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信任危机?
1年前
收藏 0
0
【摘要】:在全球资本遇冷、经济下行的的压力下,中国市场ESG投资的潜力依然巨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全球资本遇冷、经济下行的的压力下,中国市场ESG投资的潜力依然巨大。
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是最近十几年在投资领域较为流行的理念。该理念自诞生以来便被广泛应用在信息披露、市场合规、责任投资、商业分析等多种场景,并逐渐受到监管层的重视,为主流所接受,成为市场热切追逐的一种投资理念。众多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以ESG为代表的责任投资产品,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稳定的长期回报率。
如今,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ESG理念正在遭遇“成长的代价”。而作为ESG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资本市场对ESG的反应侧面体现了ESG发展的整体状况,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探讨目前ESG发展存在的问题。
01
资本市场与ESG的几度“恩怨”
2022年5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ESG就是一个骗局。它被虚假的社会正义战士武器化。”在这之前,特斯拉被摘出标普500ESG指数,股价连续下跌三天。
事实上这并非马斯克第一次“针对”ESG。5月6日,特斯拉发布《2021年影响力报告》,指出当前已有的ESG评估方法存在本质上的缺陷,需要提升其衡量评估真实状况的能力。
根据投资决策支援工具和服务供应商MSCI发布的2021年《全球机构投资者调查》的分析,数据缺失和指数质量被认为是阻碍ESG投资策略的关键因素。充分可信的数据披露是践行ESG投资的基础,而企业自主披露的信息往往存在标准不统一和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替代品,第三方ESG评级的原则也尚未统一,评级机构之间各有标准和侧重,常常相互矛盾。英国《经济学人》在其7月的封面文章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现阶段的ESG评价体系过于强调概念本身,同时过于注重E(环境),忽视了S(社会)和G(治理),并过于依赖“提高信息质量”这个重点,而这些对于解决全球变暖等宏观议题毫无意义。
无独有偶,2022年6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高盛旗下资产管理公司的ESG投资基金展开调查。8月,得克萨斯州将利用ESG抵制化石燃料行业的10家金融公司列入“黑名单”,禁止州政府及地方企业与这些金融公司签订合同。2022年新设立的资管公司Strive Asset Management甚至推出反ESG的能源指数基金,专投石油天然气行业公司。
这反映出欧美资本市场现阶段面对ESG的一些尴尬境地。7月,新成立的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理事会(ISSB)着手制定新的ESG相关披露准则。该举措直指近几年资本市场常见的“漂绿”行为,即企业通过夸大宣传包装和误导性信息披露来代替实际的环保行为,以提升其在ESG评级中的表现。
一时间,欧美资本市场引发了一系列针对ESG投资的焦虑情绪。
02
资本市场缘何焦虑?
资本市场对于ESG的态度何以至此?这就必须考虑到围绕ESG投资理念的内外部因素。
从外部来看,在新冠大流行之后,资本市场整体遇冷。一方面,俄乌冲突又使欧洲陷入能源安全危机中,传统化石能源在危机下重新获得生存空间,以ESG为代表的“去化石能源”理念受到冲击。在此影响下,欧盟将允许有条件地将核能和天然气纳入可持续金融分类,这一举措将于2023年正式生效。另一方面过去几年用力过猛的“去化石能源”进程,侧面引发了能源安全问题和就业压力,这与ESG理念中的S(社会)和G(治理)主张相悖,ESG投资者也可以在当前的“遇冷期”对结构进行更为合理的优化。
从ESG理念内部来看,一方面,过去几年欧美ESG投资概念翻炒过热,导致相关投资过快增长。相关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ESG的有效投资规模增长幅度超过54%,纳入ESG投资理念的资产管理规模占比达35.9%。在不正常的“过热”之后,监管机构对于“漂绿”行为的针对性措施也会使ESG投资短期大降温。数据显示,在进入2022年后,ESG相关的基金表现也渐趋疲软。根据高盛披露的数据,截至6月30日,标准普尔500 ESG领先指数回报为-21.2%,没能跑赢标准普尔500同期大盘。
另一方面,ESG概念的内部平衡问题也有待解决。ESG投资要求金融机构在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和标准各异的ESG评级的平衡中进行最优组合。究其矛盾本质,是企业盈利属性和社会责任的两难,核心是对于资源的争夺,包括资金,人才和效率。以E(环境)为例,ESG主题基金更多考虑的是环境因素对财务的影响,而非碳排放对于地球的影响,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让人混淆其盈利和公益的诉求。
一般情况下,盈利属性和社会责任可以通过“长期主义”加以解决,但在上述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资本“寒冬”下,相比于“求同”,市场体现更多的是“存异”。
03
中国市场的潜力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2022年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提出了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
具体到ESG领域,中国ESG市场在“双碳”战略下驶入快车道,但还远未到欧美所呈现出的概念过热现象。目前,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ESG相关信息披露要求,仍处于自愿披露阶段。上市公司之外,同样作为ESG信息披露重点行业的金融机构,目前在相关的披露流程和规则上也缺乏明确的指导。公众对于ESG投资理念的理解也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因此,现阶段欧美资本市场对于ESG的争议对我国的影响有限。未来,随着“双碳”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我国的ESG市场发展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绿色金融为代表的中国ESG投资与银行体系的支撑息息相关。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国ESG投资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同比增长1.44倍。
2022年7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正式发布,标志着国内初步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彰显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行动,对落实国家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6月末,我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为1.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
综上,“双碳”战略下的ESG投资方兴未艾,中国金融市场的特征决定了ESG的结构支撑足够坚挺,不同的发展环境、主导因素、市场结构共同决定了中国市场的ESG投资暂时还未受到较大冲击。在全球资本遇冷、经济下行的的压力下,中国市场ESG投资的潜力依然巨大。
事实上,正如前述内容将本轮ESG信任危机概括为“成长的代价”,ESG的概念自诞生至今,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ESG的参与者们也在“自我成长”,提高执行过程中对相关社会议题的关注,从根本上构建“长期主义”。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国际品牌观察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