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雷军代言,小米市场部是对的

4天前
收藏 0
0
【摘要】:小米患上雷军依赖症
3月29日,有网友晒出安徽高速一辆小米SU7撞上护栏起火燃烧的视频。
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家属向小米讨责,网友开始质疑小米汽车安全性。
一时之间,小米成为舆论中心。
4月1日12点,小米官方发文,表示深感痛惜,并公布了目前提交给警方的信息。
随后,雷军发文回应,代表小米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与关切,并表示暂未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暂时无法回答。
面向网友与家属的一系列疑问,小米汽车也通过公众号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进行了详细说明。
或许是受小米SU7事故影响,截至1日收盘,小米港股下跌5.5%,至46.5港元,市值距离高位已蒸发3000亿。
回顾小米造车这四年来的造车史,这是其第一次出现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和舆情危机。
暴露新能源汽车设计痛点之余,也展现了小米 "雷军依赖症" 的品牌隐患。
熟悉小米的朋友应该知道,雷军在早期的采访中提到,自己想当品牌代言人,但市场部不同意,原因是不够帅,后来又说请不起,雷军说自己不要钱,结果市场部说不要钱也不用。
最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市场部终于同意了。
颠覆了传统明星代言的模式,雷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代言照意外收获了“真实可信”的市场反响。
自此之后,雷军与小米品牌的绑定逐渐走向台前,尤其在小米开始研发汽车后,雷军与小米似乎达到了“人企合一”的黏合程度。
然而,这位科技圈顶流的个人 IP 与小米的深度绑定,已变成品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前段时间,雷军为自家新款汽车拍樱花大片,网友还在纷纷夸赞,轻松拿捏热度。
燃爆事故发生后,许多人直接剑指雷军,将车辆安全问题等同于 "雷军的承诺失信"。
或许,当年市场部曾以 "不够帅" 为由拒绝雷军代言时,正是为了避免这种 "人企混淆" 的认知陷阱。
回过头看,市场部的决策可能是正确的,雷军确实不适合当小米代言人。
一、代言人与品牌定位的错位
品牌代言人的核心功能是传递品牌定位,承载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
近年来,雷军频繁以 "科技网红" 身份参与综艺、直播,甚至将个人账号变为了 "带货橱窗" 。
虽然这很好传达了高管的亲民人设和小米接地气的风格,但雷军塑造的 "科技网红+亲民CEO" 形象与小米的高端化战略产生了微妙冲突。
不可否认,目前小米只是销量上去了,但品牌高端化还没有形成,很多提到小米的第一印象还是「性价比」和「便宜」。
二、个人IP的反噬风险
目前,小米SU7燃爆事故的具体原因还在查证,但已有不少人将产品问题上升到个人道德审判的层面。
这也体现出雷军与小米的这种强绑定,在遇到品牌危机时是非常脆弱的——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消费者会直接将怒火转向高管个人,而非具体的技术问题或行业问题。
而对于品牌而言,依靠高管长期所建立的品牌信任和口碑也会大打折扣,导致品牌形象反噬。
三、品牌核心价值的消解危机
在之前的文章中,精选君提到,雷军个人IP的转化路径很直接,其通过个人魅力吸引流量,再导流到产品销售。
然而当个人流量凌驾于企业之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也从 "产品力" 转向 "个人魅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雷军同款”“雷军推荐”出现,小米的“技术创新”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则会被削弱,品牌的核心价值也看不到了。
图源@@Suyi穿搭手册
然而,真正的品牌护城河,并非台前的个人光环,而是幕后的技术沉淀。
在品牌普遍面临 "网红化焦虑" 的今天,小米此次事件也为行业提供了启发——
品牌需要适当建立与 "个人 IP" 的隔离带,当流量泡沫退去,终将回归技术沉淀。
毕竟,没有人会因为崇拜某个CEO而持续购买“有缺陷”的产品。
举个例子,苹果从未让乔布斯个人形象直接绑定某款产品或品类,也不怎么找明星代言,其靠着强大的“技术”,实现了火遍全球。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营销案例精选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