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钱品牌局】李倩玲:大变革时代 品牌和个体都需要一次自我“重生”

媒介三六零 媒介三六零

4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一起勇敢地迈出重生的步伐,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

在这个商业、科技与社会的巨变时代,每一个品牌与个体,都站在了变革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当下,品牌与个体,需要的不仅是生存的智慧,更需要的是重生的勇气。重生,意味着要敢于抛弃过往的路径依赖,敢于面对市场的新变化,敢于创新和自我革命。

本期【钱钱品牌局】播客邀请到《贝望录》主理人Bessie李倩玲,共同探讨大变革时代,对品牌与个体“重生”的深刻思考。从低价竞争的泥潭中抽身而出,到回归品牌的本质与初心;从改变品牌内部KPI体系,到创新品牌叙事方式;从前瞻未来市场增长机会,到打造健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从AI时代企业组织的重生,到人机协同浪潮下个体的重生……每一个话题都充满了智慧与启迪,希望为新时代品牌与个体的“重生”,打开全新思维与思路。

本文核心看点

1、低价卷不动了 当下正是回归品牌的时机

2、企业想要塑造品牌 先要改掉CMO的卖货KPI

3、短视频时代 品牌讲故事的方法需要迭代

4、没钱也可以做品牌 企业经营要回归初心

5、小而美的品牌 在未来商业市场中拥有巨大潜力

6、品牌、创作者和平台 合力探索更健康可持续的生态

7、出海是品牌的一次“重生” 而不是把内卷复制到海外

8、人机协同时代:鼓励营销人下场去玩 人的经验和直觉不可取代

9、AI新浪潮 是所有企业的一次“重生”机会

10、给年轻人的建议:投资自己 永远保持学习

低价卷不动了

当下正是回归品牌的时机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竞争的商业环境中,市场似乎被一股“低价促销”的风潮所席卷,品牌们纷纷投身于无尽的价格战之中,却鲜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深思品牌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我好像很久没有看到有人在做品牌了,”李倩玲的开场白便直击要害,“大家都在忙着卖货,忙着追逐眼前的销量,却忽略了品牌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现状的忧虑。

李倩玲指出,过度依赖卖货模式的品牌,其根基往往建立在产品之上,而非品牌本身。这种策略的危险在于,一旦爆款产品不再,消费者的目光便会迅速转向别处,品牌的忠诚度与黏性随之消散。“消费者今天看的是产品,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的爆款吸引,这样的循环之下,品牌何以立足?”

面对市场的焦虑与迷茫,李倩玲却看到了转机:“正是这份焦虑,让我们意识到回归品牌初心的重要性。”她认为,当前正是品牌重新出发的时机。无论是初创品牌还是百年老店,都应当静下心来,思考品牌存在的真正价值,以及它想要传达给消费者的精神内核。

以耐克为例,李倩玲指出,耐克近年来因过度追求销售,而忽视了品牌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导致其在市场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just do it”这一曾激励无数人的品牌口号,如今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她强调,品牌不仅是产品的集合,更是情感与精神的寄托,是连接消费者与品牌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

在谈及当前营销环境的同质化现象时,李倩玲更是直言不讳,过去十年间,企业营销战术趋于一致,低价竞争、促销不断,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更让品牌失去了独特的魅力与辨识度。“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触动人心、讲述故事的品牌,而非千篇一律的促销信息。”

企业想要塑造品牌

先要改掉CMO的卖货KPI

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抉择,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便是如何定位CMO的职责与KPI。李倩玲指出,“CEO和CMO们应该一起坐下来,诚实地审视自己的营销策略与成果。如果对当前状态不满意,就要勇于改变,找到痛点并逐一解决。”

“最根本的,是CMO的KPI体系需要改变。”李倩玲观察到,当前许多企业仍将销量作为CMO的核心考核标准,这种短视的做法严重制约了品牌的长远发展。“如果CEO给CMO的KPI只是销售额,那么他们自然会将重心放在卖货上,而非品牌塑造。CEO应重新审视并调整KPI体系,给予CMO更多关于品牌层面的职责。”

“CMO们,也是时候扪心自问了,”李倩玲的话语掷地有声,“你们真的会说品牌故事吗?你们所服务的品牌,它的灵魂与故事,又能否被清晰、生动地传达给每一位消费者?”当前许多企业在品牌塑造上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便是营销团队对于品牌故事的模糊认知与无力传达。

面对电商时代的瞬息万变,李倩玲进一步揭示了营销实践中的另一大误区,“电商的即时反馈机制,让‘创意卖不卖得动’成为了衡量营销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但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她强调,真正的营销,应是情感与理性的交融,而非冷冰冰的数据堆砌。

谈及网红营销这一热门话题,李倩玲表示:“网红营销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藏隐忧。每个网红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讲述的品牌故事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这样一来,品牌故事便变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统一而深刻的品牌形象。企业不应盲目依赖网红,而应把握品牌故事的主动权。”

短视频时代

品牌讲故事的方法需要迭代

在当下的短视频新媒体时代,品牌如何讲故事,触达并触动每一个用户的心弦?这不仅是品牌主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营销领域正在探索的新领域。

李倩玲还是以耐克为例,“just do it的精神跨越了世代,成为了激励无数人的力量。但每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不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着他们独特的just do it方式。”她指出,品牌故事的讲述手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与迭代,才能保持品牌的鲜活与吸引力。

“二十年前,我们依赖电视平台传播,用大广告片传递品牌理念。”李倩玲回忆道,“但如今,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平台不仅让内容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也让品牌有了更多元、更有趣的表现方式。”她强调,品牌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以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传递品牌的精神内核。

“算法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李倩玲进一步指出,“如果品牌能够深入研究算法精髓,并巧妙运用,就能让品牌故事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触达目标受众。”然而,她也提醒道,“目前,大多数品牌只是将庞大的平台流量用于卖货,这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大家纷纷跳入同一个大坑,却鲜有人思考如何跳出这个框架,寻找新的出路。”

谈及AI在品牌故事讲述中的角色,李倩玲的观点既现实又充满期待,“AI确实能够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但如果没有人的灵魂注入,它输出的内容很可能只是空洞的重复。”品牌应当保持对AI技术的审慎态度,既要利用其高效性,又要确保内容的独特性和情感价值。

在李倩玲看来,新媒体时代为品牌故事的讲述带来了无限可能。“只要品牌愿意用心去研究、去尝试、去创新,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讲故事方式。”

没钱也可以做品牌

企业经营要回归初心

过往,品牌的塑造,往往被视为金钱与资源堆砌的结果,但真正的品牌之魂,却往往诞生于最质朴的初心与不懈的追求之中。

“你看看那些如今风光无限的品牌,它们最好的创意,往往诞生自最艰难、最没钱的时候。”李倩玲再次引用了耐克的案例,耐克经典的“勾勾”LOGO,其实是由一位兼职的学生设计出的,只花了35美元,而非出自顶级的广告创意公司。

李倩玲强调,品牌的初心,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很多品牌在最初创立时,都是基于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梦想。他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想要传递什么价值?这些初心,才是品牌能够持续成长、赢得消费者信赖的根本所在。”

“今天,我们更需要真心地去讲品牌故事,如果品牌仅仅是为了追逐资本上市而存在,那么它很快就会失去方向。”李倩玲呼吁道,“品牌经营者要回到品牌创立的起点,去重新审视那些最初的梦想与承诺。”

她进一步解释道,“回归初心,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创新与进步。相反,它要求我们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不变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新的传播渠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在李倩玲看来,“无论你的品牌现在处于何种境地,只要你还能清晰地记得那份初心,你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小而美的品牌

在未来商业市场中拥有巨大潜力

商业世界中,大品牌、大规模曾一度是成功的代名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求大”之风似乎渐渐显露出疲态。

“曾经,国际品牌的中国市场负责人,竞相追逐销量与规模,向总部展示着一张张漂亮的销售成绩,但这也是‘作茧自缚’。”李倩玲指出,“在当下的市场波动期,这种对规模的追求,变得不可持续,总部‘胃口’被越养越大,设置越来越高的KPI。”

李倩玲进而谈到了近年来兴起的“小而美”风潮,“如今,消费者也开始厌倦了同质化的产品,转而寻求那些能够触动心灵、讲述独特故事的小众品牌。”

李倩玲以小红书上的知名博主章小蕙为例,讲述了她如何通过分享小众品牌背后的故事,吸引了大量忠实粉丝。“这些品牌或许并不广为人知,但它们与艺术、美术的紧密结合,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与灵魂。”

“小而美,并不意味着局限。”李倩玲进一步阐述道,“它更多地是在倡导一种精准定位、深度挖掘市场潜力的理念,不再追求覆盖14亿人的广度,而是专注于服务那1400万或者140万真正热爱你、认可你的消费者。这样的品牌,往往能够拥有极高的回头率和复购率。”

李倩玲也给品牌主提出了诚挚的建议:“如果你希望你的品牌能够长长久久地存在下去,就必须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要被规模的诱惑所迷惑,更不要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品质和服务。小而美,并不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更可持续的商业选择。”

品牌、创作者和平台

合力探索更健康可持续的生态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品牌、创作者与平台之间的连接日益紧密,却也陷入了某种“紧张”的关系。行业中,品牌被平台“绑架”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

在李倩玲看来,“品牌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故事与卓越的产品,这是品牌的灵魂所在。而平台,则是用户流量的汇聚之地,通过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吸引用户前来消费内容与信息。这两者的结合,理应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共同推动生态的健康发展。”

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如此理想。李倩玲指出,当前市场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大家似乎都在为平台‘打工’,平台为了追求上市、流量与GMV,不断推动品牌与创作者生产更多销售导向的内容。这种模式下,内容的质量往往被牺牲,取而代之的是迎合平台规则、追求快速变现的‘爆款’内容。”

李倩玲进一步揭露了这一现象背后的隐忧:“年轻的网红们私下里也感到痛苦,因为他们不得不在内容与商业利益之间做出妥协,甚至有时需要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去创作一些虚假或夸张的内容以吸引眼球。”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李倩玲认为,“品牌、创作者与平台需要明确各自的角色与定位。品牌应坚持讲述真实、有温度的故事,创作者应专注于创作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而平台则应提供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鼓励创新与原创。”

李倩玲特别强调了内容质量的重要性:“真正好的内容,是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广大用户所喜爱并主动传播的。就像超级碗的广告一样,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追着看,是因为他们知道品牌会为了这一刻精心准备首发内容。这种对内容的尊重与追求,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出海是品牌的一次“重生”

而不是把内卷复制到海外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出海已成为众多中国品牌寻求新增长点的必经之路。然而,这条道路并非坦途。如何避免将国内的“内卷”复制到海外,实现真正的品牌“重生”,成为了摆在所有出海品牌面前的重大课题。

“每年超级碗后,美国各大平台对超级碗广告的评选总能引发广泛关注。”李倩玲以拼多多在超级碗上的广告为例,直指出海品牌在海外营销中的误区,“拼多多的‘shop like a billionaire’广告,虽然通过简单粗暴的买买买重复镜头吸引了眼球,短时间内提升了APP下载量,但这样的广告真的能带来持续的复购吗?”

李倩玲指出,“出海对于中国品牌而言,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市场,避免在国内的激烈竞争中内卷。但遗憾的是,很多品牌在海外仍然沿用着国内的那一套打法,结果只是将内卷带到了海外,错失了重生的良机。”

她呼吁出海品牌,要深刻认识到海外市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勇于打破国内的传统思维框架,以全新的姿态和策略出海,而不是仅仅依靠简单粗暴的营销打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海外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真正的品牌重生。”

人机协同时代:

鼓励营销人下场去玩

人的经验和直觉不可取代

AI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商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营销领域也不例外,这也让营销科学与营销艺术的议题,再次引发行业热议。

李倩玲指出,AI是当下最受关注的科技,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每个人身边或许都将拥有一个专属的AI小助理,如同科幻电影《HER》中的场景一般。“然而,当用户的每一个回应都被AI标签化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份对内容的真实感受与热情?”

谈及营销的艺术性,李倩玲不禁感慨:“早期的广告与营销,充满了艺术与情感的力量,能够深深触动人心。而今,太多的销售话术却让人感受不到那份纯粹的艺术之美。”她认为,在人机协同的时代,营销人更应珍视并发挥人的独特优势——经验与直觉。

“当我们被AI引领着前行时,是否还记得自己原本应该拥有的、机器无法替代的东西?”李倩玲强调,“生成式AI如ChatGPT、MID journey等,虽能凭借精准的咒语生成内容,但其背后的经验、经历与直觉,却是时间与人性的结晶,是机器难以企及的。”

李倩玲鼓励所有营销人亲自下场体验AI技术,“尽管这一过程可能会有挑战与失败,但正是这些失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AI的运作方式,从而找到与之协同的最佳路径。”

未来的人机合作将愈发紧密,“我们需要继续磨砺自己的经验与直觉这两大‘武器’,因为在人机协同时代,它们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优势。”

AI新浪潮

是所有企业的一次“重生”机会

“生成式AI的兴起,不仅是营销界的一次技术革新,更是广告代理商和企业品牌实现商业模式重生的契机。”李倩玲非常看好AI的颠覆性力量。

李倩玲指出,面对AI的浪潮,广告代理商和企业品牌需要勇于重新审视自身的商业模式、重新设计工作流程,而非固守陈规。

“以企业的战略研究部门为例,AI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这使得我们不再需要完全依赖‘水分很大’的市场调研报告,而是能够更直接地洞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效率,更增强了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面对企业内部对于AI的种种顾虑和抵触情绪,李倩玲给出了操作性建议:“如果你真的相信AI是企业的未来,那么不妨在现有组织架构之外设立一个‘秘密项目’。这样,即使项目失败,也不会对主体业务造成太大影响。而一旦成功,其带来的变革力量将是巨大的。”

同时,李倩玲也提醒大企业要警惕“创新者的窘境”,即因过度关注现有业务而错失新兴商业模式的风险。“亚马逊的成功并非偶然,贝索斯的危机感和前瞻视野值得我们深思。”她以亚马逊为例,讲述了贝索斯如何在公司鼎盛时期,依然保持警惕,秘密组建团队寻找颠覆自我的商业模式。这种不断自我挑战、自我颠覆的精神,正是大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在李倩玲看来,AI不仅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一个推动企业变革、实现重生的强大引擎。“在这个AI新浪潮中,每一个企业都有机会实现自我超越和重生,我们要敢于拥抱变化、勇于创新实践。”

给年轻人的建议:

投资自己 永远保持学习

在当下的时代,“内卷”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企业仍在持续降本增效,年轻人和职场人士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年轻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职场人士如何强化竞争力,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当年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获取幸福的可能性。”李倩玲表示,“信息的开放透明,让学习的门槛大大降低。无论是免费的在线课程,还是付费的专业培训,都触手可及,这是时代赋予新一代年轻人的宝贵财富。”

李倩玲鼓励年轻人勇于尝试,不断拓宽视野。“不要害怕改变,不要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当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与周围环境趋同,便是时候考虑迈出舒适区,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谈及职业规划,李倩玲给出了实用建议:“选择工作时,首先要看准赛道,确保它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潜力。同时,要思考自己能为这个赛道带来什么价值,是否需要提前学习新知识以跟上步伐。”对于外资企业,她特别提醒年轻人,要关注其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和策略调整,因为这与以往已大不相同。

“学到老,活到老;活到老,学到老。”李倩玲即将踏上前往剑桥的求学之旅,从碎片化的AI信息中跳脱出来,进行系统性的生成式AI课程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终身学习的意义。

“我这个年纪还在学习,你们又有什么理由停下脚步呢?”李倩玲的知行合一,激励着每一位年轻人勇敢前行,在学习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希望播客不要被“玩死”

《贝望录》将入驻Youtube

节目最后,李倩玲聊到了国内的播客市场和《贝望录》的未来规划,面对迅速膨胀的市场与急切的商业化需求,如何保持播客的初心与纯粹。

“我希望播客这一形式不要被‘玩死’。”李倩玲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忧虑,“在中国大陆,我们习惯于追求快速规模化与变现,但播客的世界并非如此简单。真正能够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并依靠播客本身实现自给自足的创作者,屈指可数。”

她指出,当前播客领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许多人盲目跟风,急于将听众转化为消费者。“我衷心希望,那些用心制作、充满思考与温度的播客节目,能够继续被听见,能够活得更长久。”

展望未来,李倩玲透露了《贝望录》的新计划,将在Youtube上开设一个新账号,把《贝望录》的内容上传至这一全球性平台。

李倩玲分析了YouTube平台的可持续性模式,“全球最大的播客平台其实是YouTube,它建立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让内容创作者能够专注于创作优质内容,而无需担心变现问题。平台通过广告收入与内容创作者分享,形成了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这种模式下,创作者只需做好内容,吸引用户观看,就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这才是更健康的永续经营模式。”

此外,李倩玲还透露,“未来,《贝望录》将增加英文采访环节。我已经尝试了两集英文采访,感觉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

结语:重生,意味着品牌和个体需要放下过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同时也要回归初心,坚持做对的事情。正如李倩玲所说,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以重生的心态,一起勇敢地迈出重生的步伐,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媒介三六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媒介三六零

媒介三六零

微信公众号:媒介三六零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