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陈睿:如果有一天用户没有感动了,B站就死掉了|独家分享
3年前
收藏 4
11
【摘要】:哪怕只有一个用户为我鼓掌
分享|陈睿,B站董事长兼CEO
整理、编辑|韩俊杰、MS
来源|馒头商学院「ID:mantousxy」
3月29日,B站正式在香港二次上市。早在2018年,B站就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最初的二次元小众网站,到如今备受瞩目的“网红企业”,B站用了十年时间。
B站是如何做起来的?它的产品、运营、内容有什么方法论?
2016年,馒头商学院曾邀请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馒头的年度线下大课上做了独家分享。
当时的B站,尚未出圈,处于相对默默无闻的阶段,还是人们口中的那个“小破站”。
在课堂上,陈睿讲述了自己做B站的过程和思考。其中很多内容,在当下仍然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我们将此次分享做了整理编辑,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参考。以下为内容精选,详细视频内容可下载馒头商学院APP观看。
正文内容:
非常感谢王欣(馒头商学院院长)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和大家来做分享。
其实她最开始邀请我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很惶恐的,为什么?因为我一直觉得B站是一个创业公司,说实话,B站能做到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
所以如果说做分享,我也在想应该分享一些什么内容。
最后我还是觉得,那就分享我个人做B站的三点体会,希望对大家能够有帮助。
01只要有一个用户愿意为我鼓掌
我想分享的第一点体会,叫“只要有一个用户愿意为我鼓掌”,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几年前,我是跟傅盛一起合作做猎豹移动。
我记得有一次,应该是2013年,我跟傅盛一起聊天,然后他说他的愿望是做一个世界领先的互联网软件企业,这是他的一个成就感。
接着他就问我的成就感是什么?我想了一下,就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其实我更在乎我的用户,是不是真的喜欢我的产品。如果有用户真的喜欢我的产品,哪怕有一个用户为我鼓掌,我也觉得我成功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闲聊,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做B站过程中的一个准则。
为什么?因为早在2009年的时候,B站还只是一个个人网站,我是2010年成了B站的用户。到了2011年,B站的日活跃也才只有几千人。
但是我当时上B站特别沉迷,基本每天除了工作之外,业余生活都被B站占据了。
后来我说想见一下团队,我就在网站上找了一个邮箱,发了一封邮件过去,约团队见面。当时整个B站的团队,只有4个人。
这4个人都很年轻,而且那时候B站是没有公司的。我跟他们聊过后,就问他们:你们是想做一个个人网站,还是未来想做一家公司?
4个小伙伴就说未来还是想做一家公司,我就说我愿意支持你们。同时,我也成为了B站的第5个成员。
其实我觉得后来B站发展的过程,都跟这个情况比较类似。
我们做B站的时候,并不是说想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也不是说想让我们的网站,运行在每一台电脑上。
我们只是说,因为我们自己特别喜欢,所以我们想把这个事情一直做下去。
这个是到了后面,一直推动B站做下去的一个理由。
B站从09年到11年,只能说是一个叫作二次元爱好者的小众社区。2012年,其实B站的用户总数已经不少了,但是知道B站的人仍然寥寥无几。
2013年,我还专门去搜了一下百度指数,当时B站的百度指数,已经有20万。
这个百度指数,其实跟微博差不多了,但是B站在那年,媒体的报道数为0,也就是说,这几百万用户跟主流媒体,是完全绝缘的。
因为我们当时就只想做一个二次元爱好者的小众社区,而且我专门和团队说过,我说一定要保持B站的小众特色,如果B站变大众了,那么也就平庸了,如果它变的平庸了,可能我们也不喜欢它了。
其实那时我对B站的态度,我跟团队还非常认真地探讨过,就是这个产品有没有可能日活跃超过100万。我们认真讨论的结果是有这种可能性。
一开始,我们其实是朝着一个小众的方向去做的。为什么后面做着这个产品,逐渐变得不那么小众了?
这就是我想今天分享的第一点,那就是:一个产品,它的小众和大众,是你很难控制的,但是所有成功的产品,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非常喜欢它。
1、弹幕的核心不是功能,而是发弹幕的人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关于B站的弹幕。
B站是最开始做弹幕的网站之一,但是到了2014年,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都加上了弹幕功能。
而且他们的弹幕,我觉得功能上应该说开发的可能比B站还要多了。
但是大家一想到弹幕可能还是首先想到B站,为什么?大家可以想一下,在B站上看视频的弹幕是什么感觉。
是不是觉得氛围很燃?有一种在球场里看球的那种感觉。这是我觉得B站弹幕的一个特点,它很有氛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氛围,是因为大家都是一类人。所以B站的弹幕,我们基本上不会去做修改,除非它明显的违规或者被举报。
弹幕文化也是B站很有意思的一个特点。所有的社区成型的一个标志,就是它能够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
B站里就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像刚才王欣说的“前方高能”,包括“给跪了”等等,这跟知乎的“谢邀”是一个道理。
B站的弹幕不仅是氛围上比较好,同时内容创作的质量上也很有特点。弹幕本身,就是对视频的一个二次创作,
比如这是我在一个电视剧上截的图,就是一个漆黑的天空上,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如果只看这个画面,大家觉得是一个很平常的背景,但是加上弹幕,感觉就不一样了。
弹幕之一:参见包大人
大家是不是觉得会心一笑?可以说弹幕本身已经是看视频的一种乐趣。
有一句话说,“在B站看什么片都是喜剧片”,比如这个是老版《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画面。
关羽就说了一句台词,“早把这,七尺身躯,青龙偃月”,这个时候有人就发弹幕了,“说好的九尺呢?”,因为关羽不是身高九尺嘛,于是就有人回答——“脸长二尺”。
像这样的弹幕,其实就跟知乎的抖机灵一样,在B站的很多片子里都有,尤其是一些经典老片,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还有《还珠格格》等等。
我特别建议大家在B站上,重新看一遍《还珠格格》,你们会发现很多当时没有看到的一些细节,尔康的鼻孔就是从B站传出来的。
《还珠格格》已经是B站经典鬼畜素材之一,包括三国也是,我相信上B站的同学应该看过,诸葛丞相和王司徒一系列的鬼畜。
所以这也是用户的一句话,就是“加上弹幕就是另外一部视频”。
我拿弹幕来举例子,为什么?是因为:弹幕的核心不是功能,而是发弹幕的人。
弹幕是一个典型的社区体验,大家在B站上看弹幕觉得很有意思,但是这个并不是弹幕功能做到的。
如果大家在别的视频网站上打开弹幕,可能就会感觉不太一样。为什么?因为弹幕是一种强制观看的体验。
假如你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所有弹幕都是你喜欢看的,那么你会觉得这种感觉很好。
但假如一个屏幕飘过的弹幕里,有一两句是你不喜欢看到的,比如他们在吵架,他们在说一些无关的事情,飘过一个什么产品的广告,你就会觉得特别扫兴。
如果经常看到这样比较差的低质量弹幕,你会对弹幕功能的体验非常不好。所以我觉得B站是用一个方法,来确保弹幕的质量。
这个就回到刚才那个话题,我们可能不要求拥有太多的用户,但是我们要求进来的用户,都是喜欢这个产品的用户。
我听王欣说刚刚进来的时候,大家手上拿了一套题是吗?
那套题就是我们弹幕考试里的题,如果你发的弹幕能够被别人看见,首先你得成为B站的正式会员。
成为B站的正式会员之前,你得通过考试,现在的考试已经比原来要简单了。
原来是100道题,100道题在60分钟之内做完,如果做不完或者不及格,就无法成为B站的会员。
你没有办法成为会员,就没有办法发弹幕,发评论,我们所有的社交功能都是跟考试绑定的。
大家可以看考题,其中有个考题就很有意思,问的是B站的灵魂歌手是谁?
正确答案是——雷军。
雷总是B站的全明星之一,他在B站上的歌曲是可以出专辑的,而且都做得非常好。
面这个是我们通过考试,必须要通过的5道弹幕礼仪的题。
就像交通规则,这个题必须要100%正确,如果有一道没有答对,就无法通过。
比如说观看视频遇到违规弹幕应该怎么样?对,应该进行举报。在视频中版聊会怎么样?会遮挡屏幕,影响别人观看。
这是公德,需要每个人都知道。
接下来有20道题是作为用户筛选,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题,我不知道会不会答。
第一道题是关于动漫的问题:在《中二病也要谈恋爱》的第一集中,勇太是用哪只手接到六花的小脚的?
要答这个题不难,B站上面就有这部动画,你只需要到动画的第一集,看一遍就知道了。
这些题的目的并不是说为了把大家拒之门外,要不然你真的知道答案,要不然你可以去找答案,找答案的本身,其实就是希望加入社区的一个说明。
所以就是因为对用户的筛选,B站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用户圈子。
因为用户圈子里,大家都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个是他们希望加入B站,否则他们不会通过考试;第二,他们了解B站的一些基础知识,否则他们也不会通过考试。
他们进来以后很容易交朋友,因为这是一个被筛选过的用户群体。
这一点在之前,也有很多的朋友都觉得很奇怪,就觉得中国互联网大家都说用户为王,没有见过像B站这样的产品,是把用户往外挡的。
很多我的朋友想成为B站的会员,他们都会找我,希望我给他们一个会员的资格。还有很多外国友人,他们没有办法通过B站的考试,在日本、美国都有代考的。
其实我一开始的本意,是不希望B站的用户变得太多,为什么?
因为我相信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感觉,比如大家拉一个微信群,一开始这个群里每个人都认识,大家在里面聊得很开心。
这个时候有的人就特别热心,拉了自己的朋友进来,一开始拉进来的人,大家还能够熟悉一下,然后融入,交朋友。到了后面这个群的人越来越多,你就会看到很多,比如有些人比较烦,有些人比较low,有些人比较二,他们在里面就开始说话,然后你就觉得这个群不属于我了,想离开这个群。
于是要不然你会退群,要不然你会标注上不要打扰我,就不说话了。
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我不希望B站变成这样的一个产品,所以我一开始并不希望太多用户进来。
但是我们设置了这个规则过后,我发现并没有影响B站进来的用户数,它只是不是一下爆发进来,而是这几年的时间,一直比较均匀地进来。
2、所有的流行产品,一开始都是小众产品
我平时也会做和一些用户的交流。比如我接触过一个14岁的用户,他说他答题的时候,是他们初中全班一起来答题的。
这个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集体建设活动,这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一点,就是一个产品刚开始的时候,其实你无法知道用户能做多大。
现在很多成功学的书籍,我们看到的故事,都是一个人,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然后创业初期就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像海贼王一样召集了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经过10多年的时间,变成了一个Big thing,这种故事成为很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灯塔。
我在这行业里干了10多年,身边也有一些创业的例子,有成有败,我看到的一个事实是什么?
就是一个产品刚开始的时候,包括创始人,都不知道他真的能够做多大。
我问过马化腾,当时你们知道QQ能做这么大吗?他说不可想象,完全不知道能做这么大。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做一个新产品的时候,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是让身边的人喜欢它,因为你身边的人喜欢它,就意味着它能够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所有的流行产品,一开始都是小众产品。
大家可以回忆当年用QQ的时候,刚开始其实QQ挺非主流的,QQ是干什么用的呢?交往用的。
我是2001年参加工作,那时候公司是不准用QQ的,金山很人性化,只是说不要用QQ,但是我记得很多软件公司,是直接把QQ的端口给封了,因为影响工作效率。
为什么会影响工作效率?因为正儿八经的事一般是通过邮件去交流的。如果不是邮件,那也应该是MSN。
我记得那个时候都是这样,有一次我跟一个大公司的人交流,他很惊讶,我居然用QQ,他认为QQ都是低年龄低学历的用户才用的东西。
但是我印象很深的是2008年以后,我周围的人都开始用QQ,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曾经那批低年龄和低学历的人,他们长大了,就开始用QQ了,我终于发现原来我不再非主流了。
我再举个例子,FaceBook。FaceBook现在应该算是全球用户数最多的互联网产品。除了中国以外的地区,它都是第一名。
FaceBook最早的时候,只有哈佛的学生才能够注册,因为它就是一个哈佛校内的一个社区。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FaceBook扩展成为美国常青藤大学的一个社区,但仍然需要大学的身份才能够注册。
第三个阶段,它变成了欧洲的大学生也能注册,第四个阶段他才开放全员注册。
其实这也说明,所有的流行产品一开始都是小众产品,但是它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我认为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有没有用户为你的产品鼓掌。
因为只有一个被人喜爱的产品,才可能慢慢长大。
02要有不相信数据的勇气
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二点,就是要有不信数据的勇气。
在座有不少人是产品经理,我这么说可能非常的离经叛道,我会讲一些个人的经历供大家参考。
1、第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想讲一下关于B站APP的一个故事。
B站APP的安卓版,去年上半年(2015年)做了一次改版,为什么会改版?
因为其实B站的团队一直很业余,我记得去年上半年,可能整个我们APP开发人员一共加起来就10个人。
10个人还不算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没有产品经理。
B站在前5年时间没有一个产品经理,基本上就是程序员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为程序员他就是个典型的用户。
但是这肯定不行,我就觉得要引入产品经理。然后引入产品经理之后,产品经理看了我们的安卓版界面,觉得非常不好用,应该改版。
怎么改?这里其实有一个分歧。
大家知道程序员有程序员的一些记忆的东西,比如在安卓上的设计,他们坚持采用MD设计的规则,但是MD这种东西,在中国已经被证明用户觉得不太好用。
微信安卓版曾经有一个改版,改成了MD的设计,然后被喷的很厉害,最后又改回来了。
其实在中国大多数安卓APP,它的设计跟iPhone的APP的设计是长得很像的。
当时程序员就觉得非常不好,因为程序员觉得是“Google爸爸”是让我们做MD的设计,当时就有争论。
后来产品经理做了个决定,觉得他为了用户好,把设计改成了 iPhone的一个设计,这个版本就发出去了。
发出去以后,出现了两个现象。
第一个,在数据上变好了,点击之类的变好了。
第二个,在知乎上,一群B站的用户过来请愿,说B站为什么把MD的设计改掉了。
因为曾经我们的用户一直认为,B站是安卓APP中的战斗机,就是它一直坚持MD的设计。他们认为安卓的APP就应该长的跟苹果的不一样。
当时我也看了这些反馈,最后我跟产品经理说,要改回来,改成MD的设计,产品经理觉得很惊讶,问为什么,因为数据看起来已经变得很好了。
我就跟他说了一个理由,这也是B站做产品的一个准则,就是我们要为少数派服务。这个少数派是什么?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少数派。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用户,你采用MD的设计,还是iOS的设计,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区别,你怎么样设计他就怎么来用。
但是对于少数的用户,你用MD的设计和用 iPhone的设计,他就会很在意。然后这部分用户是能够说出自己要什么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一定会倾向于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用户。
因为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你怎么做都行。但是对于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用户来说,你对他们的尊重,他们一定会记在心里。
于是我们就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改动,把它改回了MD的设计。然后这批用户就很开心,觉得B站没有忘记他们。
所以大家会发现,B站的APP纯粹从应用性上来说,可能在视频产品里不算特别好用,但是用户对我们的评价还不错。
因为我们非常尊重,能够说出自己要什么的人的意见。
2、第二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做内容的人可能会比较有感触。
10年前,B站有一个功能叫排行榜,通过排行榜,大家能够看到热门视频。久而久之,排行榜就逐渐成为很多用户在B站的入口。
现在排行榜功能依然存在,但在2015年,我们内部曾经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那就是把排行榜砍掉。
这个功能下线后,用户觉得非常不习惯,导致我们的流量大幅下滑。我记得,砍掉排行榜的第二周,PV就下降了百分之十几,但我还是坚持砍掉这个功能。
因为当没有排行榜之后,用户就会习惯于到各个分区里去找内容,就会找到更多up主创作的视频,我们的流量模型就不会那么中心化。
为什么我会在意流量模型?
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讲,他会非常在意数据,因为数据是他努力工作的产出。但是光追求数据是不够的,他也要思考追求的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
拿所有做内容产品来说,我们希望各项数据都高, UV高、 PV高、VV高、留存也要很高。反过来讲,PV高和VV高就意味着内容做得好吗?其实不见得。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每天在B站上放一些很有话题性的视频,像姐夫跟着小姨子跑了之类的,这类视频的点击率也会很高,但是高点击率并不说明你的内容做得好。
我觉得,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流量是结果,而不是你追求的目标。你最应该追求的目标是产品是否有流量机制,能够持续带来流量。
所以大家会发现,B站从来不主动去推广流行的视频和流行的内容。因为我们的规则,限制了 B站的编辑不能去推内容。
我从不认为编辑推内容是一个好的流量产生机制。
首先,编辑的知识面是有限的,他也许可以覆盖100万用户,但是很难覆盖到1000万用户或者是1亿用户。
其次,编辑的品位也会落伍。编辑会老的,他也会跳槽。
再者,大家都知道流量跟金子一样贵,如果流量手调的话,是很容易产生腐败的。
基于以上各种原因,我都一定要建立一个能够产生流量的机制,而不是追求流量本身。
所以,我这几年在B站里都在推行去中心化的UGC流量体系。因为我认为这个流量体系是能够长期持续产生流量的。
说到这里,我也说一下关于头部内容、长尾内容以及UGC。
大家会发现,在B站上面,大量的内容其实是用户的创作。
为什么我们会把用户的创作顶在前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创造好内容的一瞬间。
这里其实是两个相对的观念,传统的内容产业是精英主义的,他相信好的内容只能由少数精英创造的。
比如电影《穿Prada的女王》,那里面就描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总编,一个人可以去左右整个时尚圈的流行品位。
再比如说一个小导演拍的片子,票房很难赶上周星驰,因为周星驰就是所谓的少数精英。
所以说,传统内容产业,他相信好的内容只能是少数精英创造的,但是另外一面,就是UGC相信每个人都有创造好内容的一瞬间。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duang”的那个视频,就是成龙代言霸王洗发水的视频。它是在B站上产生的一个爆款视频,比较有代表意义。
他的作者当时是一个大三的学生,这个视频是他有生以来做的第三个视频,在2015年上半年全网的播放超过3亿次。
我们可以认为,作为一个大三学生,这应该是他的人生巅峰之一,他以后可能还会有新的巅峰,但这一瞬间被B站给捕捉到了。
截至2015年,B站有差不多50多万个up主创作者,这些创作者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瞬间被B站捕捉到。
对于我来说,我认为原创就是一种好的内容机制,它能够持续的产生好的流量。
也有人问我,为什么B站作为一个小的个人网站,能够形成原创的UGC生态,几大视频网站反而无法形成?
其实很简单,如果在座的各位也做视频的话,你们可以试一试。
创作一个视频,投稿给某视频平台,你会发现有很大的概率是如泥牛入海,你就再也找不到它了。
因为它是靠流量变现的,它的流量永远给它认为能够产生更多点击的内容。
比如说综艺节目,它会花很多价钱买到手里,产生很多点击,就能够产生流量,也能够产生影响力,从而产生广告收入。
而个人的作品,在这个平台是无法被分配到流量的。
在B站就不一样,我们信奉的是up主创造内容,用户掌握话语权。所谓用户掌握话语权就是,用户喜欢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就能在B站获得流量。
目前,B站90%的视频是用户自制的,用户自制的原创视频在B站的播放数超过2/3。用户其实是用他的双手来选出他喜欢的视频。
通过播放、收藏、分享,投硬币的数量,视频能得到积分,由这个积分来决定哪些视频能够上首页,能够获得流量。
举了几个例子,是想和大家说,数据这个东西,看你怎么看。
在战略的层面,你一定要有不信数据的勇气。
在iPhone出来之前,所有的数据都证明全键盘的手机是用户喜欢的。没有任何数据说明,用户喜欢触屏的手机。
如果在这时你相信数据,那么你就永远无法做出用户喜欢的东西。
但是在战术执行的时候,你要有全信数据的勇气。
比如说我确定我要做原创,那么我确定要做原创的时候,视频的数据就是用户所需要的。
03我即用户
我今天想讲的第三点内容就是“我即用户”,这个词也代表我的一种态度。
很早之前我听说过一个词叫客户即上帝,就是把客户当成上帝。Google也曾经说过叫“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些纷至沓来”。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帝在想什么?所有的产品经理都在困惑这个问题,用户到底想要什么?怎么才能做到一个用户喜欢的点?
对于这一点,我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我本身就是一名B站的用户,所以我在做产品的时候,不会去做我自己都不认同的事情。
我认为我自己都不认同、不喜欢的东西,我的用户也一定不会喜欢。
1、不加贴片广告
比如说不加贴片广告。这一点我其实没有正式对外说过,但是B站确实是这么做的。
为什么B站不加贴片广告?因为我个人极其反感贴片广告。
在用B站之前,我就基本上不怎么用视频网站,我觉得我的时间比较宝贵,之前我要看什么东西,基本上都是下载。
同时我觉得我是一个优质用户,因为我即使看了盗版,也会去买正版。但视频网站加贴片广告、画质不清晰,就会把我往外推。
在做B站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也加广告的话,像我这样高质量的用户是不会来的。
那么你用什么来吸引好的用户呢?对于我来说,我可能不清楚不加贴片广告,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但是我知道一点,如果加了贴片广告,我自己都不会用。
我自己是无法做好一个我自己都不会用的产品的,所以我不加贴片广告。
2、视频不打水印
我坚持的第二点是视频不打水印。
除了少数我们购买的正版动画番剧,B站的视频是全站不打水印的,而且我非常重视后台云转码后的视频清晰度。
但视频不打水印,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B站的主要内容来源是原创,经常有一些作者把视频投到B站后,被别的视频网站扒走,还会打上水印。
大家应该都有印象,早期很多视频会被打上N个视频网站的水印。那为什么我一直强调B站不加水印呢?
如果你是一个up主,你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辛辛苦苦做了一个视频,你去调它每一帧的效果,调它每一帧的颜色,但上传到某个视频网站后,它在你脸上盖一个巨丑的 Logo,你会有什么想法?
你会觉得这就像自己的孩子,脸上被人画了一个墨水印一样,心里其实是不爽的。
所以作为一个up主,你愿不愿意你的视频上被打一个水印?
不打水印也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的视频被无数次的盗用。但是我相信,大家还是会找到这个视频是在B站上最早发的。
千万不要低估用户的智慧。很多做产品经理的人,很容易进入一种上帝模式。
什么叫上帝模式?就是我用我的专业知识,用我各种能力,一定要把你转化过来。
但是你可以短暂地欺骗所有人,或者永远地欺骗一部分人,但是无法永远地欺骗所有人。
如果你想做一个10年以上的产品,那么你就一定要像对待自己、对待朋友一样对待用户。
对于B站来说,我一直跟团队说我们要倡导一种原则,那就是我们尊重每一个用户个体。
可能短期并没有效果,但你持续对每一个用户好,尊重每一个用户的个体,最后所有的用户都会知道。
互联网模式里,所有的商业价值都来自于用户价值,而用户价值取决于你怎么对待他们,这是我非常坚信的一点。
B站做了这么多年,我们在产品上,在技术上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是有一点我是一直很坚持的,就是尊重每一个用户的个体。
我经常会被用户所感动,我发现我们的用户,有时候会在App Store留言,“这个产品一用就闪退,你们尽快改进”,然后上面打的评分是五星。
还有一个我印象很深的留言是说这个产品用不了,这个版本用不了,然后打的评分还是五星。
所以,我们尊重每一个用户的个体,用户也一定会尊重厂商。如果厂商不尊重用户,用户一定弃厂商如敝履,这是相互的。
3、找到内心的动力
“我即用户”这一点,是我做B站最主要的动力。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叫每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内心都是孤独的。
B站真正的做到了什么呢?其实就是让一批人能够在社区里,感受到现实世界所感受不到的单纯和快乐。
因为B站是一个虚拟社区,你在里面见到的都是你喜欢的内容,你在里面接触到的都是你喜欢的人。
我希望B站可以去免除你内心对现实世界的一些孤独感,你会把这里当成你的另外一个精神家园,这也是我参与B站的原因。
我在B站所做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让更多人用上这个产品,也不是让这个行业里再多一家成功的公司。
我最大的目的是让有需要的人,能够感受到我当时用B站的那种感动,这个是我真正想要的。
如果哪一天B站的用户变多了,它变得很赚钱了,但是它不能让用户感觉到我当时上B站的那种感动的时候,我认为B站也死掉了,它不再是B站了,它只是一家普通的互联网公司,这是我内心特别在意的一个东西。
这个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能量,是找到你内心的动力。
你为什么要投入你宝贵的时间在这么一款产品上?一定是因为你内心有一种动力,让你继续做下去。
而我的动力就是希望能够守护社区,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我内心最初能够感到的那份感动。
每当我看到很多的用户,因为加入了社区而获得了一些感动,遇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人,我会觉得自己为这个产品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以上3点就是我个人做产品的一些体会,不能保证它是正确的,只是说是做到现在,我认为B站一直在实践的三个观点,谢谢大家。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馒头商学院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1
-已有1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