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温度”:让品牌更具人格魅力
2年前
收藏 1
0
【摘要】:品牌在做公益时,难道只能捐款吗?我们相信创意其实可以使向善的力量更加强烈。
品牌在做公益时,难道只能捐款吗?我们相信创意其实可以使向善的力量更加强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被无数新奇的思维浸染,被层出不穷的模式洗脑,也在应接不暇的生活中麻痹。但是带着温度的创意,却暖暖的很贴心。
不管是品牌还是公益组织,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来得到改变,通过创意改变我们可以影响到具体的人。
粉笔变肥皂教你优雅用手吃饭
孩子们总是用手去探索这个世界,无论是抚摸小动物,还是触碰花花草草,都避免不了手的使用。在印度,孩子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用手趣完成,那就是吃饭。
然而,有数百万的印度儿童在饭前仍然没有用肥皂洗手的习惯。大多数的孩子认为用水洗手就足够了。
有一个现象是,儿童们使用黑色的石板和粉笔写字后,粉笔灰会沾满他们的双手。
于是,知名卫生用品生产商沙威隆公司联合奥美公司,想出了把粉笔和洗手液混合的主意,创造了一种新粉笔——健康护手粉笔。从实用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帮助印度孩子解决饭前洗手的卫生问题,同时使这些孩子免于因此引发的疾病。
能够解决实际健康问题,却不耗费高昂的成本,这个简单的发明一经推出,就吸引了推特上430 万多关注量和脸书上 320 万多的关注量。沙威隆公司也因此获得了2017戛纳户外类金奖。
这种体验新奇有趣,孩子们也乐于去尝试,一个简单的小创意,蕴藏着人文关怀的光辉。
拒绝标签分享我们共有的一切
丹麦电视台发布了一支英文广告《我们所分享的一切:All that weshare》,这个仅有三分钟的广告触动人心,迅速被世界各地的网友分享了数百万。
广告讲述了人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和外来者、来自乡下的人和从来没见过牛的人.......
每当我们开始限定条条框框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就产生了。
那该如何使这些隔阂消失呢?
广告并没有直接提出这样的疑问,而是换了个角度,从人们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入手提出问题。这时,人们会因为同样的经历或感触慢慢走到一起,突破了原来的隔阂。那些看似不能融合的区隔就这样被化解。
直到最后一个问题,房间中的每个人异口同声:“我们都爱丹麦”。那些原本陌生且不同的人们,最后都相互拥抱并致以微笑。
所以,那些给别人带来误解、引发社会矛盾的标签就像时伤人于无形的语言暴力。也许我们都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我们却都是同样的人,All that we share。
这支广告的首播时间是1月27日,也是国际大屠杀的纪念日,巧的是这一天也是特朗普政府发布美国限制令的日子。
虽然这支广告只是一个电视台的形象广告,但平等与包容,温暖与微笑,都已经深深融入了这个国家的骨血之中。
从男人到女人只有一条马尾的距离
在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人们认为体育运动更适合男性。所以城市标志几乎都是男性形象。特别是在体育领域,100%的体育标志都是男性形象。耐克意识到,即使在体育领域,性别不平等仍然是现实。所以他们想发起一场关于平等的运动,目标是解决女性的不平等问题,告诉大家,不论性别,每个人都是运动员。
在3月份,耐克在现场活动中分发了一款“磁小马尾巴”。将马尾辫放在波哥大的主要公园的运动标志上,将城市标志中男性的形象转变为女性。
数百名女性参加了这个活动,改变了波哥大市不同公园的标志。这一行动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讨论,通过女性名人、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宣传,推动了这一话题的发展,也引起了市政厅的注意。所有这一切使得波哥大市政厅的人改变了他们的观点,并与耐克共同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体育标志,其中包括了男性和女性的一起运动的场景。这也是这座城市历史上的第一次关于标志的改变。
平等、尊重、自由这三个词,似乎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不断在追寻的理想国度。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理想却被无数形形色色的标签所分裂。 平等不应该有界限,更不应该男女有别,如若在运动国度里有平等,那“人人平等”还会远么?
未来,“公益+创意”的新生态将是新趋势。品牌,如果能做到有温度、有创意,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因为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只有有温度的品牌能走心,给用户切身的关怀。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媒介三六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