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战略
高山战略的简介

高山战略(Mountain strategy)就是在竞争中成为第一的战略方法。

任何一个行业充分竞争后,都会形成高山、平地、洼地的市场格局。就像体育比赛的荣耀集中在冠军身上,市场的荣耀也会集中在占据高山位置的第一名身上。一个品牌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占据市场的高山位置,做品牌的高山,不做品牌的洼地,这是成功的法则。

高山战略的两层含义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市场,因为领域不同、目标对象不同、销售途径不同,取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但每个行业分布的层级关系,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高山、平地、洼地层级分明的市场中,一个品牌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占据市场的高山位置。具体的说,占据高山位置有两层含义:

(1)第一层面的含义:
占据高山位置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占据市场第一阵营的有利位置,这是品牌经营的基本纲领。在高山战略营销体系中,战略安全线是必须跨越的警戒线,进入行业前三甲,对大多数行业来讲是最基本的要求。

(2)第二层面的含义:
占据高山位置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明确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这是品牌经营的终极目标。高山战略的基本面是成为第一阵营的品牌,高山战略的核心则是明确占据本竞争单元的第一位置。

如果说定位战略是在市场中为自己找一个位置,竞争战略是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那么,高山战略该怎么概括呢?广义的高山战略是进入行业前三甲,狭义的高山战略则是明确占据第一的位置。

地球上有高山、有平地、有洼地;市场也一样,一个行业品牌竞争的结果,也会形成高山、平地、洼地的格局。高山,对应高位品牌占据的市场层级,是最具经营价值的区间,是荣耀与利润的集聚地;洼地,对应低位品牌堆积的市场层级,是最具经营风险的区间,是徒劳与失败的汇集地。

企业的无效经营、营销的劳而无功,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向着市场的洼地盲目进军。陷入洼地是无效投资的根源,在高山、平地、洼地层级分明的市场中,一个品牌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占据市场的高山位置,这就是高山战略的原理。

高山战略的应用

没有行业地位的品牌是没有经营价值可言的;企业进入市场,开发产品,树立品牌,一定要去占领市场的高山位置,一定要去占领第一的位置,这是赢的法则!如何占领第一的位置?这正是“高山战略”要解决的课题。

那么,如何占据高山位置呢?高山位置,可以通过直接登山的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造山运动的方式来获得。针对不同的市场情形,高山战略的实施路径共分“抢占山头”、“挤占山头”、“另拉山头”、 “替代山头”、 “群山战略”五大类型,全面覆盖各种行业各种企业的各种运作类型:。

1.抢占山头(抢占无人占领的山头)
市场已经存在,但没有强势品牌,这个时候率先振臂一呼,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就能迅速建立。行业品牌化初期的有效战略,竞争阻力小,品牌壁垒低,先声夺人是本战略路径的战略核心。

2.攻占山头
高山位置已经有人占据,但现有的领先品牌只是暂时领先,地位并不牢固,通过营销进攻取而代之,或者通过山头瓜分获得一席之地。

3.另拉山头
发现另一个市场,另拉山头,另立为王。通过顾客价值的创新与细分,避开激烈的竞争,在新的领域呼风唤雨。

4.替代山头
通过顾客价值的创新,创建一个新的品类(或品项)替代原有的品类(或品项), 以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来满足原有市场的消费需求,最终实现顾客的集体转移。

5.群山战略
一个品类的多个细分价值以及紧密关联品类的峰峦延伸,通常始于资源共享或者资源卡位的初衷,以多品牌战略、副品牌战略以及产品线延伸战略为载体落地。

抢占山头与攻占山头,都是在既有市场实施的战略,在现有的山体上进行登山运动。另拉山头与替代山头,是在既有市场之外实施的战略,通过造山运动创建新市场,以创始者的先发优势占据有利地形。

替代山头与另拉山头的战略路径,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造山运动,都是创新顾客价值,都是从头创建一个新品类或者新品项,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新、老市场的关系。

另拉山头的战略,对原有的市场影响小,新市场与原市场将同时并存,共同辉煌,原有的产品与品牌并不会因为新产品、新品牌的出现而消失,是一种共容的关系。替代山头的战略,新市场与老市场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原产品与新产品、原品类与新品类、原品项与新品项没有共同辉煌的机会,原有的产业会随着新产业的兴起而衰落,原有的领导品牌也将被新领域的领导品牌取而代之,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

群山战略,则是前面四大基本战略类型的综合应用,在市场扩张、竞争防御方面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群山战略的恰当运用是集团化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点赞

0

高山战略的相关词汇
市场势能论奥美360度品牌管家半球理论4Rs营销理论AIDMA法则心理账户环境威力法则定位理论DAGMAR模式CCDVTP营销模型SMART原则MOT理论社交货币损失厌恶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语言钉理论LAST原则李奥贝纳的固有刺激法4C营销理论高山战略诱饵效应消费者主权理论折中效应3Rs+4Ps服务营销组合尖叫效应AIPL模型传播过度消费者购买行为6W2H分析法共鸣论纯暴露理论植田T理论压力反应论奥卡姆剃刀原理主动学习论意见气候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第二曲线3B原则生命周期总价值气味营销尾数定价策略FCB方格理论HOOK上瘾模型借势营销纳什均衡与霍林特模型规模效应精益营销6R策略啤酒效应黄金圈法则品牌形象论AIDEES模型两级传播论STP理论KISS原则STEPPS传播模型全方位传播理论安慰剂效应详尽可能性模型5W理论大卫·奥格威的广告准则危机公关5S理论4Vs营销理论品牌行销戒律议程设置理论蔡戈尼效应巴纳姆效应USP理论FABE销售法受众商品论安索夫矩阵惯力营销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赌徒谬误低卷入学习模式舆论倒逼认知失调理论首因效应比例偏见路径依赖理论焦点访谈法零售生命周期理论锚定效应AISAS法则个别人物法则多看效应垂直整合逆火效应AARRR模型马斯洛需求模型宜家效应猫咪经济学一度效应知识的诅咒选择理论品牌3Vs战略沉默的螺旋理论米勒法则前景理论期望-确认理论七秒钟色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