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不是烂产品的救命稻草

李倩说品牌 李倩说品牌

2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1

【摘要】:营销人怎么老当背锅侠?

这些年,针对“营销”这个话题,我可能收到过上万次询问。在这些疑问中,除了那些连题目都没看懂的问题之外,我最头疼的莫过于这类问题:

“产品一般,怎样做品牌营销才能取得很好的销售量?”

“我们企业发展各种问题,有什么营销方法来扭转局面吗?”

这些问题碰的多了,我都开始要怀疑人生了。我发现:很多老板、营销圈的经理人都不小心掉进一个思维的怪圈,认为营销是万能的解药。

倩姐一直强调,营销是一个附着性特别强的学科,它会附着在产品、企业、渠道等各个方面,它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每当我们在谈论“别人家的好营销”时,其实无非就是在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个过程中,产品和企业本身的好坏才是决定营销好坏的基础,也是关键。

“是什么”(what)—— 产品和企业本身

“为什么”(why)—— 基于环境、商业模式、人群等各种因素而得出的对于产品的认识

“怎么样”(how)——如何去根据前两部分,得出方法论,是手段和方式

但往往在营销中,很容易就出现了这么一些怪现象,无论是营销人、决策者、销售还是其他人,都习惯性地把品牌营销变成了一个急功近利的舞台、一块偷换概念的乐土和一个推卸责任的港湾。

首先,大部分人做事情有一个特点:急功近利和极端。

以前品牌营销不受重视时,所有企业都不理不睬,现在大环境变了,全民消费升级、市场竞争激烈,“品牌营销”一下就称为众人眼里的香饽饽,变成所有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必修课。大家开始觉得,做品牌营销是一件在节骨眼上的事了。

按道理来说全民学习是一件好事,但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一个参与者、甚至是受益者,因为自身急功近利而一股脑扑在品牌营销上,就是坏事。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不管什么产品,什么企业,只要销售量不好、企业做不起来就都是营销的错”。十分可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个真正合格的品牌营销人,都应该知道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核心价值,既不低估,妄自菲薄,习惯性当“背锅侠”;更不高估,妄自尊大。

而对于企业决策者,也应该审视一下自身所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毛病。是不是只要选择了做品牌营销,就巴不得立刻看到显著效果?一天都没结束不断问,“效果怎样?”、“为什么还不出结果?”往往最后,自己在企业里的各个环节转了一圈,发现所有的东西原来都不能快速实现效益的时候,就把矛头指向了品牌营销。

“为什么做了品牌营销都没有立竿见影?”

“销量呢?怎么销量不起来?”

“H5都做了一堆了为什么还没有反应?”

“搞这么多营销、策划、设计,为什么公司都没有起色”

面对这种不合理的“质问”,我想说的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是不可能一上战场就要求得到敌人的尸体,连让子弹飞一会的时间都等不及的。品牌的本质就等同于是一个奢侈品,品牌的形成更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和积累!

第二,偷换概念的乐土。大部分的企业嘴上说品牌说营销,各种专业字眼用得有多高大上就多高大上,其实私下都在偷换概念,心里想的就只有一件事:销售量!企业这么想固然没错,我做品牌做营销不就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吗?但这么一想的时候,就已经偷换概念了。

产品销售量不好,企业就习惯性地“问责”营销部门。这一情况应该很多人都深有体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一个企业觉得销量责任该由营销部来背,那我也建议那个企业的营销部应该直接改名为销售部会更合适。这并不是为了给营销部一个开脱责任的绝对理由,毫无疑问,品牌营销的好坏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产品销售量上,但营销专注的是营销打法的配合,销售更多的是承接营销导向的结果的东西,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能称得上品牌企业,就意味着其各个环节和管理上都是趋于成熟的模式,或与品牌齐头并进的发展,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品牌企业。“偷换概念”的背后,让人更担忧的是,目前中国很多打着做“品牌”旗号的企业,其实都缺乏全局概念的品牌意识。

最后,推卸责任的港湾。正因为很多企业缺乏前面提到的“全局概念”的品牌意识,所以他们喜欢把责任推卸到品牌营销上。

如果你觉得自己企业的品牌营销只能得59分,那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其它环节的得分也就只有30分而已。按木桶定义,结构决定企业的力量,你的企业也就只能得30分。反过来想,如果CEO想单单依靠营销部门或营销职业经理人就把企业品牌做起来,那他们又何必为您打工呢?加之,企业真正的首席品牌官其实就是CEO本身,只会袖子一挥甩锅无数,那这样的CEO永远成为不了一个优秀哪怕是及格的CEO,其领导下的品牌也不可能做起来。

品牌营销是一种锦上添花,但不是绝对的雪中送炭,这是所有要做好品牌营销的人都该认清的事实。一个烂企业或烂产品希望通过品牌营销就能飞黄腾达,那实在是高估了品牌营销的作用;同理,一个还挺不错的企业和产品做品牌营销,就能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所以品牌营销的价值也要被企业适当地正视和运用,不要存在一种过犹不及的让人“搞笑”的心态,才是营销正道。

有人会问,今天倩姐提出的三个怪现象,是为了帮全天下的营销人和营销职业经理人推卸和开脱责任吗?

我的答案是:没错,我就在帮他们开脱“不合理”的责任!只怪中国品牌营销圈乱象太多,太多的烂产品、烂公司乘虚而入,如果这些烂产品、烂公司希望借助品牌营销来作为他们救命的稻草,脱离企业困境,倆字:休想。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李倩说品牌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李倩说品牌

李倩说品牌

微信公众号账号:李倩说品牌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