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2.0,何以让“寺庙经济”爆火?
1年前
收藏 2
0
【摘要】:年轻人与庙
“这届年轻人,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与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随着去年杭州首家寺庙咖啡“永福寺”的慈杯咖啡的爆火、法喜寺的沐欢咖啡、德寿宫的德寿宫咖啡接踵而至……一瞬间,全世界最“佛”的地方也开始“卷”了。
这些咖啡的命名也很是淡然,但咖啡的定价却一点都不“冷静”,没有品牌背书,却直逼星巴克的价格不但没有劝退年轻人,反而有了“钞能力”加持使一众年轻人鬼使神差的在门口排起了长队.....
(杭州永福寺咖啡)
除了寺庙咖啡外,不少寺庙还开放了“一周体验”“两天体验”的内观体验课程,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禅修、抄经文、串佛珠等,这就产生了当下最热的词「寺庙经济」,而这种「寺庙经济」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年轻人中悄然蔓延,乃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
以寺庙为中心进行的各种商业拓展让人诧异,卖咖啡、卖周边、卖盲盒.....当下新式营销方式与“佛”法一拍即合,衍生出了寺庙咖啡、萌版佛祖、佛系盲盒等一系列具备超强带货能力的产物。除了实物产品,就连佛祖的文案寄语也开始“互联网化”,比如佛祖的“你这么棒棒,我佛尽该喜欢你” 观音的“表急表急,脱单天注定” 还有杭州口音财神爷的“工资奖金木牢牢。
不得不让人疑惑从“禅机”到“商机”,究竟是谁悟了?如今判断一座寺庙是否有人气,不是看“这里许愿有多灵”,而是这里是否有年轻人。
01 / 年轻人与庙,是“禅机”还是“商机”?
寺庙变成“景点”,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反转还出现在博物馆身上,曾经不入年轻人法眼的博物馆,如今已经完成“进化”。这似乎和“寺庙经济”如出一则,同样从盲盒、周边开始兴起,看来最严肃的地方变得活泼,本该“禁欲”的地方,却开始对商业和金钱痴迷,要出圈,往事物原本的反方向发展,便可以事倍功半?
当然寺庙本身“许愿”的属性还是让一种年轻人对其趋之若鹜,一群人奔向寺庙求串,转运,考研求上岸,佛祖门前香客无数,求“升职加薪”,财神殿长跪不起,年轻人转完锦鲤,一点也不耽误转向寺庙溜达溜达。
总之有“佛法”加持,未来成功一定有佛祖显灵,即使东边不“灵”,西边早晚也会“灵”,即使不灵,也会安慰自己“不是不灵时候未到”,依旧不灵,一定是选错了寺庙,这薛定谔的“佛”被运用的炉火纯青,年轻人与庙的关系,是禅机也是“商机”。
看到此情此景,不禁要问, 寺庙凭什么吸引年轻人?
02 / 打工人的乌托邦
有人说香炉里燃烧成堆的是当代年轻人的焦虑。想知道年轻群体当下最需要什么,去寺庙转一转就都明白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寺庙是他们的精神乌托邦,跨进寺庙的大门,门外的KPI、做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学不完的课业、还不完的房贷,日益增长的物价和万年不变的薪水……就都被拒之门外,慈悲与淡然的氛围会让人变得平静,品一杯寺庙咖啡,看着青烟袅袅仿佛在片刻间遁入空门,“低欲”、“六根清净”,卸下压力后,年轻人获得了全新的精神支柱。
03 / 打卡文化催生下的佛系青年2.0
“网红景点”和寺庙之间因为有“佛系”青年的参与,这八杆子打不着边的两极交汇,打卡文化催生下的千年古刹开始网红化,这也使得「寺庙热」一部分是因为年轻香客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而另一部分人则是为了去“探店”,买咖啡,拍个照发布社交平台,可以满足自己的时尚人设,表达自己跟得上潮流,显示自身多姿多彩的生活,“寺庙”变了了一种谈资,一种社交货币,可以说寺庙吸引年轻人,既有逆天改命的表达,也有集体主义的表达。
从嘴里喊着躺平、摆烂,实际悄悄内卷的佛系青年,如今也开始升级打怪令人瞩目,这种大规模的围观就带来了 规模效应 ,也就是所谓的影响力,口口相传下寺庙出圈自然水到渠成。
当然事物的发展必然有两种声音,寺庙的“年轻化”是积极正向的,但作为佛门清净之地,网红打卡风潮必定会破坏这份宁静,“游客寺庙过,心中无佛祖”让寺庙变得不够纯粹。虽然“寺庙经济”能增加寺庙的营收,但如何平衡这二者的关系也成为了佛祖甜蜜的负担,让“佛”也难做的选择题该如何作答呢?此外,寺庙热究竟是一时的还是长久的?我们且行且看。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TOP创意广告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