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营销心理学

王智远 王智远

2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野马效应、海格力斯效应、习惯性无助、卡瑞尔公式、安慰剂效应是什么?

1.小事情为什么总造成惨结局?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事让人烦恼不堪,有些人会选择发泄出来,甚至冲着别人大喊大叫;可这么做似乎并不能达到完美的解决,反而把自己气的半死。
之所以有此类情况,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你发怒时,怒火也许会烧及他人,但在更多情况下最后遭罪的可能是自己”,心理学中把该现象表现称为「野马效应」。
同时还有一段经典故事:
非洲草原生活着一群野马,Ta们暴躁、易怒而且警觉性非常高;令人吃惊的是,这些野马的天敌竟然不是狮子和老虎,而是蝙蝠。
这些蝙蝠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常叮在野马的腿上,不管野马怎么折腾Ta们始终不依不饶,从容地吸饱血后再离开;野马拿这些「吸血鬼」并没有办法,最终被活活折磨死。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这些蝙蝠吸血量很少对野马不足以致命,导致他们丧命的是被蝙蝠盯上后的暴躁和狂奔。
换句话说,吸血蝙蝠只是野马死亡的诱因,而野马对这一诱因的剧烈情绪反应,才造成它们的直接死亡。
因此心理学家将生活、工作中为芝麻小事而大动干火,易导致别人过失伤害自己的情况,叫做「野马结局」。
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如何处理情绪问题的文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我对外界刺激下的承受力,和对外界刺激的客观评价能力。
当想要发怒时,反复告诉自己“这件事不值得”“我应该换个角度看”;另外,冷静后找到身边朋友,将心中不满、向别人倾诉也是不错的方法,这样能从亲朋友好友那里得到安慰。

2.如何放下心中的执念?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

有一天Ta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到脚边鼓袋一样的东西,很难看;于是便踩上一脚,谁知道那东西不但没有破反而膨胀起来,这便激怒了Ta。

Ta顺手拿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过去,好家伙,那东西居然膨胀起来把路堵上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它。

正在郁闷时一位圣者出现走在面前对Ta说,那是仇恨袋,你越是充满仇恨它就越膨胀,相反你若不理它就会变小如初;后来人们把该效应称为海格力斯效应(Hercules effect)

曾经沃尔沃集团有位销售培训专家叫“威廉·哈尔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斯逃难到瑞典,因为他能说并写好几国语言,所以他希望在一家进出口公司谋求工作,但是多数公司都拒绝了他。

其中,有一个人在给哈尔斯的信中说到“看得不出来,你对秘书这件工作完全不了解”,并且你连瑞典文都写不好,信中全是错别字,我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秘书。

当哈尔斯看到时简直气得发疯。

于是,他立刻写了一封回信,内容尽是积极嘲讽挖苦之事,用词颇为刻薄;当写完后他没有寄出,而是停下来对自己说“即使对方收到信后暴跳如雷,对我来说有何意义呢”?

于是,哈尔斯撕掉了那封骂人的信,反而又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他表达对自己文笔不行的惭愧,并且对对方指点的内容表示谢意,没过多久,哈尔斯收到了对方的回信,同时因为真诚还得到一份“秘书的工作”。

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我们应该以宽容对待仇恨,仇恨自然会消失,多记住别人的好也就“有利于自己”;相反,若是以报复对仇恨,除获得短暂快感和更大仇恨,又有什么好处呢?

3.如何调整绝望的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Ta把狗关在一个带蜂音器的笼子中,每次都被电到倒地呻吟,大小便失禁;这样反复折磨多次后塞利格曼更改了试验流程。
在蜂音器响后不着急电机,而是先打开笼门,但这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机开始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
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因之前的绝望体验而放弃希望,默默承受痛苦的来临,这便是塞利格曼所述的「习得性无助」。
其核心指,由于长期积累的负面生活经历,使人无法找回自信;想要避免此类情况,最重要需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情绪。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退役军官科尔曼·米契在一次飞行事故中遭受重伤,身上65%的皮肤都烧坏了,为此他动了十六次手术;手术后仍然无法拿起电话、刀叉,也无法一个人上厕所。
这样的挫折并没有使他陷入绝望,他用保险赔偿金为自己在科罗娜买套房子,同时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然而六个月后,他又能开飞机了。
康复后的米契尔和两位朋友合资开了一家公司,经营以木材为燃料的炉子生活过得非常不错,但没想到四年后的一天,飞机起飞时被摔回跑道,这次他胸部12块脊椎骨全部被压得粉碎,腰部以下全瘫痪。
对于这次事故,他几乎绝望的说“我始终搞不清楚,为什么这些事情总会发生到我身上,到底造的什么孽”,最终他还是挺过了又一次低谷期。
后来经过不懈努力,他被当选为科罗纳多州孤峰顶镇的镇长,以保护小镇环境,使之不因破产的过度开采被破坏。
他用一句“不只是另一张小白脸”的口号,将自己在事故中被催得面目全非的脸转化成为广受大众敬佩的人。
面对绝境其始终没有绝望,在一次公开演讲中,Ta说“我瘫痪之前可以做1万件事,而现在我把注意力放在无法做好的一千件事上”,可能换个角度看那些裹不足前的经历,你就会退一步、看的更开。
所以,没有铁一般的意志就很容易被绝境环境打败。
因此,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时;一种弥散的无助和抑郁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4.先有最坏,才有更好?

威利·卡瑞尔是纽约水牛钢铁公司的工程师,有一次他到密苏里州安装一台清洁机,经过一番努力机器勉强可以使用,但依然达不到公司保证的质量。

对此,他十分焦虑,一度无法入睡。

后来,他意识到忧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于是便换了另外一种解题思路,他想“这件事导致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无非老板把机器拆掉,最后炒掉自己?

想到这里,卡瑞尔对自己说”如果丢掉工作该怎么办?然后发现,当时维修工程师普遍紧缺找一份工作并不难,换句话说,最坏的结果也并非无法接受。

有了心理准备后他的心情逐渐平静,后来经过几次试验终于发现,假设再多花几千元多装一些设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最后不但把问题解决还获得一份完美的改进方案。

后来,成功学大事戴尔·卡耐基从其经历中总结一套解决忧虑情绪的方法论,并命名为「卡瑞尔公式」。

在一次演讲中,他把该公式分为三步走:1)排除恐惧,2)找到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3)平和地投入精力并改善

但是,如果一直忧虑下去的话,恐怕永远不可能做到这三点;因为忧虑最大的坏处在摧毁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

因此,当我们被强迫面对最坏情况时,首先学着接受它,然后衡量所有可能情景,使自己处在一个可以集中解决问题的场景下才能更好的改善。

5.美丽的谎言真有用吗?

谈到信念和意识的改变,可能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最早在19世纪医院临床治疗上被医生们发现。

医生们认为,有些看似和真实治疗一样,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医学有效成分的假治疗,往往也会产生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因为在单盲情况下,有时受治疗者并不知道背后情况,只是受到研究者的“欺骗”去相信一件事物有效;因此,当被主动进行暗示,信念体就会改变内心的感受。

根据目前脑科学研究,除了外部辅助,主动的自我暗示对心理康复也有积极作用;比如在心理疗法(psychotherapy)中,能够起到放松自我和催眠的效果。

这种练习一般分为两部分:

其一比较具体,可以针对身体状态进行想象和自我对话,如“我很平静、没有什么能打扰我”,“我的胳膊现在很沉重”“我很暖和”等等;其二部分比较抽象,深入到”我是谁,我该怎么做“之类的想象中。

生活中,有哪些场景我们在使用呢?

小孩大吵大闹时抱着哄哄“不哭不哭”,真的就会安静下来,情绪上升时告诉自己“不要激动”随之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甚至当你垂头丧气时告诫自己“我要快乐”,长期以往也会被虔诚的谎言所安慰。

总而言之,安慰剂效应作用虽然能够带来一些正面效果,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长期陷入「谎话」的囚笼,这如同你始终安慰自己未来会更好,却从来不努力一样。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王智远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王智远

王智远

微信公众账号:王智远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