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逻辑,带你看懂屏显时代中文语境下的多语言混排

Design360 Design360

2年前

收藏 收藏 7

点赞 2

【摘要】:跨媒介显屏时代编排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多语言编排早已成为平面设计中的基本操作。早在传统纸媒时代,设计师们就时常需要处理有着多语言文本的版面。在东亚地区,使用方块字的日韩两国从各自的探索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在吸取他们经验的同时,中国设计师们也走出了自己的路。

随着“多语混排”成为近年的设计热词,关注这一领域的设计师越来越多,但并非所有设计师对“多语言编排”和“多语混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着清晰的认知:什么是“多语言编排”?什么是“多语混排”?在跨媒介的屏显时代,如何处理多语言编排,才能让设计广泛适用于各媒介的屏幕尺寸和阅读方式?

传统编排设计:中西文分开处理,强调画面丰富性

传统的中西文编排是以印刷媒体为主体的时代背景下的编排设计,一般以中西文其中之一作为主体,另一种语言则作为配合。主画面强调丰富性,往往有着多变的网格。举例而言,设计师王志弘的许多作品都是这种编排方向的体现。

① 强调主体语言的地位

在传统的中西文编排中,为了让观众更容易识别,往往会将一种语言作为主体突出。在中文语境下,占据主体地位的更常是中文。当文本是东方文学时,其设计必然突出中文字体。当作品是西方语境时,则是突出西文字体。王志弘设计的《东京漂流》和《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可分别作为这两种情况的例子。

王志弘设计作品:《东京漂流》(2015)和《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2010)

② 文本断句有着人为的人文感

在传统中西文编排基础中,标题的回行、空格、断词断句,往往有着人为的文学感。比如《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作品,封面文本的断词处理,加以竖排的方式,呈现了强烈的人文性和文学性。

王志弘设计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016)

③ 阅读顺序和网格的丰富性

传统编排中,竖排和横排的阅读顺序常常多样丰富;网格复杂,逻辑较不明显。在王志弘为《草间弥生自传》设计的封面中,就有着多种阅读顺序和网格,如下图右方所示。

王志弘设计作品:《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2017),右图为阅读顺序分析

④ 中西文字体的差异性

为了凸显两种语言的不同语境,传统编排中会尽可能地通过字体本身、其大小或样式,对两种语言的字体进行区分。在给横尾忠则的自传设计的封面中,采用的西文字体是现代的,而中文字体则非常传统,兼具了装饰性和人文性。

王志弘设计作品:《海海人生!:横尾忠则自传》(2013)

纵观上述四个特点,传统编排重在传播识别性和气质,可以将其理解成平面上的一种思维:它需要丰富性,需要在平面上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容让人去感受,力求通过画面的丰富度抓住观者的眼球。

这些方法的确是中文编排中的基础,然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混排”,因为中西文完全被分开处理了,且在跨媒体时代较难适应不同的媒体编排。试想一个作品设计好的固定网格在16开本上正好适应,在16:9的屏幕上勉强适应,但换成手机竖屏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感觉。因此,在不同环境下适应跨媒体需求,成为了中文语境下编排设计新的关注点。

跨媒体时代中文语境下的多语言混排:传统与现代兼顾的灵活编排

跨媒体时代的多语言混排和传统中西文编排是两个不太一样的方向。吸收了日本、韩国两国在混排上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经验,当代中文混排方法更加灵活——既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在形式上,则既有强调对比,又有同质化处理。

上左:Sulki&Min海报作品;上右:Jin&Park海报作品;下左:高田唯海报作品;下右:长岛里佳子海报作品

① 中西文字体同质化

字体同质化,是指在开源字体的开发技术背景下,中西文字体趋于同质化。现在常用的楷书、宋体和黑体,是最接近于当代中西文字体趋于同质化的特征的。字体配套趋于一致,即字体家族也慢慢地丰富,逐渐适配各种西文字体。

Sulki & Min海报作品(2017),西文和韩文重叠的部分凸显了字体同质化

② 阅读顺序:横排、横竖混合、层叠等多种形式

现代中文受西方阅读方式的影响,中文多语言混排的发展是多样的——横排、横竖混合排和层叠排法都存在,且竖排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在多语言混排里。下方田博的海报作品“时间测试”采用了横排。

田博海报作品“时间测试”(2016)

层叠混排则尤其凸显了动态的可能性,因为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在层叠关系中不能影响到阅读识别性。田博的这张动态海报“后信息时代”便是层叠混排,给予了屏幕呈现过程中更多可能性。

田博海报作品“后信息时代”(2019)

③文字节奏:中西文混排自带节奏差异形成的美感

中西文字体本质上的区别自然会导致文字节奏的区别: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中文占据的空间往往比西文要少。中文字间距和西文基线之间的节奏差异,混排时自然而然能够产生文字节奏上的美感。

田博作品“2021广美入学通知书”,体现了表意相同的中西文之间的节奏差异

④ 多样的混排方式

由于中西文属于不同语系,不会因为混排造成在识别上的干扰,中文多语言混排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变化,包括:1)信息同级的中西文混排;2)中西文信息结束后混排;3)断句结束后的中西文混排。

田博的海报作品“新传统的再发明”采用的是就是信息同级的中西文混排。下图左面部分,英文标题后跟的是中文标题,然后是时间,再之后是中文子标题,最后是英文子标题——并没有等中文全部排完之后再排英文翻译;而在右边,藏品和参展艺术家也是中英文混排在一起。

田博海报作品“新传统的再发明”(2020)

中文有着文本较短的特点,这也带来了另一种独有的混排方式——断句结束后的混排,即按词来断句并进行混排。田博为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设计的海报,配合呈现“直播弹幕”这一概念,便是采用了这一断句混排的方法。

田博海报作品“2021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2021),右图为中西文混排分析

⑤ 不受限制的文本对齐方式

中文多语言混排的对齐方式变化较多,常用有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混合对齐,在实际使用中不受限制。上方田博的广美毕业季海报采用了左右对齐混合的方式,而下方的“之间”海报则采用了居中对齐的方式。

田博海报作品“之间”(2017)

⑥ 利用颜色变化制造阅读逻辑

根据信息层级的不同,中文多语言混排可以做不同的颜色区分,以制造阅读逻辑。这也是吸取了日本在混排上运用的颜色变化。同样是在田博的2021广美毕业季海报中,直播弹幕的形式结合了多个色块,形成信息层级上的差异。

高田唯的海报作品“iroha”(2014),大胆的用色划分信息层级

田博海报作品“2021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2021)

⑦ 信息层级:通过字体大小和阅读顺序进行区分

中文多语言混排可以使用不同大小的字群,区分信息层级的不同;或者在同样字体大小的前提下通过自上而下的阅读顺序区分信息层级,即重要的信息放在第一层,观者只要按顺序往下读就能获得其他信息。田博的作品“国际平面设计论坛”采用了第一种方法,通过字群大小区分层级。

田博海报作品“国际平面设计论坛”

在中文多语言混排过程中,以上所有方式、方法是混合出现和使用的。多语言混排实际上是一种适应当下跨媒体发展和传播的编排方法,其本质是将中文和其他语言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上。不管是中文还是西文,都是人类语言的文本形式,而多语言混排就建立在不同语系下的文本在统一语境中传达的这一前提上。它实质上是将文字还原到最本质的形式——语言的文本形式,目的是快速直接、不加寓意修饰地传达信息内容本身。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Design360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2

-已有2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Design360

Design360

微信公众账号:Design360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