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宝洁死磕8个字
3年前
收藏 1
0
【摘要】:品牌观察
「爱在日常,才不寻常。」
这是宝洁母亲节的核心主题,并围绕它连续4年进行了传播表达。
如果一层一层地打开它,你会发现,它的涵意正逐渐完整凸显出来。
01 第一年
也就是「爱在日常,才不寻常」主题的产生,来自于一个细微的观察。
宝洁发现一个问题现象——
母亲节正变成一个大型晒爱现场,“妈妈辛苦”、“送给妈妈的礼物”……这样爱的声音在朋友圈不绝于耳。
在这样的洞察下,宝洁拍了这么一支广告。
采用了一镜到底的形式,特别像一面镜子,把很多人的真实情况给显照出来。
平时对妈妈缺乏爱和关心,所以在节日这天,总是用浓厚的文字给予回应。
宝洁揭示了这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为了diss我们,而是提醒我们不要沉浸爱在朋友圈的假象中。
并推出了一组文案海报,倡导人们把对妈妈的爱分摊到日常的每一天,没事多陪陪妈妈。
“网上这晒那晒,比不上陪她洗洗晒晒。”
在这里,「爱在日常,才不寻常」这个主题,得到了第一次诠释。
通过儿女的视角,去折射出年轻人对妈妈的忽视,从而唤起对妈妈更多的关心。
02 第二年
宝洁从儿女的视角切换到爸爸的视角,上演了一部轻喜剧。
我看着很滑稽,甚至哈哈大笑。
爸爸看了之后,可能也会心一笑,不过很快就会陷入安静和沉思。
因为这支片子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去打开爸爸对妈妈的新认知,认识到妈妈的努力和不易。
亲身体验照顾一个家没那么简单,去感受妈妈日常的辛苦。
一方面,呼吁人们给予妈妈更多的关怀;另一方面,也是促使更多的家庭成员加入到家务劳动中。
「爱在日常,才不寻常」这个母亲节主题,也得到了外在的体现。对妈妈的关爱,可以化成日常生活的协助分担。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幽默的男女反串手法,不仅为了制造更好的传播,更是在有意识地去打破“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传统家庭分工。
03 第三年
则就「家庭分工」这个社会话题,宝洁搞了一个大新闻。
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折射出一个真实的现象——
很多人低估着妈妈的价值,认为做点家务没什么。妈妈的无私付出,慢慢地正被淡化。
所以,宝洁提出“妈妈带薪”这个议题,把日常的家务事换算成具体可见的工资数字。
结果是,妈妈的价值远远超乎认知,继而引起家庭成员对妈妈日常付出的正视。
此外,宝洁还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了一份《爱在日常》的白皮书,带来了更多的视角和观点。
一方面,提出了理想的家庭分工,应该发挥各个在家庭环境之下的相对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社会观念,“母爱”不等于家务劳动,“母职行为”并不是母亲的家务劳动,而是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协助承担。
这意味着,根本不存在“帮妈妈做家务”的说法。因为那是一个家庭的事务,不要再绑定在妈妈个人身上。
在这里,「爱在日常,才不寻常」这个主题,具体落地到家庭分工模式上。
因为在宝洁看来,只有合理的家庭分工,日常的爱才不会被忽视或被堆积。
04 而在今年
宝洁则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没有在母亲节歌颂母爱的伟大,没有去强调妈妈的超人的体质,而是从日常的角度出发,去给妈妈们“减减压”。
以妈妈学院之名,传达着这样的品牌观——世界上有多少个妈妈,就有多少种当妈的方式。
当妈妈不意味着劳累、家务、无私……也可以快乐地当妈妈。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爱。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品牌提倡是在给妈妈去标签化,摘掉那些赞美带来的压力,让妈妈更以一种自由轻松的心态去面对。
这么来看,「爱在日常,才不寻常」这句主题就像一个加减法。
当人们开始忽视妈妈的时候,我们把这些日常中的关心加起来,能感受到母爱是多么有分量。
而当妈妈被艰辛伟大裹挟的时候,我们把妈妈置入到一个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原来当妈妈也可以很快乐。
——
最后,回看宝洁这4年的母亲节传播。
就像花了四年时间,撰写了一本关于妈妈和家庭的书。
里面没有批评,也没有说教,而是呈现一些被忽视的事实,提出当下的社会观点,并倡导理想的家庭行为。
从儿女、爸爸、妈妈和社会等多个视角,去打开对妈妈的认知,唤醒人们对妈妈的关心,并认识当妈妈其实有100种方式。
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去诠释和具化什么叫做:爱在日常,才不寻常。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休克文案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