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钱博名的海信靠公关广告出圈了,之后怎么办?
1年前
收藏 0
1
【摘要】:.
在今年顺风局几乎没有的经济环境下,即使能凭借强大的公关营销优势和基础特长,在远离熟悉环境因素的市场上开拓,也容易如游戏界的说法:在欢声笑语中打出GG(失败)。这不仅是公关人没眼看的倒霉场面,也是盲目追求国际化影响力的品牌走弯路的预警。
确切地说,想打出一整套国际化、高影响力的组合拳,凭借后台塞钱、幕后指挥,还不如亲临市场,直球突击来自我公关,比如说,海信最近临时撤换世界杯广告的行为始末,其实是一场相对出色的本土化公关。
砸钱博名,出圈与否就像擦边球
海信在国内市场的几度低迷,其实还算正常发挥,毕竟国内彩电市场已经僵化;但在它心心念念的海外市场上,却是一旦低迷开始,就如过山车般,上下起伏,最后直冲而下。
由于海信一直没有在高端市场拿得出手的产品,打开海外视像市场只好依靠薄利多销,这导致营收毛利不断下跌,至2021年,只有11.32%,不如已经长期“低迷”的TCL,后者还有16%。
即使如此,海信的海外收入仍然高居国内市场收入之上,维护海外收入,不仅仅是出海品牌“走出去”,还要“走下去”。
而在市场打不开、挑战三星、索尼、TCL御三家不 成,海信国内产品的出口形式也遭到了打击——来自俄乌冲突,全球产业需求大幅缩水,三季度以来数据显示,我国家电累计出口少了10%。这样,海信连保住中端市场都需要斟酌一下了。
不过还好的是,海信还有个多年在海外市场开拓时留下的特殊经验——给体育协会塞钱“刷脸”。
换言之,就是赞助各大球赛,贴合欧美国家举行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即有大品牌赞助、背书的宣传活动。
严格说来,海信在海外采取的这种手段还是很不错的,至少符合了海外市场受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习惯的认同,奈何没有像样的产品配套营销,使得空有名声,没有销量,自然影响力也上不去。
但是,在这基础上,海信的海外公关人发现并着力打出了一个细微的擦边球——“夸张”在广告法中如何界定。
众所周知,我国广告法规定,不得使用“最好”“第一名”“最棒”“全球第一”诸如此类夸大商品优点的形容词,且历年规范更加严格,避免对消费者造成干预影响。
但在海外市场,而且是非必要描述产品的场合,还是有灵活操作的可能性的,比如说,打爱国牌。
海信的广告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就是利用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在高调爱国、强调自身定位、国家属性、代言特色的同时,也把海信希望夺取“御三家”市场份额的野心,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
有意思的是,在欧美市场环境中,这种操作不会遭到禁止,可作为“合理的夸张”,不过,不能涉及外国人最担忧的“政治宣传”。
当然,这种广告词就是看翻译水平,翻译得好,就是广告,不过仍然容易犯忌讳,才会有了海信临时撤换广告词的举动,从“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变成“中国制造,一起努力”。
本质上没有区别,也正好符合出圈了之后立即善后的举措,把容易引发更大争议的内容移除,做法并无不妥。
只是,海信这场操作,可否有长尾持续性、未来的模仿可能性?
何为第一,法律规定外如何定义
这就需要从海信最早打出的旗号——“中国第一”入手一下了。
当然,在广告法的界定范围内,海信的广告词高调而擦边,正处于违法的边缘,但是海信公关人很谨慎,没有说明这是描述商品,只是当成一句口号,如同美国苹果派商家上世纪做宣传时的一句话——“如苹果派一般的美国风格”,看似是宣传本国文化,实则是把苹果派作为文化现象级商品,与文化口号牢牢绑定。
回到海信的“中国第一”上来,情况也是如此,并实际有着如同“美国文化” + “苹果派”一样,风靡各地的可能性——当然,“第一”还是过于扎眼了一点。
既想不踩踏广告法的红线,又想仿效欧美国家广告文化那样释放噱头、出圈上位,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可以一顿吃完——用体育赛事宣传。
尽管欧美国家观众高度提防所谓“政治宣传”,但在全世界瞩目的世界杯比赛上,众目睽睽之下,即使真进行“XX宣传”,也不是不可能,当钱到位,搬运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到赛场上来都是可以的。
而且在对外赞助上,海信确实有可能也有必要,争夺这个“第一”——毕竟海外市场的属性是越盛大的体育赛事,赞助力度、个性化设置就越强,越能打造中国特色、属性的品牌,在受众眼中留下强烈的记忆。
这几年,国际传统赞助品牌日益低迷,让位于我国出海品牌提供赞助,正是个大力宣传、收取国际影响力的机会,尤其是“装备不够、情面来凑”的海信。
这一手公关,玩得非常准确,且影响深远,也为后人留下了可复制的操作。
不过,在法律界定之外,仍然需要提防用词造句,并且要明白,砸钱刷脸并非长久之策,还是要配备好整套流水线。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17PR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