是商业展示部门。
彼时,赫伯特刚从霍夫斯特拉大学毕业不久,并且拿到了生物与化学的双学位。1956年,他应聘到M & J Levine公司,成为一名调色工,主要负责印刷部门的印刷和调色工作。
就是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他发现大家在对颜色选择上的沟通成本太高了。
举个例子,客户说他想要印出一个蓝色的效果。他想,蓝色嘛,好说,是天空的那个蓝色吗?客户一听也来劲了,说不是,我要的是那种半夜听水星记躲在被子里哭的emo蓝。
想想看这种沟通模式,很可能造成血案,所以必须要搞清楚,甲方说的蓝,到底是什么蓝。
另一边,赫伯特除了要直接对接客户之外,还得负责给化妆品生产商制作色卡,以便那些化妆师可以用色卡来和消费者展示口红涂出来的效果,而不是每次都得拿出口红来涂抹。
一边是费时费力不讨好,一边是事半功倍轻轻松松,作为专业人士的赫伯特心中逐渐有了想法。
在得到老板的许可后,他开始对自己所在的印刷部做起了业务改革。
一是简化油墨生产。原本他们大概有60来种不同的颜料,每一次都要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调配不同的油墨颜色,但不是颜料越多调配出的颜色就会更丰富,有时候反而会更复杂。
赫伯特就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纯原色油墨减少到了10多种,依然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成本,又缩减了库存。
二是将原本用在化妆品的色卡,拓展到更多的业务层面。比如在当时的美国,女士很流行穿连裤袜,他就将这种色卡用在了连裤袜的颜色展示上,以供大家挑选最满意的一款。
事实证明,这两招很管用。到1962年,印刷部门已经成了该公司盈利的大头,反倒由老板亲自负责的部门却一直在亏损。
赫伯特一想,反正这印刷部门最赚钱,我为什么不自己干?于是他用5万美元的价格从Levine俩兄弟手中盘下了这家公司,从打工人摇身一变成了小资本家,并把公司改名为Pantone,意为「所有的颜色」,野心可见一斑。
回过头来看,他当年之所以有此魄力,或许就在于他已经想到了一个足以奠定行业地位,以及改变行业规则的做法:那就是设计一套标准的色彩语言系统,以此统一大家对颜色的认知。
简单来说,就是扩充原来的那几套色卡,把它们做得更细致,更丰富,做成标准化的产品,并且给它们命名为Pantone Matching System,就是业内常说的PMS。
在这套系统里,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专用色卡,有相对应的数值来表示。1963年,赫伯特把这套颜色系统打印成了一本指南书,正式推向市场。在这最初的版本里面,大概包含了40种常用颜色。
不仅如此,他还向多家油墨制造商提出了合作,邀请他们成为PMS的正式供货商。也就是说,他为此解决了颜色的上下游生产问题,形成了一个闭环。
如果再有客户想要印刷出一个蓝色的效果,那双方可以不用再逼逼到底是哪种蓝了,直接拿出这本书,就对照着这些色卡来挑选。
比方说你先选定了一个数值为「072c」的蓝,再用他们家专用的油墨色来印刷,从色卡挑选到选定专色油墨,再到印刷,全系统保障,一条龙服务,确保最后出来的成品就是你想要的。
从此以后,颜色不再是存在于你我主观的一种朦胧的形象描述,而是变成了一种精确的数字代码。
这样一来,大家的沟通成本显著降低。即便碰到偶尔刁钻的人,想要特别一点的颜色,鉴于Pantone颜色库里找不到,那也没办法,只好将就一下找一个最接近的颜色。
我想除了极少数的完美主义者,大多数人还是能忍受这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差别。
02
当然,赫伯特并不是第一个发明色彩系统的人。
比如早在17世纪后半叶,一位名叫A·博赫特的荷兰艺术家就尝试创作了一本收录有800多种颜色的手绘图集,其中,他在每一种颜色边上都有详细的标签,描述了该如何配置这种颜色。
如果将这本书和赫伯特所设计的PMS相对照来看,就可以明显看到艺术家和商人的思维区别。
此外,像我们所熟知的彩色电视机,就是基于R (红) 、G (绿) 、B (蓝) 三色彩色显像管原理,包括现在的电脑显示器,以及大多数的设计软件里面,也是首先默认用RGB这一套数值来标识颜色。
而在实物印刷上常用到的颜色对照系统还有基于青 (Cyan) 、品红 (Magenta) 、黄 (Yellow) 、黑色 (black) 为基础的CMYK值。
但即便如此,Pantone还是成为了色彩系统的权威,尤其是在印刷、纺织、塑胶等领域。总的来说,在需要规模化印刷,以及在对色彩标准非常严格的领域,Pantone就是世界通用标准。
究其原因,Pantone这家公司卖的不是颜色,而是关于颜色的标准。像我前面说的,它定义了你想象中的蓝是什么蓝;如果你想要中国红,那就是「186c」,并且给你提供了一整套相匹配的专用油墨颜料去生产出这种颜色。
它创造的是一套标准的系统,是一整个体系,而不仅仅是色卡对照值。对比同样在印刷界常用的cmyk数值,因为实际颜料调配可能存在误差,或许最后印刷出来的会和你想要的有些许色差。
再者,赫伯特很早就把业务扩展到了需要用到颜色的各行各业,并为此都制定了色彩标准。
想必大家都能意识到他想干嘛——这世界上还有比垄断更香的生意吗?
Pantone色卡随之不断扩充,基本涵盖了纺织服装行业专用的棉布版TCX色卡和纸质版TPG色卡,以及通用的C卡和U卡。
从最初的只有40种颜色的版本,到几年后达到了500种颜色,再到现在,其时尚大类的颜色大约有3000种,图形设计的颜色有 2000 多种,而工业设计的专色超过了 5000 种。
也正因此,包括各类色卡以及指南书,是Pantone多年来最大的盈利来源 。早在1970 年代,Pantone 就能售出10万本书,凭此拿下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Pantone还宣称这些色卡每隔一两年就得更新换代,美其名曰,颜色印在纸上乃至棉布上总会因为种种原因褪色,再加上其总有新色推出,最好就是拿最新版本的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色卡的单价并不便宜。以当下的物价来看,在电商平台上也可以看到,其最贵的一套棉布版色卡单价超过了5万块,而常用的那些色卡大多也是在千元级别。
贵是真的贵。但在Pantone还是行业权威,尤其是在某些印刷部分还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时候,那些刚需人群就不得不用,Pantone也就不愁没有收入。
03
除此之外,赫伯特还很会搞事情,他逐渐把Pantone运营成了一个IP,和各大品牌,尤其是奢侈品品牌以及各行各业的翘楚合作,以颜色之名授权,达到奠定行业话语权和扩大品牌知名度的目的。
这个转折点应该是在1986年。
那一年,Pantone成立了色彩研究所,赫伯特亲自招来了一个叫做莱特丽斯·艾斯曼 (Leatrice Eiseman ) 的人,由她负责这一块业务并担任Pantone的形象大使。
艾斯曼的经历也很有意思,她原本是个模特,也学过心理学,最后投身色彩行业,在加入Pantone之前就出版了《穿出你的魅力色彩》一书。
从各方面来看,赫伯特找艾斯曼都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在彼时经过了二十来年的发展之后,赫伯特不止想让Pantone在颜色行业里称王,他的目标是全品类全行业。
他也很懂,从根本上来说,颜色作为大自然的产物,确实是无处不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颜色的运用肯定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刚需产业,甚至你可以说,生活中没有一种产品能逃过颜色,不管是产品本身,或是品牌标识。
而他找了一个懂心理学的又钻研色彩的人,这无疑是最好的跨界融合。利用颜色做营销,无往不利。
这一点也有数据支撑,有研究表明,85% 的消费者会根据产品颜色做出购买决定,有 90%的冲动消费也是因产品颜色导致的。
艾斯曼在加入Pantone的色彩研究所之后,每年都会主导推出关于当年流行色的展望,并编成书籍《PANTONE VIEW Colour Planner》。其中所提到的颜色,总会被时尚、艺术等行业参考或运用。
而在1999年末,Pantone色彩研究所还抓住了世纪之交的特别时间点,推出了下一年度的代表色,蔚蓝色。
原本这就是一次蹭热度的广告营销,但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于是Pantone趁热打铁,以后在每年的12月都会推出下一年的年度色。
基本是由十多位各领域的色彩专家组成的团队,根据当年的流行趋势以及社会风潮,像一些代表电影,以及巴黎、米兰时装周等活动中汲取灵感,经过几轮讨论之后,从中确定一个颜色。
2023年度代表色
总而言之,这个颜色背后一定要能讲故事,然后以情绪+色彩来影响整个消费产业链。而关于这些专业人士确定的年度流行色是如何具体影响到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在电影《穿Prada的女王》中就有精彩的展现。
总之,借助着这种种定义颜色的行为,Pantone渐渐输出了自己的企业形象,它不仅是一个提供色彩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能引领潮流,影响社会各界审美的机构。反过来,这也进一步巩固了它的话语权,让更多的品牌主动和它合作。
比如,Tiffany。提到它,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逃不过其标志性的Tiffany蓝。
这种颜色其实来源于知更鸟蛋,其创始人查尔斯·蒂芙尼在1837年创立品牌之时,就调配出了这种类似的蓝色作为自己的品牌色,并在之后几年,广泛运用在Tiffany相关产品的装饰盒上。
久而久之,这种蓝色就和Tiffany有了直接的绑定效应。1998年,Tiffany为此注册了颜色商标。在商业用途上,尤其是珠宝以及相关的同类行业,垄断了这一颜色的商业运用。
2001年,Tiffany和Pantone合作,正式确定了Tiffany的专用色号为「Pantone 1837」,并且由于专利在前,Tiffany蓝虽然被收入了该系统,却可以不被公之于众。
说到底,Tiffany之所以要找Pantone,也是因为「标准」。毕竟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品牌标志性的蓝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以接近知更鸟蛋色为基础。这点,或许对比现在和以前的品牌标识就可以看到。
而有了确定的配方,有了标准,就可以提高效率,可以强化认知,可以规模化,也可以大量复制不出错。这也是Pantone能够让很多品牌主动定制颜色的原因。
像可口可乐的红色,星巴克的绿色,麦当劳标志性的logo色,背后都有专门对应的Pantone色号。
除此之外,Pantone也会做其他方面的授权,比如联合电影制定的「小黄人色」,为华为手机打造的「草木绿色」,为腾讯20周年更新的logo制定的「腾讯蓝色」等等。
而这,也成了Pantone除了卖色卡、卖书之外,另一大盈利点。
举个例子, 某一天馆长我成了行业权威,并订立了标准,那我的代表颜色,黑、白、黄三色就成了我的专用色,这个配色系统就叫「馆长色得很」。
在商业用途上,只有我能使用这个配色,其他up主不能随意用。要你真觉得喜欢,非要这几个颜色来做自己的logo,那你就得找我授权,当然,得给钱。
但也得说明,如果你只是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是私下创作涂鸦之类的,只要不涉及到商业用途,那可以随便用。
说白了,只要不牵扯到钱,不涉及我的利益,那我犯不着管你。反而你这么做,还有利于我的品牌推广。否则,我就能打各种官司来弄死你。
总之,我是老大,我是标准,我说了算,我说你得得到我的授权才可以谈商业,你就必须这样做,我有法律保护,你能奈我何。
真有那么一天,我就先把这玩意儿的粉色给拿下。今天就是陈睿来了也得给我付钱!
04
可以说,Pantone就是凭借着对颜色标准的制定和对颜色话语权的营销,不断巩固着自己的地位,成了隐形大佬。
就像你可能不是Pantone的客户,甚至没听过这家公司,但都不影响其稳稳站在你所知道的那些大牌背后。
但有一点,Pantone色卡,包括那些指南和潮流书籍,大多依靠的是出版实物,包括到今天,在你需要印刷的时候,都还得用实体的色卡来比对,才更准确。
不过,在设计层面,自从电脑发明并普及之后,人们就逐渐依靠计算机软件去完成设计,直到现在离不开这些软件。
为此,Pantone也不得不跟随时代做出改变,把自己的这套配色系统数字化和电子化,以便让专业的设计人员使用。
只是它自己并不主导设计软件的开发,所以只能和别人合作。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Pantone就以插件的形式被安装在PS等Adobe相关的软件中,作为其预设的颜色库。当然,Adobe肯定得付钱,虽然并不知道具体的数目,但按照Pantone一贯很贵的特性,这笔数目应该也不小。
某种程度上,当下整出的这收费的幺蛾子,一方面,或许关系到的是Pantone自身的数字化策略,另一方面,或许是双方在价钱上没谈拢。
在此之前,在Adobe的相关设计软件中,Pantone的颜色库还停留在2010年的版本,也正因此,有种说法,是Pantone想要以更新版本为由,进一步提高授权费,那Adobe肯定不干啊,毕竟用不用这个颜色库,和Adobe没有关系,是用户的选择。
而另一边呢,Pantone在最近这几年自己也搞出了一个数字化的色彩平台,名为Pantone Connect。它肯定也想招揽更多的用户,而用Adobe来引流不失为上策。
Adobe又不肯加钱,那怎么办呢?
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用户身上来挣钱,所以就有了收费这一招。
你只有付钱了,才能继续使用,否则这些颜色将无法显示。关键最气人的地方在于,你如果不付这笔钱,连带着以前你设计过的工程都显示不出颜色了。这操作可以说是狗得很了。
而按照目前国内市场价,要是你必须得用Pantone的颜色库,那就得每个月再多付49.91元的价格,或者以年来计算,是599元每年。
599元什么概念,可以每个月过一次疯狂星期四了。
换个角度来看,Pantone可能也是有点急了。
就说仅在颜色预测领域,其实不光是它一家独大,像TCCA、CMG、ICA这几大组织,以及像Pinterest这样的网站每年也在发布流行色,再加上数字化的浪潮如此之迅猛,它必须得采取点措施以维护自己的某种权威。
而Pantone这次做法之所以招致许多争议,归根结底来自于大家对颜色垄断这门生意的疑虑,包括所谓的Tiffany蓝、吉百利紫等等,也都是同样的问题。
我也不是法律专业的,这里只谈一下我个人对于这类「知识产权」的看法,欢迎讨论。
我认为,知识产权的关键点在于两个:第一,目的是什么,第二,应该让谁受益。
从我自己的观察来看,大部分人是认可,并且尊重知识产权的。我们通过设立法律来保护知识成果,本质是为了刺激创新,而不是阻碍创新的。我们允许发明者、创作者从中获利,一方面是认可其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是希望有更多人去发明创造,最终让整个人类受益。
但这里必须有个度,凡事最怕过犹不及。当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形成垄断时,屠龙少年就成了阻碍创新,并且只许自己赚钱的恶龙本身了。
至少,把自然馈赠的一切全部变成生意,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参考资料:
《总靠年度流行色刷屏的 Pantone,这次惹怒了全球设计师》,爱范儿
《Adobe 与潘通的「分手」始末,以及除了吃瓜你还能做些什么》,少数派
《一门关于颜色的神秘生意:从年度流行色到色彩心理学,潘通王国如何运作?》,好奇心日报
《颜色垄断还是专用权保护?“蒂芙尼蓝”引发的颜色商标争议》,知产前沿
《一个卖色卡的,是怎么改变世界潮流的?》,每日头条
《Who Put Pantone in Charge of Color?》,Slate Magazine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IC实验室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3
-已有3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