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前,这3个定位可得想清楚了

刘润 刘润

10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3个定位

引言

本期内容来自刘润读书会嘉宾曾小军老师的分享。

由主笔万青整理撰写。

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产品,以为有市场需求,但现实总是很残酷,产品卖不动,消费者不买账,投入了大把的资金和人力,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是自己的产品不够好吗?是消费者不识货吗?

很多创业者会捶胸顿足地哀叹。

我们家产品这么好,怎么市场就不买单呢?

面对众多的市场需求,创业者到底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这是很多创业者的困惑。

前段时间,刘润读书会邀请到了曾小军老师。他是老鹰基金投资合伙人,麦肯锡前资深战略咨询顾问,他曾为多家财富500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其中包括雀巢,宝洁,通用汽车,宝马,可口可乐,万科,腾讯,华为,百度等。

主导过数十个项目的投资和并购,曾连续两次创业,并且所创立的企业均被收购。曾任多所大学特聘教授,主讲“商业模式”课程。

一提到定位,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心智定位”理论。

可是,在曾小军老师看来,这只是一种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传播定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在企业的经营动作上并没有带来太多指导意义。

曾小军老师说:做产品前,这3个定位可得想清楚了。

你要自己梳理一套价值定位的系统,从需求到价值转化,从产品定位到市场定位,再到传播定位。

战术可以迭代,但是战略的大方向,千万不能错。

希望他的经验能够给你一定启发。

1.产品定位

曾小军老师说: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了很多创业者,有次我向一位创业者提出了这个问题:

“请问,你觉得自己家的产品有市场需求吗?”

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带着无可置疑的自信和一丝自豪,他回答说:“那当然了!”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力量和热情,好像在向我展示他的宝贝。

他开始激动地讲述他的团队为这个产品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他们是如何夜以继日地工作,倾注了多少心血。

他描述的每一个产品参数都像是在向我描绘一幅精致的画作。

你可以看到他眼中的光芒,感受到他对自家产品的深爱和自信,那种爱,就像在看待自己的孩子。

但随着谈话深入,他的脸上开始显露出一丝忧虑。

他沉思地说,尽管他们的产品在理论上满足了市场需求,但实际推向市场后,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他开始回忆起一些产品推出后不久便失败的案例,语气中带着一丝沮丧和困惑。

他皱着眉头,低声自问:“我们的产品看似能满足许多市场需求,为什么最终的成绩却如此失望呢?”

在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迷茫和寻求答案的渴望。

这位创业者的困惑,其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些创业者会很痛苦,也有很多困惑:

面对众多市场需求,我到底该满足哪一个?谁是目标消费群体?要向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产品?要满足他们什么样的需求?

这些困惑和挑战,其实都归结于一个核心问题:价值定位,这是每个创业者在商业模式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价值定位”呢?

就是你要非常清楚,自己的产品到底要卖给谁?消费者把这个产品当做什么?消费者为什么要买这个产品?

在此基础上,曾小军老师提炼出来了三维价值定位系统: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

每一个定位要解决,对谁而言,我是什么,给你什么三个问题。

价值定位是企业做产品时大的战略方向,做产品之前我们先看方向,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曾小军老师说,价值定位的第一个方向是:产品定位。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要解决的是创造差异化的相对优势。

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在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中,已经阐述的非常清晰,分别是:聚焦、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

其中,创造“差异化价值”是我们企业战略的第一要务,也是产品定位的起点。

我们先来看产品定位。

想象你现在是一个企业的创始人,你现在拥有一家企业,现在需要你站在企业全局的视角来审视产品具有什么价值。

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分别是对谁而言、我是什么、给你什么。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间明亮、宽敞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各种市场研究报告和消费者画像。

第一步,“对谁而言”:这款新产品将面向哪个年龄段的消费者。是年轻的千禧一代,还是经验丰富的中年人?你在白板上勾勒出目标消费者的轮廓,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收入区间,甚至是他们的兴趣爱好。

第二步,“我是什么”:你眼前有一个巨大的行业地图,上面标注了不同的品类赛道:食品、饮料、洗护,电商等。

选择一个增长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的市场,还是一个增长空间有限但竞争较小的市场?

这个选择将决定你未来的业务方向和发展策略。

第三步,“给你什么”:你的桌子上堆满了各种产品原型和设计草图。

这款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独特的价值?是优越的品质、创新的设计,还是独特的使用体验?

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独特之处,它将很难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所以,产品差异化的关键在于,利用你的特长,把对手的优势转化为劣势,为自己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战场。

曾小军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民以食为天,火锅更是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欢。

这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红海一片。

有的火锅店强调自己的食材新鲜,有的火锅店强调自己的口味地道,还有火锅店强调自己的服务。

怎么才能够在红海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继续说自己食材好吗?可是所有火锅店都这么说。

有家叫巴奴火锅的店,就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定位:“服务不是我们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后面又迭代为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

这其实就是从一个特色品类中,定位出一个差异化的点。

当你是行业领导者的时候,你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形象。

当你不是行业领导者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作为一个挑战者找到一个细分市场的位置,聚焦于一亩三分地,并建立根据地。

攻击竞争对手最坚硬的地方,是以卵击石。

你不需要证明比竞争对手更好,你需要的是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不同,让消费者形成差异化的认知。

什么是差异化呢?

每当消费者想要这个“东西”或“服务”时,你就是他脑海中独特、唯一的那一个。

唯一,其实就是“第一”。

不是没有更好的,而是消费者选择偏爱你和坚定的选择你。

好的东西很多,但你是最独特的那一个。

这就是“产品定位”,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造差异化的相对优势。

曾小军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如何创造差异化优势:在盲人的世界里,独眼龙就是国王。

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把特点放到了正确的战场,就是优点。

当“产品定位”做好后,紧接着就是“市场定位”。

2.市场定位

什么是“市场定位”呢?

曾小军老师说:就是你的产品对哪个用户群体而言,这个产品用来做什么?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

首先,是对哪个用户群体而言。

你们公司最近要开发一款产品,大家讨论出来的用户画像是25到45岁的白领,月收入5千到1万元,成家,有子女,有车。

看似是进入了一个市场,但这个市场,却可能是完全无效的。

啊,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模型理论。

这个理论是杰弗里·摩尔在他的著作《跨越鸿沟》中提到的。

在这个理论模型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市场渗透”。

一个成功的产品,其最终的表现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对大众市场进行有效渗透。

当用户规模达到临界点时,就会跨越鸿沟,产生爆发增长。

曾小军老师举了一个反面案例:

比如曾经有一个火锅外卖品牌,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你一听“火锅外卖”,似乎应该是解决了不少的痛点吧?

比如下雨天,想出去吃火锅,又是独自一个人,实在是不太方便,就想死宅在家里,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

想想就特别惬意。

比如价格很实惠,配送便捷,方便收拾,味道也很赞。

如果采用线上和线下推广方式,这种模式似乎可以得到很快的推广吧?

但是事实往往相反,这家火锅外卖品牌后续的业绩直降,融资也并不如人意。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们先要来看一下什么叫“有效市场”。

曾小军老师说:一个有效市场,至少要具备四个要素:

第一:需求是真实的。

第二:提供商品的卖方。

第三:有购买力的卖方。

第四:决策时的相互影响。

这里面非常容易忽略的是第四点,也就是“决策时的相互影响”。

越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往往越致命。

我们先来看看消费者吃火锅外卖的场景,大部分是在家里或者宿舍里,对吧?

在这个场景之中,消费者数量是非常少,决策时互相影响的机会也少,品牌的影响范围也会自然下降。

这样的消费场景,其实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大市场。

然后你可以再看一下销量比较好的那些快餐类的外卖,这些外卖切入的都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大部分的场景是“办公室的场景”。

你可以回忆一下中午饭点时,各个同事讨论今天中午吃什么的场景。

是不是大家七嘴八舌,相互表态决策,互相影响,最后选择跟随呢?

大家要喝某个咖啡品牌,就一起下单。

大家要去吃哪家餐饮店,中午就一股脑的涌过去。

所以,当你企业的营销目标是想用最少的成本影响更多的消费者时,一定要选择进入一个消费者“相互讨论,互相影响”的市场。

只有这样的市场才是有效的市场。

这样的消费群体才是真正的目标消费群体。

其次,是这个产品用来做什么。

同样一个群体,他们的需求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购买一个产品的理由和他们想要的用途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购买剃须刀,可能是女性买,然后送给自己的男朋友,或者父亲。

同样一款剃须刀,面对消费者的群体不一样,用途不一样,产品展现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每个不同的需求,都是单独的市场。

当我们确定消费者群体之后,接下来考虑消费者到底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把我们的产品当成什么,他们又会用来做什么?

最后,就是你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打算买房子来升值,你最在意的肯定是房子的未来价值,对吧?

这时候,如果房地产公司在广告中强调“地段优越”,你肯定会特别关注。

另一方面,如果你想买房子来住,享受宁静的生活,那么一个“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的房子就更吸引你。

现在,我们来聊聊市场定位。

当我们说一个产品是“正品”,其实我们是在描述它的特性和带给用户的实际好处。

比如说iPod,它的产品属性是“大容量”,功能利益是它能让你“把1000首歌放进口袋”。

小米体重秤的产品属性是“高灵敏度”,功能利益是连“喝杯水的重量变化”都能检测出来。

还有OPPO手机,它的产品属性是“快速充电”,功能利益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这些功能性利益其实就是告诉顾客:这个产品的特点对你有什么实际好处。

但问题是,商家认为的产品价值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价值有时候并不一样。

比如,有个高端酸奶品牌,一直强调自己的奶源来自欧洲有机牧场,可销量一般。

为什么呢?

因为消费者并不觉得有机牧场的奶源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后来,这个品牌发现很多妈妈买酸奶是因为它可以“常温保存”,这样孩子喝了不怕肚子凉。

意识到这一点后,品牌改变了宣传策略,推出了“常温酸奶,宝宝不怕凉”的口号,销量随之增长。

了解了市场定位,我们再来看传播定位。

3.传播定位

什么是“传播定位”呢?

所谓的传播定位,分为3个方面:“对有什么心理的人而言,这个产品代表着什么意义?这个意义为什么这么重要?”

第一,是对谁而言。

曾小军老师举了个例子:假设你在开车,本来是双行道,但因为事故变成了单行道,结果就堵车了。

前面,有一辆出租车和一辆私家车都不肯让步,造成了僵局。

你可能会想着急忙说:“麻烦让一下,我很急。”

但这其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没有考虑到出租车司机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谈判学教授遇到这种情况,他可能会走下车,对出租车司机说:“在这两辆车中,只有你是专业的司机。”

出租车司机听了可能会心一笑,然后主动让路。

这样的话语其实是在触动他们内心的渴望,那就是被认可,显示出自己的专业技术。

通过这样观察和理解消费者群体的独特行为,我们能洞察到他们内心真正的动机,进而更精准地传递能打动他们的信息。

有效的沟通不仅需要感人的理念,更要基于对人和人性的深入理解。

就像百事可乐宣称自己是“年轻一代的选择”一样,消费者可能会觉得不喝就显得不够潮,自己落伍了。

其实,百事可乐在做的就是激发人们对群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人总是希望被看见、被认同、被尊重,希望和群体保持一致。

当没有归属和认同时,人的内心就会充满矛盾和不安。

“对谁而言”,就是对消费者进行心理行为洞察,然后围绕这份洞察做好传播。

第二,我是什么?也就是你们公司的这个产品究竟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

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个产品,你会思考:“这个产品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是在反映消费者的价值观。

对于一个成功的品牌来说,仅仅传达产品的价值是不够的。

它还需要传递一种价值观,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品牌与某种社会共鸣的价值观念和形象相结合。

这样的价值和价值观不仅塑造了产品的价值,还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它的战略。

曾小军老师举了个例子,想想一个男士送给女朋友一束玫瑰花的情景。

这里,玫瑰花本身的属性和功能并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爱情的象征。

当Roseonly这个品牌提出“一生只送一个人”的价值定位时,这束玫瑰花所承载的就不仅是花本身,而是“爱的承诺”。

所以,当一个女士在朋友圈晒出她收到的玫瑰花时,她可能并不是在炫耀这束花多么好看,而是在分享她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和承诺。

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即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

第三、给你什么。

想象一下,你在考虑买一个产品。

产品的属性和功能给你合理的理由去购买,这些都是在说服你,告诉你选择这个产品是明智的,满足了你的理性需求。

这就像是销售人员向你展示各种技术细节或者数据,让你确信这个选择是对的。

但是,当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很多产品开始看起来差不多时,单纯的功能利益就不够突出了。

如果你的产品也正处于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那么就需要从功能利益上升到感性利益。

感性利益是指那些基于情感的购买理由,它们触动消费者的心,而不是简单的对错逻辑。

这种购买理由是消费者的情感驱动,是那种“我就是喜欢”的坚定态度。

在这个层面上,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是情感因素,是对消费者独特心理行为的深刻洞察,我们称之为心理利益。这种感性购买的例子比比皆是。

拿戴比尔斯的经典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来说,它让钻石这种本身并不实用、价值也不算特别高的物品,成为了永恒爱情的象征。

这个标语成功地打动了全球众多消费者的心,让他们愿意为它买单,而这正是感性利益的力量。

同样地,父母为孩子报名培训班,理性上是为了提高成绩或技能,但那句“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触及了父母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

很多创业者在介绍自家的产品时,特别喜欢强调功能价值,功能利益。

总觉得自家的产品是非常好的,没什么问题的,但是推荐给消费者使用的时候,对方却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兴趣。

所以我们要找到用户真正的心理驱动力是什么,也就是说:你的产品,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而不是说“我是谁,我多么的厉害”。

这就像你的梨子又脆又甜,从种植到施肥,花费了你很多的心血,采摘完准备推向市场的时候,才发现,消费者需要的居然是:苹果。

那你再努力打磨产品,又有什么用呢?

曾小军老师说:对于创业者而言,要学会做一个有故事的品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消费者,而不是企业的产品。

消费者在复购和转介绍时,也不是在分享产品本身,而是在分享他们的体验故事。

这需要企业从“产品视角”转换为“用户视角”。

当企业在谈论产品价值的时候,我们要明白,一切没有让消费者感知到的价值,都是“伪价值”。

当产品切中的是“伪需求”,提供的是“伪价值”的时候,无论付出多少努力,最后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要做那个原地打转的人,看似每天都在打磨产品,其实根本就没有走多远。

低头走路的时候,也要抬头看天。

看方向、看产品的定位、市场的定位、传播的定位。

在每一个定位上面细细打磨,在每一个细节上死磕,把价值定位结构系统树立起来。

系统不对,什么都不对。

最后的话

请问,你觉得自己家的产品有市场需求吗?

当你问一个创业者时,他大概率的会非常骄傲的说:那肯定的呀!

为了做这个产品,我们团队花费了多少时间,投入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我们的产品参数多么的厉害……

你能感受到对方内心的欢喜,还有那种对自家产品的热爱和自信。

那种爱,就像在看待自己的孩子。

但是,事实往往是残酷的。

很多创业者认为的自家优秀产品,推出到市场后,销量往往不如人意。

甚至很多产品推出没多久,就“夭折”了。

有些创业者会很痛苦:为什么自己做的产品感觉似乎能满足很多市场需求,但实际往往却不如预期呢?

面对众多市场需求,我到底该满足哪一个?

谁是目标消费群体?

要向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产品?

要满足他们什么样的需求?

这些其实都是价值定位的问题,也是商业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曾小军老师说:所谓的“价值定位”就是要非常清楚,自己的产品到底要卖给谁?消费者把这个产品当做什么?消费者为什么要买这个产品?

你需要自己树立一套三维价值定位系统: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

每一个定位要解决,对谁而言,我是什么,给你什么三个问题。

价值定位是企业做产品时大的战略方向,做产品之前我们先看方向。

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刘润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刘润

刘润

微信公众号:刘润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