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见|如何用“ABCNP-五维洞察法”做好消费者洞察(基于洞察力营销方法论-SDi)

宇见 宇见

1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基于洞察力营销方法论(SDi)的“ABCNP-五维洞察法”。

商业的本质是识别并满足用户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旨在深入理解消费者及其需求的消费者洞察,无疑是企业经营中绕不开的核心课题。

企业如何做好消费者洞察?

对这个问题,经营者们似乎一直比较缺乏务实、有效的指引,而且在所能接触到的内容中,也多以国外“消费者行为学”的著述居多,但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消费者生活方式、购物行为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相关内容未必能很好地贴合我国的洞察实践需要,导致国内很多企业对于消费者洞察的理解,始终停留在一个相对粗浅的水平上。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我的新书《洞察力2.0》中,依托笔者原创的洞察力营销方法论(SDi),我们正式提出了“ABCNP-五维洞察法”,这个方法将用户洞察细分为五个维度:

  1. 用户属性洞察(Attribute)

  2. 用户行为洞察(Behavior)

  3. 用户认知洞察(Cognition)

  4. 用户需求洞察(Need)

  5. 心理机制洞察(Psychology)

2024年,为了进一步指导企业的洞察实践,我又在《洞察力2.0》的基础上,将五维洞察法的图示升级为下图中的样式,并命名为“五维洞察图”(今后大家学习、实践SDi方法论中的五维洞察法时,可以主要基于该图样式展开)。

洞察力营销方法论(SDi)-五维洞察图

接下来,让我来为大家拆解一下“五维洞察图”的样式与内涵。

首先,五维洞察图上展示了用户洞察的五个维度(属性、行为、认知、需求与心理机制),我们如何来理解一个人,或者特定的目标群体呢?就是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其次,图中A-B-C-N-P五个格子颜色由浅到深,反映了五维洞察是一个逐渐理解消费者的过程。具体来说,用户的属性与行为相对外显,相对容易探查;而用户的认知、需求与心理机制则相对隐秘,相对不易探查。颜色越深,越接近内部,对洞察能力、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也越高。

再次,位于五维洞察图“中间层”的需求洞察,是整个用户洞察的中心,这是因为理解用户需求是商业实践最核心的命题所在;而位于最下方的心理机制洞察,则是用户洞察的根基,这是因为前边四个维度,用户的属性、行为、认知与需求,从根本上都会受到心理机制的影响。

如果把五维洞察图想象成一栋建筑物,那么,最下方的“P”这一层就是建筑物的地基。心理机制是消费现象的底层逻辑,只有深刻理解人类经过漫长进化所形成的一系列心理机制、心智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获得对消费者需求层次、行为方式、认知成因等方面的深入体察。

最后,在五维洞察图中,字母“ABCN”和“P”颜色相反,这是因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这两者恰好构成了一组“阴阳”,它们体现了五维洞察法是“变”与“不变”的结合。

具体而言,ABCN这四个维度是“变”的部分,用户今天的样貌属性、购物行为、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和需求,过段时间可能就有所不同了。但心理机制不会,心理机制是千百万年来,伴随着人类进化而形成的一整套心智规律,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理机制不仅普适于全人类,而且变化极少。

正因为有了基本不变的心理机制作为“土壤”,才让我们理解、预测用户不断流变的属性、行为、认知、需求有了依据。不仅如此,心理机制还为企业经营提供了非常稳固的“抓手”,今天每个品牌的运营、沟通与传播,其实都值得基于用户的心理机制来重新思考,持续优化!

在对五维洞察图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接下来,让我们沿着“ABCNP”的脉络,再来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五个洞察维度的具体情况。

A-用户属性洞察(Attribute)

五维洞察的第一个维度是用户属性洞察,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将这方面的工作称之为“用户画像”。该维度的工作目标,是要帮助品牌去看清现有用户,或者某个目标群体的相关属性。基于洞察力营销方法论,这些属性大体上包括:

  1. 人口指标(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

  2. 业务指标(用户购买特定产品、服务的金额、频次等)

  3. 需求指标(用户对特定产品、服务的在意因素、消费态度与痛点等)

  4. 生活方式指标(用户的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等)

事实上这些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只要认为对研究有利,从业者完全可以自行设计并增加用户属性的分类指标,相关工作应该以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归依。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属性洞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经常需要跟用户行为、认知和需求洞察对应起来研究。

比如我们在研究用户属性时,经常需要关注不同年龄、地区、职业的消费者,在产品需求方面有什么差别?

又比如我们在研究用户行为、认知与需求时,也需要特别留意不同行为、认知与需求表现的人,在属性方面会有什么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清不同人与不同行为、认知、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思考品牌究竟要为哪类人服务,或者要为不同的群体分别做什么。

正因为这样,在五维洞察图中,我们用五个格子之间的虚线,来代表这些洞察维度之间彼此关联,需要相互打通,进行对应分析的关系。

B-用户行为洞察(Behavior)

用户洞察的第二个维度是用户行为洞察,相关研究的重点是用户的购买和产品使用行为。

通过对不同行业消费行为的观察,在《洞察力2.0》中,我们为大家总结过一个“碰、找、问、试;买、用、传、诉”的用户旅程八字诀公式,并建议大家按照这八个关键节点,来对照研究本行业的用户行为特征,思考更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

另外在八字诀的基础上,洞察力方法论还细分出了一系列更为具体的行为研究角度,包括“媒介行为研究”、“产品困惑研究”、“决策机制分析”、“用户口碑研究”等等(相关方法详见《洞察力2.0:驱动营销新增长》一书)。

C-用户认知洞察(Cognition)

用户洞察的第三个维度是用户认知洞察。在企业经营中,有经验的管理者都深谙一个道理——无论是界定品牌核心价值,还是做运营、传播,我们都不能跟用户的认知作对。只有顺应认知,顺势而为,大家的工作才更容易收到理想效果。

而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下功夫研究用户对特定品类、品牌的认知情况。在洞察力方法论(SDi)当中,我们认为相关工作可以按照“先品类,后品牌”的顺序展开,在具体实践中,大家需要把握好两个“既要……又要……”:

第一是既要关注品类(品牌)的正面认知,又要关注其负面认知,要意识到品类(品牌)的负面认知中常常蕴含着品牌的创新契机。

第二是在进行品牌认知洞察时,既要关注用户对品牌的理性、功能认知,又要关注其感性认知,因为这些研究将对品牌的文化定位与感性传播带来重要启发。

N-用户需求洞察(Customer Need)

用户洞察的第四个维度是用户需求洞察,对此,洞察力方法论认为,真正的用户需求常常会隐藏在用户的语言、行为背后,因此开展需求洞察,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表层的“用户想要”,尤其是用户口头表达的“想要”,而用一系列方式来接近他们的“真正需要”。

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化“一阴一阳”的朴素观念出发,洞察力方法论认为用户需求包含着功能需求与文化需求两个部分,因此,用户需求洞察也应该从“功能需求洞察”和“文化需求洞察”两方面展开。

在这个基础上,《洞察力2.0》为大家介绍了一系列需求洞察方法,其中功能需求洞察部分的主要方法包括:

  1. 消费趋势研究

  2. 用户痛点研究

  3. 消费者不购买(不使用)的原因分析

  4. 对专业级用户的洞察

  5. 非常规产品使用行为研究(结合行为洞察)

  6. 品牌功能认知优势研究(结合认知洞察)

  7. 关注产品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在意因素差异

  8. 生活场景研究


开展文化需求洞察的主要方法包括:

  1. 品牌原型研究

  2. 文化热点研究

  3. 生活困扰研究

  4. 圈层文化与亚文化研究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不难看出用户需求洞察与其它几个洞察维度的关联,用户需求的“内隐”特性决定了,在进行需求洞察时,从业者常常需要经由用户的属性、行为与认知这三个“入口”来推导需求。恰如上图所展现的,对ABC三个维度的洞察研究,常常能让我们沉淀出有效的N类信息。

理解了这一点,大家在实践中,就不必纠结于某些研究角度与洞察结论,究竟应该隶属于哪个洞察维度的问题(它需要属于哪里,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归到哪里)。

比如,当我们通过观察用户购买行为,发现了某些行为特征,然后据此优化了运营举措时,这些研究可以说就是“行为”维度的。

但接下来,假如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对这些行为特征的深入分析,进一步理解到了用户行为背后的需求,然后在产品、运营和沟通方面,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时,相关研究又可以说是“需求”维度的。从总体上看,在这一阶段我们其实是做了一次从行为到需求的串联研究(B-N)。

从这里不难看出,用户洞察是高度灵活的,从业者需要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巧妙地衔接各个洞察维度。对此,我们不妨把“五维洞察法”理解为一门“借假修真”的武功,就像在小说《笑傲江湖》中,风清扬教令狐冲练剑时强调的,要学会独出机杼,在招与招之间灵活过渡。做洞察也是这样,不要固守“招式”,关键是我们的研究要贴合业务需要,为业务导出有效指引,这才是最本质的追求。

P-心理机制洞察(Psychology)

在五维洞察法中,最后的一个洞察维度是用户的心理机制洞察。

如前所述,用户的属性、行为、认知、需求,都跟我们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稳定不变的心理机制,对消费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为商业实践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营销人一定要学会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运用于营销实践。

在这方面,《洞察力2.0》首先对以心理学指导营销做了三大应用方向的划分:

  1. 用动机心理学指导“发现”,帮助品牌明确核心价值,形成品牌战略。

  2. 用社会心理学指导“交互”,帮助品牌优化消费者沟通与运营。

  3. 用认知心理学指导“植入”:帮助企业优化品牌传播。

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大家梳理出了“社会认同”、“信仰权威”、“近因效应”、“依赖重复”、“扭曲熟悉”、“锚定效应”、“确认偏见”、“相似优先”等一系列用户心智规律,以及与这些心智规律相对应的营销策略。通过这个“心理学工具包”,相信能给大家的业务带去针对性更强的帮助。

总结来说,对于“ABCNP”这五个洞察维度,我们可以用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分别用“观其貌”(属性洞察)、“探其行”(行为洞察)、“察其思”(认知洞察)、“感其需”(需求洞察)和“了其心”(心理机制洞察)来概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无论是CEO还是普通职员,都可以像“抓中药”一样,从这五个维度中抓取不同方法来研究特定群体,进而获得对业务的指引。

另外,五维洞察法并不是用户洞察的全部。在洞察力方法论中,我们将完整的用户洞察总结为“二项、三法、五维、八式”,其中“ABCNP”的“五维”,是开展洞察的范畴与角度,而“二项”、“三法”和“八式”则是开展洞察的手段和工具。

其中,二项指的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这是用户洞察的两个基础方向;“三法”指的是“观察法”、“调查法”与“实验法;而“八式”则是指从数据分析到AI洞察,这八种开展用户洞察的具体工具。

“二项”、“三法”、“八式”来研究、推导“五维”,这就是洞察力方法论开展用户洞察的底层脉络(相关方法的具体运用,在《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和《洞察力2.0》当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最后,借助洞察力方法论的结构图,让我们再从宏观角度,来梳理一下用户洞察和企业经营各环节之间的对应关系。

具体而言,洞察层的五维洞察将向下、向上驱动不同层面的工作优化,其典型场景包括:

  • 引导品牌核心价值定位(洞察-发现);

  • 优化品牌信息与产品(洞察-表达);

  • 优化消费者沟通与运营(洞察-交互);

  • 优化品牌传播(洞察-植入);

  • 优化用户体验(洞察-交付)。

从这里大家不难看出,消费者洞察对企业经营的促进是全方位的。

PS:对于五维洞察图,为了方便日常运用,大家也可以使用上图这样的单色样式。

借用户洞察驱动品牌增长,这是《洞察力2.0:驱动营销新增长》一书的核心主题,这是一本可随身携带的用户洞察与营销创新指南,建议大家尽快购买阅读!或在微信读书等平台阅读数字版。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宇见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宇见

宇见

微信公众账号:宇见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