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方程式量化营销的所有动作,到底能不能行?
3年前
收藏 0
0
【摘要】:对于未来营销方法论的实验探讨。
这是一篇极其枯草无味的分享,因为它涉及一个感性如何量化成数学方程式的探讨!
在甲方的几百天中,我不停在总结实战经验及其他品牌案例成功的内核逻辑,整理出一套理工科思维的营销方法论出来。让营销的策略都可被测算及量化,让人货场的三个维度都能被数字化。
在这里有三个大背景是我整理这套理论的核心原因:
1、目前的所有数字化营销及数字化人货场,重点在于关于人的数据洞察,当下是人找货的时代,从这套逻辑出发当然十拿九稳,但问题还是出现了:
0-1的初创企业,从哪里要到数据,没有平台加持,还是照样需要用很高的试错成本来去一步步获取数据,然后在过程中不停优化迭代,这个过程对于大部分初创企业主来说,可能还没到优化的时候就已经倒下了。
增长黑客里头的真正数据测试工具,如果不是敲代码的哈佛及麻省高材生,普通创业者还真的做不到,别看拼多多很LOW 很粗暴,背后的用户体验也是得有黄峥这类硅谷高手才能做到那么优秀的用户体验。
因此,对于普通创业者,我们更需要是从0开始有一个理论可以将策略的方向把准到30% ,剩下70% 再通过后续的数据去优化。
2、在过去九年的广告职业生涯中,大部分理论都太偏感性色彩,而无法量化。
先从痛点这个词说起,在我带队服务品牌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初级的广告人,甚至资深的老油条,大家对于痛点的说法就不一。
解决用户痛点越大,从选品到营销的成功概率就越大,这个大家都清楚,但问题是如何定义这个痛点,除了数据导向外,基本都是靠着大家生活中的各自体验,但这些是不准确甚至是自嗨的。
就拿地产广告来说,没有到购买豪宅的时候,你是无法懂得那些人购买的真正心态,圈层、面子、地位这些广告人创造出来的标签,到了用户哪里可能仅仅只是因为理财的考虑。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更具艺术性的词汇,比如走心,比如生活化的品牌,比如高频等等。
所以广告圈内的老人经常说,这些工具都是拿来忽悠客户,广告靠是生活经验跟直觉,因此广告变成了如荷尔蒙摇滚一类的东西,当才华跟青春散尽,剩下一堆狗屁。
这也解析了为何很多优秀的案例出自创始人28-30左右的年华,而之后渺无声息。(当然也有例外,毕竟概率学很难说的)
3、音乐都能被量化结构化,营销更应该是。
乐夏的重塑,让我重新认知到,哪怕偏感性的艺术,背后的创作原理也是能够被理科思维量化结构化的,灵感是最不可靠的技艺,只有深厚的基础跟思维模式才是。
以上让我带着我的思考,用我多年的理科直男思维,重塑营销的结构理论。
以下分享我今年整理的一些我认为已经成型的理论,给各位做营销做广告的亲一同探讨下。
理论一:爆款选品理论-一个品牌的爆红决定因素来自选品,解决市场的问题越大,生意机会就越大,那么如何量化这其中“大”的因素?
购买理由= 市场生意机会,机会越大概率越大,概率越大哪怕你在这个领域制作前十,就可能是别的行业的百倍生意规模,所以这个“大”就是价值锚定的数值。
其中:
-
实际支付, 指的是你的成本控制及定价策略,这个可以被量化
-
文化背书, 指的是产品背后的文化含金量,这个测算有市场其他类型产品可以对标,比如国潮崛起,那么天猫的国潮品牌关注量,销量也是可量化
-
权威背书,指政策背书,名人背书,市场集群效应,比如对互联网的支持,
-
获取难度,根据市场定律,行业已有同品类消费定价,同行业成本等做量化,例如大家通过传统模式做家政成本很高,定价也必须很高,你通过互联网共享模式把价格打下来,那么你的机会当然越大。
理论二:品牌传播理论- 传播最重要的不是创意好坏,作为一门生意,最终的指标一定落在ROI,除了投对媒体做对内容,在流量与成本正比的流量时代,ROI 的指数关键在于产品体验后的裂变指数,裂变越厉害投入产出比才会好看,而裂变指数如何被清晰测算呢?
假如一个东西无法产生裂变,那么获客成本就是平台提供流量的总和,这里不算上转化率,假定转化率固定的情况下。
(这里剔除感性类的创意标准化,也就是内容是否与平台人群及调性匹配,这里可以用数据洞察辅助量化,也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增长黑客做法,我把它作为单独一个课题后期再去研究)
但如果品牌的内容或产品上增加了裂变指数,那么总和就会呈现可怕无限的增长,这或许是近两年为何有些品牌可以用不到半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做到独角兽的原因。
那么整个营销动作中,K 的值就是我们要清晰测算的元素,k 由那些可被量化的元素构成呢?
K = 价值锚定值 + 市场频率
价值锚定以上已经解释,而市场的频率不仅仅指消费频率,还有一个商品被社交转发及谈论的频率,比如LV 消费频率不高,但被社交的频率就很高。
那么提高市场频率来自要不提高产品的消费频率,从低价大众市场切入做高频的用户关系,要不从高处达,依靠话题性、社交价值等来对一个品牌赋予社交高频的属性。
这套理论的指数涉及太多太复杂,暂时还没对个别案例进行复盘解构,这次先分享出来给大家讨论,如果有数学高手,也对营销感冒,不妨加入我的“创意黑帮”,让我们一起来在切磋中成长,在讨论中获得新生!
回到我今天提出的问题,用数学公式量化营销的所有动作,到底能不能行?
或者有很多指标需要依靠大量的平台数据去构建一个更有坚实的底层逻辑,或许每个分开的指标只能用感觉去判断,但总体来说我依然持着乐观的态度,在未来总能解决这个量化问题,或者可能就如重塑这支乐队,编曲的行动中用理科思维,但音乐的灵感依然还是来自生活的感悟!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创意黑帮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