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环境下,真相还有价值吗?
4年前
收藏 0
3
【摘要】:只要“谎话”说的毫不犹豫,就能称王称霸。
后真相时代,如何欺骗消费者?
英国《卫报》早两年曾用一句话,稍极端的、苦讽的描述这个时代: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只要谎话说得毫不犹豫,就能称王称霸。 不诚实地越明目张胆,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壮大成功”。
2016年世界政坛上发生了两件大事,英国脱欧、特朗普胜选。
在英国脱欧公投中,留欧派为了赢得公众的支持,摆出了一大串数据:脱欧后将失去 95万个工作机会、人们工资平均每周下降38英镑...,但是公众对于这些事实数字并不敏感; 反倒是脱欧派利用了口号、情绪去成功引导公众。
特朗普当选也暗含这个逻辑,特朗普竞选说了一大堆谎话挑起民意,事后查出真相时,人们对谎话并不在意了。
2016年末,《牛津英语词典》将“后真相”列为当年的年度词汇,并定义为: 诉诸个人情感和信念,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后来国内媒体报道时,多用词为“西方后真相”,似乎那个时候后真相跟国内还没什么关系。
不过近两年应该有一部分人能感受到,国内后真相也渐弥漫。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对后真相有一个更直白的解释: “后真相”是指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
看了这个解释,一下就清晰了。
消费者很容易被牵引
或许你已经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确已经步入了后真相时代。比如隔三差五的社会性热点事件,人们都是作为观众涌上去吐槽、谩骂、语言攻击、赞扬等等,但是没过几天,这件事热度下去了后,大多数人就遗忘了,没人去追踪关注真相。
人们在意的是参与和情绪发泄,并且情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而事件的真相和后续发展,没什么人去持续关注。 除非是跟事件紧密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公众在事件里面仅仅是一个情绪发泄的观众而已。
这是怎样一个画面呢:
大众群体成了一个容易被调动的情绪发泄群体,像干草荒原,挨着火星子就着,人们一窝蜂的参与,一窝蜂的退出。
当一个热点事件出来后 (比如:前两天的川美裸模事件、黄晓明的明学、乔碧萝事件) ,大众群体涌上去谩骂、指责,充分宣泄自己的感受,然后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等下一个热点事件出来的时候,又是重复这个行为。
事后呢? 在乔碧萝事件中,被证明是故意的营销行为。一个不知名主播的故意设计,就能引起社会性的大热度,带动千千万万人参与,这之前都是假相包裹,哪有人知道?
而且即使后来知道真相,乔碧萝重开直播,反倒是吸引人的好奇心,依然很多人捧场。真相在这里显得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普通大众带来话题、社交行为,和宣泄情绪。
大众群体在这个社会表现的更像一个团体,更像聚合起来的一个人,看似万千个体,实则更像是组合起来后判断力下降的蚁群、蜂群。
操众者给一点甜头,调动一个情绪,消费者就跟着一窝蜂的涌上去发泄,背后的真相完全不了解。
因此,群众在这个时代就更容易被一些媒体、营销者、权力者利用。
如果本就是社会爆发的新闻事件,公众参与也就算了,而更多的事件则是背后有人去操纵、引导,这个时候公众成了被引导的蚁群,指哪就往哪走。
公众迎来了大众媒介后的第二个容易被牵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消费者变得更好“骗”了。
基于此,营销者有机可乘、大肆其道。
如何“欺骗”消费者?
营销者瞅见了这样的消费者,怎么能错过呢。
既然消费者容易被引发情绪,那么营销者正好利用这些特点。
如何欺骗消费者?
正如史教授对于后真相解释,营销业的手段表现为:断言、争议、圈内刷屏、故唱反调、挑动情绪...
用这些手段吸引客户,刺激反应,吸引关注。
拿断言手段列举说明一下。
断言:
这是营销公司和营销媒体最喜欢用的套路。
极化观点,引起客户和消费者注意。
只要按我说的做,品牌就能发展壮大;只要用我这方法,就能取得增长;你没成功,是你没按我说的做;我们的方法是最好的路径,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
客户看到这些观点,总有人是要上当的。
相反,如果你陈述事实:我们全力去做,大概率会帮助品牌取得增长。客户听后,内心毫无波动。
而事实是大多数营销公司都是小概率的帮助了客户取得增长。
所以怎么办,没法讲事实,只能断言。
营销媒体呢?则为更甚。
标题都是极化的肯定,或是极化的否定,或是直接断言。
这种极端观点扎人扎的疼,总有人跳出来反驳。而且一个即使最极端的观点,总能踩中一小部分人的情绪,总有人会站出来支持。
比如今天依然有人相信地球是平面体,甚至在美国还有专门的研讨会。
极化观点,是对事实的偏颇表述和歪曲呈现,因为这更能刺激消费者,更能引起争议,甚至由争议演变为谩骂、攻击,从而引起行业大讨论。
而这些极化的观点本身有什么讨论价值吗?大多数没有,只是为了吸引流量而已。
争议手法 也是一样的,比如中餐厅的黄晓明事件,事后有文章采访节目制作组,制作人透露道当他们看到这个人员争议时,就知道节目播出会火。
利用争议吸引热度,吸引消费者注意,用内容引导消费者去释放情绪,去骂黄晓明。骂的人多了,热度就起来了。
而没有看节目的人看这热度,就喜欢看热闹,冲着热闹就瞧瞧节目,营销目的就达到了。
娱乐圈的营销应该是最善于利用争议,某某明星即使骂声再多,也不碍事,因为有热度和流量。
愈是谎言和挑动情绪的内容和观点,愈能吸引消费者和公众注意;愈是事实,反而显得无聊和单薄,没有吸引力。
谎言、情绪比事实真相更能吸引消费者。
为什么谎言更能吸引消费者?
第一是因为谎言本身就更具备刺激性,能引起消费者的心理波澜。谎言走的是情绪刺激,而事实则是死板板的。
比如说广告行业已死就比广告行业不行更有刺激力。
普通大众看到这些断言的结论,自然会有不服的人起来反驳,这就造成了争议,有争议就有热度。在人们互相争议的时候,慢慢的就演变成谩骂、指责、赞扬等等。
此时广告行业到底死没死,这个真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人发泄了情绪,内容吸引了流量。
这个时候内容本身已经没什么价值,而其价值是引起了群众参与,引发了社交行为,提供的是一个社交价值。
这种断言式可以用在任何话题,都能产生不错的效果,比如H5已死、双微已死等等。
第二、谎言没有信息阻碍,这种信息很简单,直接刺激消费者反应。
营销公司说:用我的方法,和我们合作就能获得增长,客户一听,省去了很多判断流程,加上案例和其他的信息忽悠,不经劝说的客户很容易就签单了。
这个社会信息已经很多了,普通大众很难去判断,没有从大量复杂信息中提炼和分辨的能力。
第三是,普通大众本身就不愿探究真相。
顶多作为吃瓜群众参与一下就行了,探寻事实真相太累了,需要挖掘多重信息来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己生活本来就累,还花什么心思就寻根刨底。
第四、真相与吃瓜群众没有什么利益联系。
真不真相跟我不相关,找到真相又怎样?最多就心理舒服些。所以事实真相也就不那么重要,只有跟真相有紧密的利益关系的人,才会不顾一切探寻真相。
正因为这些原因,消费者容易被谎言和情绪引导,相当于参与一个谎言游戏,娱乐娱乐,真不真相已不重要。
真相还有价值吗?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既然谎言和情绪性的内容更能吸引消费者,那事实真相还有价值吗?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链条是: 消费者不在乎谎言,哪怕是谎言也很容易就遗忘,而谎言又能吸引关注度,所以运用谎言去煽动情绪、陈述不事实的东西,最终也无可厚非。
特朗普通过谎言赢得了选举,选举后被调查出很多信息不实,但此时大多数人已经不在乎了;同样的,乔罗碧故意设计直播意外,事件后真相出来,没人在意真相,当做调侃的生活梗,若没有权利介入,依然会有很多关注者。
后真相时代,利用谎言、断言、争议确实能很好的引起受众情绪反应,消费者变得很好骗,骗了也无所谓,反正不几天就忘了,真相似乎已不那么重要。
准确的说是,真相只是利益相关者重要。
真相还有价值吗?缺乏真相会造成什么?
真相永远有价值。人类社会以真相为基础,驱动社会前进,科学追求真理,人文追求真理,真相是社会的基石。
如若长期被歪曲的信息浇灌,肯定对社会是不利的,相当于绝大多数人处在一个泡沫中,价值观会歪曲变化,判断力会下降,生活行为也会跟着歪曲,会越来越随大流。
怎么办呢?
借用英国知名媒体人马修·德安科纳一句话: 必须要有选择,但不能仅仅选择你喜欢的东西。必须学会质疑和挑战,从多个信息源了解某一个事件。遇到不同观点时,要善于思考为什么它们会产生。
对那些非常能挑动你情绪的文章警惕;
对那些将复杂商业行为简化成一条金科玉律的营销公司反思警惕;
对真相保持判断;
去从多角度追寻你所认为的到底什么是对的,是真相。
警惕成为容易被牵引、欺骗的消费者。
▎ 本文参考资料:
“后真相”时代,公众已不在意何为真相,崔莹,谷雨计划,2017
“后真相”冲击西方新闻舆论生态,史安斌,人民日报,2017
江歌案反思,后真相时代判断力比真相更重要,任冠青,高见,2017
解析西方“后真相”的真相——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张君荣,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贾桃贾桃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3
-已有3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