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破壁 为“空巢青年”正名
2年前
收藏 0
0
【摘要】:究竟我们对空巢青年存在着哪些误解?
在发达的全球化信息时代
形单影只的独居者遍布世界
甚至日渐壮大出御宅族等各具文化特质的族群
但在晒照片成瘾的这两个月
(晒完妈妈、晒伴侣、接下来要晒童年和爸爸了)
一支饱含互联网文化的“空巢青年”族群吸引了国内媒体不少关注
但是,有一种饿是你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寂寞是别人以为你寂寞
究竟我们对这群人存在着哪些误解?
空巢青年≠被标签化
据阿里数据披露,目前中国“空巢青年”群体已超过半亿,而中国人口数超过5000万的省市为十个,也就是说,“空巢青年”的总数近乎中国第11大省市的规模。
事实上,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不仅丝毫不排斥被贴标签,反倒很乐于将自己主动归入这一群体。相较于上代人在表达情感时的克制与内敛,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这方面无疑要直接、坦诚得多。就这样,各种各样关于“大城市孤独者”的亲历故事,在网络平台上被广泛分享、扩散,并激起了轮番的情绪共鸣。
空巢青年≠死宅无社交
外界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空巢青年与孤独为伴,但这并不意味这他们就是孤单、孤独的代名词。根据淘宝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报告”数据显示,在闲鱼的技能分享类目中,有超过80%的技能分享来自于“空巢青年”,贡献将近150万个技能分享帖子。
主流技能分享有:家教服务、IT技能服务、游戏代练、跑腿代办等等。充分说明他们对外的积极社交、互动的一面。网易《空巢青年人群画像》数据报告中,数据也显示说55%的空巢青年每周与朋友聚会至少一次。
如果说“空巢青年”最大的问题是孤单,那么难道“非空巢青年”就不孤单吗?孤单并不意味着孤独,因为即使你身处人群里,也可能非常孤独。所以说,“空巢青年”不过是孤独者的遮羞布,真正成长并且成熟的青年,其实非常享受人生的这一阶段。
空巢青年≠无病呻吟
这个世界根本没欠 “空巢青年”什么,没必要撒娇和索宠。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任何国家的大城市,青年单身和独居的确是普遍现象。而在城市化进程和流动社会的背景下,青年在成家立业之前,“空巢”似乎也是必经的路程,不值得为此大惊小怪。
发达国家已经证明了“空巢青年”是大势所趋,美国社会学家克林南伯格撰写了《单身社会》,认为在个人主义的独居社会,即便一人生活也能建立良好的亲友支援系统;日本的手绘画册《一个人住的第五年》,日剧《孤独的美食家》则将“独居”生活做了浪漫化处理,赢得了日本年轻人的广泛共鸣。
空巢青年≠空虚寂寞冷
在一些媒体的画像中,空巢青年被描绘成了空虚、孤独、颓丧的“葛优瘫”形象。不管是懒还是不愿社交,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被无聊的网剧和手机游戏充斥着。但这似乎和具体的人、事、物相关。
当前独居青年群体里最突出的两类代表:一种是感叹“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的人,他们无限放大自己的空巢感,认为独居最大挑战就是孤独;而有些人则十分享受独居生活,宁愿一个人潇洒,也不要两个人尴尬,他们认为独居最大的吸引力便是自由。
其实,在“空巢”的大现实里,空巢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空虚。这种空虚会将你所有的精力掏空,把你满腔的热情浇灭。个人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和鼓励,其实更为重要。
说实话,“空巢青年”现象的背后其实真实折射的是某种社会现象、生活难题。从本质上来说,这个词更像是“蚁族”、“蜗居”、“单身”等词语的更新和进化,背后所触及的社会现实还是城市化、高生活成本、阶层固化等。
因此,社会在关注“空巢青年”的同时,是否更应该聚焦群体背后的社会硬软件状况?城市的住房供给与居住条件能否改善?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否能更丰富?社会保障层面能否更全面到位?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媒介三六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