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贾浅浅翻车,“裤裆体”内容营销迎来黄昏?
3年前
收藏 0
2
【摘要】:别忘了,你的内容站在人们道德、审美等社会规范的对立面,同样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娱乐文化盛行的当下,诗歌和诗人在文学爱好者的小圈子之外其实很少被大众所关注。然而,最近却有一个女诗人贾浅浅火爆出圈,成为大众热议的对象。热议的原因除了她有一个中国文联副主席的爹贾平凹外,核心则是其作品部分内容因低俗而广受质疑,被称为“裤裆体”和“屎尿体”。
“裤裆体”的称谓来源于这首《日记独白》:
迎面走来一对男女
手挽着手
女的甜蜜地把头靠在
那男人的肩上
但是裙子下
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
和那男人内裤的气味
深深地混淆在一起
“屎尿体”的称谓来源于这首《郎朗》:
晴晴喊
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
等我们跑去
朗朗已经镇定自若地
手捏一块屎
从床上下来了
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看到“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和“手捏一块屎”被某些评论家公然称为诗歌佳作,大白话加回车键就能创作,贾浅浅甚至还斩获了不少诗歌大奖,网友们瞬间不淡定了,甚至在网络上还兴起了一股回车键写诗的热潮。
写诗不应该是自由表达感情吗,为什么贾浅浅竟受到这么多网友的嘲讽?
新华社在官方评论《‘尸字头’入诗:或可自赏,莫付流觞》里说的很清楚,这些擦边球的低俗内容实在上不了大雅之堂:一位女诗人的几首作品因嵌入不少“尸字头”汉字描摹“黄白之物”,招致批评。批评意见可能未窥全豹,争议之诗或为游戏之作。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还是要遵循的——图自赏,创新可以大胆尝试;为流觞,诗文不能有伤大雅。
其实,不仅是贾浅浅“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被网友吐槽,“裤裆体”内容的衰败可以说是一种趋势,这些年,那些目光只瞄准男女下半身的露骨营销内容也越来越被大众所嫌弃。
2020年4月,小米10青春版即将上市之前,负责人常程发布的一条微博宣传文案中却公然出现了“裤裆开裂”,“美女的背后都有一个***的窝”这类擦边球意味明显的低俗字眼。其结果也是受到网友的一致批判,常程不得不马上删掉微博。
如果常程的父亲也是文联主席,也掌握了回车键写诗的绝技,“裤裆体”的开山鼻祖的称号估计绝对轮不到贾浅浅。不过,常程的“裤裆开裂”见光即死,也暗示大众对此类低俗内容的容忍度并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高。
另一个例子是绝味鸭脖的翻车。2017年双11期间,绝味鸭脖的天猫旗舰店首页上传了一张女性被镣铐锁住的照片,镜头中心对准画面中女主角的裤裆,文案则是“鲜嫩多汁,想要吗?”。这样的广告不仅没带来预想中的良好推广效果,被禁的同时还被工商部门罚款60万元。
企业发布这类擦边球露骨内容的初衷,无非是以博人眼球的方式吸引关注和流量。有的品牌能因为趣味、恶搞、或是恰到好处的创意让人会心一笑,但有的品牌却会因为文案过于低俗而“翻车”。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把握好界限,通过暗示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会产生直接的不适。
很显然,“裤裆体”内容并不是,反而是以其直白和粗俗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失去了中间的朦胧遮羞布,被围攻并不奇怪。
比如,前几年媒体热议的女诗人余秀华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你能找到的最具暗示意味的字眼就是“肉体”了,剩下的只能靠读者自己脑补,做不到像贾浅浅那样直接透视“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并嗅到“男人内裤的气味”。
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由暗示的“朦胧体”到直白的“裤裆体”导致营销失败的案例,在杜蕾斯身上表现最明显。杜蕾斯曾经的经典广告,总是让观众自己想明白后自己偷着乐,比如借势《权力的游戏》的《全力的游戏》;而在和喜茶的联名营销中,当杜蕾斯将内容聚焦到具体的“液体”时,观众的不适感和批评便如潮水般爆发。
从心理学上看,普通人对“负情绪”内容有着天然的关注积极性,对应的“负情绪”内容更具有传播优势。内容的传播也要顺应人性,包含“隐晦”或“暗示”类型字眼的内容更能满足人们“负情绪”,也更容易传播。
因此,此类打擦边球的内容总是不断以各种形式冲击着大众眼球,一直被封禁,总也不消停。很多企业在发布营销内容的时候,也想使用这些“隐晦”或“暗示”类型的字眼,以获取更多的关注,让内容更容易传播出去,产生更大影响力。甚至在一些人看来,突破人们道德、审美规范的尺度有多大,宣传效果就有多大。
但别忘了,你的内容站在人们道德、审美等社会规范的对立面,同样要付出不菲的代价。就像本次事件的主角贾浅浅,她的“裤裆体”和“屎尿体”所谓诗歌有多么与众不同,受到的质疑和批评最终就会有多么强烈。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DoMarketing-营销智库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2
-已有2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