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宋秩铭:被广告“耽误”的银行行长

营销之美 营销之美

3年前

收藏 收藏 2

点赞 0

【摘要】:“曾经做过奥美的人”

“要不要来点酒?”

白衬衫,牛仔裤,透明边框眼镜,一杯酒,便是宋秩铭(T.B. Song)的OOTD,见到我们时,T.B.不无打趣地问道。

在我们抵达采访地点——上海奥美时,已是下午四点,T.B.之前已进行了几轮媒体采访,我们是当日最后一批采访媒体,T.B.略显疲惫,简单互相介绍后,没有过多的铺垫,我们就开始了本次访谈。

我们的采访问题,主要聚焦在四个维度:行业挑战、企业文化、团队管理和个人感悟,期间也有各种发散性的,不乏尖锐的问题。我们希望透过更多的横切面,了解T.B.的“为人”与“处事”。

采访全程,T.B.的回答方式也很“T.B.”,有的回答只有一两个字,有的回答洋洋洒洒,能持续几分钟,遇到“内卷”“躺平”等当下网络流行词汇时,他也会反问周边人的理解,对新鲜事物和观点有着本能的好奇。

或许,在T.B.看来,坦然,是沟通的最大善意。

以下,为采访实录:

Q1:您的管理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T.B.:我觉得是很自然形成的。

因为我们这个行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你就要尝试去包容不同的人,同时要给他们发挥的机会,其中找对人是最好的方式,当然还要适时给予帮忙,希望他们自己能够成事。我们这个行业的性质不同,创意需要(创意人)自己去产出的,会有其他人的辅助工作,但最终还是要自己去产出东西。

事实上,不管他,可能是最好的。

在团队中,大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了问题还是要一起去解决,这并不妨碍他的自由发挥。

一个是自由,一个是责任,就是我把责任给你了,我也给你足够的自由。

Q2:自由和管理看似矛盾,您如何平衡?

T.B.:我在《以红之名》书中有写到。

我曾经跟彼时的亚太区创意总监Neil French探讨过,当然现在他已经退休了,我问他如何管理创意人,他说:“很简单,让别人能找到你,准时交付工作成果,开会准时,然后能够保证你的作品质量达到一定的要求,只要做到这几点就好。”

Neil的这个要求就很清楚。

我们的创意人员去电影院里工作都可以,只要保证找得到你,交出作品质量还可以的工作成果,保证这些原则,就可以了。

Q3:您印象中有特别后悔的事情吗?

T.B.:没有什么后悔的事情。

我也没有什么觉得自己真正厉害的时候,都没有,就是这样顺着走过来了,总的来说,还算可以。

Q4:您在什么时候决定把舞台交给年轻人?

T.B.:我觉得做管理工作,就是要不断地尝试放权,而不是决定什么时候开始放手。

管理是一个不断滚动的过程。遇到一些人做得不错,就放手,这是不间断发生的事情。

我不拥有奥美,我应该是title比较高的职业经理人,所以我才说,当发现一个好的人,就要放手,让他上,这是一个滚动的过程。

Q5:奥美如何发现那些优秀的人?

T.B.:靠运气,或者说靠缘分吧。

觉得某人跟奥美特别契合,这种感觉是会有的,但很难清晰地定义如何契合?当碰到某人,我会有一种直觉,觉得可能是对的人,当然还要看他过往的状况,真正下决定的时候,还是有直觉的判断在。

我在书中提到,新人进奥美后,前半年是他的责任,积极地学习奥美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因为对人的判断是很难的,不是接触一两次,就知道这是对的人。我比较会在半年之后,也就是观察期差不多过去时,通过很多的交往,才能知道他是否是对的人。之后奥美就应该更积极地去培养他,这个是比较实际的。

对人的判断是很难的,至少在合作半年后,才能大致做出八九不离十的判断。

Q6:如何看待精心培养的员工离职的问题?

T.B.:我觉得这种忧虑是不对的。

对一个公司来讲,培训本来就很重要,而且培训可以延展出很多内容,不单纯是知识的培训,还包括我们对文化、经营理念的看法,都可以通过培训去逐步形成、完善。

当培训好的人离开了奥美,我感觉大多数离开的人还是会觉得“奥美是一个还可以的公司”,这对奥美也有好处。当企业内部的知识流通出去之后,奥美就必须要更积极地去发展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常讲奥美没有机密,奥美的方法别人要去复刻,去用,对奥美来说都是好事,是正面的。

奥美人去了别的公司后,走进他们的部门,你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个“小奥美”。

Q7:如何看待广告行业的内卷?

T.B.:这是很普遍的事,任何行业都有,不只是我们这个行业。

如果你有条件说NO,就可以拒绝。

我可以用台湾奥美来举个例子,台湾奥美实际上是有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拒绝所谓的内卷。但如果碰到一个确实很大的客户,而且台湾奥美很想去做,就会承受所谓的内卷、内耗,会尝试去解决,并做好。

因此,即使台湾奥美比较有条件,去拒绝大多数人,但有时候还得接受内卷,所以我才说拒绝内卷,你要有条件。

尤其有些客户,可能目前会面临问题,但我们还是不会放弃,因为我们知道不仅要做成,而且要做久,这对我们绝对是有好处的。

奥美这种case实际上蛮多的,我们在很多比较策略性的客户上,会做持续地投入。

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个公司的经营策略,什么样的客户要持久地做下去,这对广告公司的经营非常关键。例如奥美服务KFC已经30年了,其中的过程有辛苦,但这种长期经营的客户,对奥美的声誉,是有很大的帮助。

Q8:你认为新一代年轻广告人,与过去对比有何不同?

T.B.:我觉得在本质上都差不多。

Q9:奥美中国大陆的作品中,哪三个案例你印象最深刻?

T.B.:应该不止三个。

在奥美进入大陆市场早期时,以往的媒体、传播环境比较单纯,所以个案比较清楚,比如我们在早期服务上海大众桑塔纳、中国移动的M-ZONE、KFC和IBM,这几个是我们早期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案例。现在的传播环境不一样了,所以比较难讲某一个个例被清楚的记忆下来。

Q10:如何让新人的创意得到尊重和重视?

T.B.:创意的来源不是看官大官小。

广告公司本身就应该是平等的,有这种自由的气氛。

创意的来源不是看官大官小,这是一个创意型公司的根本信念,这个很重要,不会因为创意人的资历就差别对待。

图/该文案来自范可钦与当时的奥美新人戴宇舫

Q11:您如何理解“奥美360度品牌管家”理论?

T.B.:M-ZONE的案例算是区隔市场的第一个案例。

360度的观点是说,要根据消费者的行为,去想如何接触到消费者,单纯的广告是不够的,可能要用公关、直效营销等不同的手段,整合在品牌的角度之下,形成品牌的360度管理。

所以它是需要从消费者的行为出发,去看品牌如何触达消费者。

Q12:如何看到这一波新消费浪潮?

T.B.:到现在为止,影响并不大。

这些新品牌能否真正形成影响力,还是要再看一段时间。需要从市场规模去看,很多知名度高的品牌,并不代表它的规模就大。规模做大的话,就会影响到既有的品牌。因此,不同的类型要区别去看,看企业的实际规模到达什么程度。

就目前这段时间来看,受影响最多的还是化妆品品类。有新品牌出现,事实上他们还没有真正影响到既有传统品牌,但未来怎么样就不知道了,这个还是要看新品牌后续的发展路径。

通过互联网起来的品牌,最后还是要面对基本的挑战,就是产品品质体现在哪里?销售渠道能否一直靠电商?我也在看后续发展,未来趋势是线上跟线下的渠道整合,这个会变得越来越关键,这个竞争就不太一样了。

因此,纯电商能否成就一个品牌以及形成规模,还要带个问号。我不完全否认这个现象,还是要观察一段时间。

新品牌通过“直播+种草”打造品牌知名度,这个开头是可以的,但它的挑战在于拿到资本之后,到底要怎么做才是关键。实业是很具体的东西,要生产,要供应链,产品品质体现在哪里,这些都是很基本的东西。

新品牌的线下到底是怎么做的?这个挑战一定会有,如果只是牵涉到跟消费者的接触,我觉得很难发展,如果品牌与消费者的往来,全都只是在线上,我是有个问号的。

除了走得快,如何走得远?这个也关系到奥美所讲的体验营销,是纯粹用线上的方式,让消费者有所体验,还是需要包括线下,这里有很多需要强化的空间。

Q13:广告公司如何面对新媒体平台的冲击?

T.B.: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成长机会,也是要快速调整的地方。

我刚才讲了,体验营销变得很重要,实际上是跟data(数据)有关,包括平台流行的大数据分析等跟相关技术有关联,还有跟互联网几大平台的关系,都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也都是我们在进行之中的事情。

我们必须要更清楚地让品牌能接触到消费者,消费者可以体验这个品牌,包括产品,这些体验的行为可以透过数据分析,在分析中检讨体验,这就是我们不断强化的地方。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获得几大平台的数据,如何跟他们合作,结合品牌主能够做得越来越具体,让数据越来越可以被掌握,被分析,并运用在消费者体验上,这个体验促成最后的销售。

数据分析的方向是以理性为基础,我们要基于理性的基础,思考如何把它转化成洞察,转换成创意,这就是我们的能力。

当然,我们一定会不断地被平台取代,所以,我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必须要比平台更强。

同一个数据,我们看跟别人看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完之后能产出一些idea,来帮客户解决问题,不然广告公司就不需要存在了,对不对?

Q14:如何看待广告是对艺术的应用?

T.B.:人文跟艺术作用于idea的呈现上。

我们这个行业是运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跟人跟物相关,我们需要运用人和物,社会科学有它的分析部分,例如通过调研去了解消费者。人文跟艺术的作用则体现在idea的呈现上。

我觉得现在比较大的变化是,我们运用技术和仰赖数据的成分越来越高,但我觉得基本原理还是在的。

Q15: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消费习惯有何影响?

T.B.:基本原理的变化并不大,但对产出过程有很大影响。

我们的应对方法是内容管理,比如说广告行业将内容看做是commercial(广告),所有东西都可以转换为广告的形式,但现在你需要制作内容,给不同的消费者以不同的内容形式。

这也可以说现在的广告形式变了,你必须要从内容角度去看,传达给不同的消费者的看法是怎样的,它的可能性更多样化。

以前的广告片是30秒,2分钟,现在可能是几秒,几分钟,或者尝试用一个小时的方式去呈现。

现在手机会让内容消费变得短平快,我们必须要根据社交属性的不同去做转变,但我觉得基本原理的变化并不大,但是对我们的产出过程造成很大的影响。

Q16: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T.B.:它属于未知的未来。

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对人的替代会进行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比较难判断,但它的进展确实有点可怕。

Q17:如何看待品牌的带货现象?

T.B.:要有一个长线的看法来做品牌决策。

品牌必须要有能力去影响带货行为,让它与品牌理念和调性方向保持一致,这很关键。

同时,品牌不能所有行为都跟带货有关,不然早晚会产生问题。所以,品牌除了有短线的销售需求外,必须要有一个长线的看法来做品牌决策。

Q18:如何看待快速崛起的“网红品牌”?

T.B.:光有知名度是不够的,品牌需要有内涵。

品牌是消费者拥有的,并不是厂商。只有知名度的话,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品牌到底代表了什么,单纯追求知名度也跟品牌的发展阶段有关。

在开始,品牌是需要知名度,有知名度才能走下一步。但是在做知名度的时候,要去了解品牌内涵是什么,纯粹的知名度只会短期有效,长期是没有效的。当然也不能只看长期,不然眼前就吃不饱肚子,这是一个平衡关系。

Q19:“一个奥美”之后,奥美又该如何转型?

T.B.:我个人不是完全同意“一个奥美”的策略,这个主要是针对于美国奥美发生的状况。

因为奥美本身有广告、公关、直效营销、咨询等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公司,客户要和奥美合作得签两三张合同。所以,美国和欧洲市场希望奥美能够单纯一点,集团可以根据我的需要去找不同专业的人,组成团队来服务客户,所以叫“One Ogilvy”(一个奥美)。

这也是当时“一个奥美”提出的背景,实际上这是因为内部的合作问题,造成客户服务复杂化,所以这是从内部协同出发的策略。

我之所以反对,是觉得中国市场没有必要这样做,这样反而会减弱我们不同的专业,比如说奥美公关在中国市场做的不错,但变成“一个奥美”之后,公关的专业性就会弱化。奥美现在来了一个新的全球CEO,他就觉得应该改,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强化各自的discipline(专长技能),但对客户来讲还是“一个奥美”。

总的来说,“一个奥美”是来自国外的策略,“一个奥美”没有改变,但我们同时强调每个领域的专才,两种策略是并进的。

Q20:如何看待唱衰4A的观点?

T.B.:这对我来讲都不是问题,至少现阶段是这样的。

北大的陈刚教授讲得很明确,现在有一些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分析文案的写法,机器人可以写出上万种不同copy,还可以透过大数据去分析哪一句比较好,哪一句比较对。

现在还有新科技,可以分析视觉形象,广告公司的创意就是visual(视觉)和文字,这两个元素可以透过大数据去分析哪些有效,哪些无效,还可以透过大数据去整合,这样就会有替代效应。因为广告公司无论如何努力,说到底是拼创意,中间有多少策略,让你分析出洞察点,然后产生创意,去打动消费者。无论环境多复杂,创意行业的本质就是如此。

基于陈刚教授所讲的这种大数据分析能力,机器人有能力去产出创意,而且证明是有效的,我就接受我们这个行业没了。

如果大数据跟机器人可以做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就可以取代人了。我相信我的年岁大概看不到。

回到刚才讲的唱衰4A,这对我来讲都不是问题,至少现阶段是这样的。我们还是有存在的价值,就以奥美来讲,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奥美对品牌的看法,对品牌的整合能力以及消费者体验的强化,我对这些的未来还是看好的。

Q21:公司越大,越容易出现一个情况,就是领导者讲的话,下面的人越来越听不懂的,你有这种感觉吗?

T.B.:有。

Q22:这时候您会有一种孤独感吗?

T.B.:没有。

Q23:领导讲话听不懂,这是一个问题吗?

T.B.:这当然是一个问题。

其实公司没有大小之分。作为领导者,小公司能够直接交谈和影响的人可能是10个人,当公司越来越大之后,核心团队可能还是10个人,最多是12个人。所以,如何透过核心团队去实践,去传达,这很关键。

所以,公司的经营管理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不能期望全部都是我讲,管理者有各自的方式,甚至各自的不同想法跟做法,一个企业本来就是这样的。

Q24:您希望后面进来的新人,或者对广告行业有憧憬的人,怎么去评价你?

T.B.:我觉得无所谓吧。

Q25:您想别人记住您是一个什么角色?

T.B.:曾经做过奥美的人。

图/T.B.与奥格威的合影

Q26:您退休后的生活有何规划?

T.B.:我生活很简单,看看书,听听音乐,喝酒,聊聊天。

Q27:对想进广告圈的新人,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话?

T.B.:你必须喜欢这个行业,这是蛮重要的。

对于有人很想进广告公司这件事,我想不通。

广告行业可能是很有趣的行业,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行业,时时刻刻在想如何打动消费者,运用社会科学跟人文艺术的手段去影响消费者,这是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差异点。但你必须喜欢这个行业,这是蛮重要的。

我们常打趣地说,进这个行业做copy(文案)的人,是写不出小说的人,先乖乖进来做copywriter,过一阵子后再说;做不成导演的人,就来广告公司当producer(制片)。

我们常常自嘲,确实有很多人的经历是这样的,阶段性地进来。

这个行业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

Q28:如果您在28岁时进入银行体系,人生会是怎样的?

T.B.:可能成为台湾某银行的行长。

我当时不去银行,选择去广告公司,实际上想法很单纯,银行有那种关关卡卡的感觉,而广告公司每一个人都比较有趣。

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朋友很不一样,广告公司碰到的人都比较有趣。我们同一辈人长大了,大家后来都是好朋友,现在我们每个批次进来的人,大家都同时成长结婚,玩在一起了,广告公司比较有这种朋友的关系和氛围。

Q29:如何看待台湾地区的广告风格和特点?

T.B.:比较“小确幸”。

亚洲区大概有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广告风格比较明显,分别是泰国、日本和台湾,他们的主体性比较强,这跟当地文化都有相关性。

你可以看到台湾很多广告创意,都是来自那种小小的幸福,那就是台湾。因为台湾地方小,台湾地区的民众属性就比较清楚一点,大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呈现出那种属性,但也不容易,因为大陆市场太大,北京人跟上海人就完全不同,是不是?

所以大陆会慢慢地会呈现出不同区域的风格,一定会有一些不同。

采访结束后,我们各自按“社交惯例”地和T.B.轮流合影,而后T.B.斟上一杯酒,作为今日份的“happy ending”。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营销之美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营销之美

营销之美

微信公众账号:营销之美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