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见|借文化学视角,重新理解用户需求洞察
7月前
收藏 0
0
【摘要】:面对任何可能的答案,都用心注入人性化的理解。
识别用户需求是驱动生意的关键,相信没人会怀疑这一点。不过恰恰由于这个原因,催生了我们这个行业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无论是咨询还是广告公司,都会努力包装自己拥有“史上最强洞察工具”,从各种曲线到复杂模型,一位广告公司的老兄一语道破天机,他曾对我说,如果不把方法论搞得复杂,让人一时难以理解,觉得厉害,又凭什么让客户掏钱呢?
这让我想到,知识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智慧则恰恰相反,如果咨询、广告公司的目标,是更高效地为客户解决问题,那就应该努力用大白话,来将用户需求洞察的要领说清楚。
什么是真正的用户需求,以及用户需求洞察?
对此,乔布斯曾经为我们留下过非常著名的论述:
“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
乔布斯
有鉴于此,在我的上一本书《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当中,我就曾将需求洞察定义为——“是要去探查消费者在未来会感知为价值的可能性。”
不过在上一版《洞察力》出版后,也有一些同学反馈说,该定义还有些抽象,问我能否把它说得更通俗些?因此在时隔数年,在我对需求洞察又有了很多新鲜感悟之后,借《洞察力2.0》,我又将需求洞察简化解读为——其实就是要在“用户想要”之上,看到真正的“用户需要”。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概括呢?
一方面是因为,洞察实践中的大量事实早已表明,凡是用户主动表达的“想要”,很多都不是他们真正的“需要”,迎合这些“想要”,很少实现高品质的品牌创新;而另一方面,这样的补充诠释,也来源于我近年来的一个读书体会。
具体来说,正是在看过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的《作家之旅》后,我更强烈地意识到了,对用户需求洞察来说,我们与其在营销学的樊篱中冥思苦想,倒不如将它“移植”到文化学的土壤中来重新审视。下面就来和大家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感悟与收获。
首先,在《作家之旅》中,作者沃格勒开宗明义地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历史上的好故事,其实都存在着某些共通的“格式”。这些“格式”一方面体现在,故事中总会有我们熟悉的各种“原型”,比如“英雄”、“导师”、“伙伴”、“情人”等。
而另一方面,好故事又常常会遵循着相似的结构脉络(该书称之为“英雄之旅”)。比如,在故事开头,“英雄”(故事主角)通常会在百无聊赖的“平凡世界”中闲游,直到某一天,或许是受到了“情人”的吸引,也可能是得到了“导师”的点拨,他们才开始跳进“非常世界”冒险。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情节,却还是会对故事着迷,原因其实恰如沃格勒所言——“所有时代的故事,都精心包裹着人生的讲义”,人们会在故事中遇到自己,会用故事来衡量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好故事对我们的意义所在。
那么,探讨“好故事的共通之处”,这和“需求洞察”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天,一个灵感的小火花,帮助我将这两者勾连了起来。
那天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们把“用户需求”转换成它的近义表达——“人类欲望”,那“需求”不就从营销学中的重要议题,转变成文化学中的恒久主题了吗?试问从古至今,那些耐人寻味的文化作品,又有哪一个不是在表现人类复杂而多变的欲望呢?
基于这一点,我继续琢磨,既然营销学中的“需求”,是可以与文化学中的“欲望”相提并论,对照分析的,那在文化对欲望的刻画方面,又是否存在着某些不变逻辑,某些既定“格式”或者说“书写方式”,是能让我们对“需求”获得深刻理解的呢?
仔细想来,这类“格式”应该是存在的。比如,展现“英雄”(故事主角)在“想要”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应该就属于文化对“欲望”这个课题,最为常见的一种书写方式了。
这一点在《作家之旅》中是这样被描述的:
“一般来说,英雄希望的东西是他当时疯狂想要的,但故事却教给英雄要向前看,去看他真正需要的东西。
英雄可能觉得他想要赢得比赛或者找到财宝,但实际上,故事却表现出他需要的是道德或者情感方面的课程: 如何变成一个善于协作的人? 如何懂得变通和善于宽恕? 如何坚持自己? 在满足最初愿望的过程中,故事提供了让人汗毛直立,具有生命危险的事件,挑战英雄,使其能够改善自身性格中的某种缺陷。 ”
《作家之旅》
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不妨也来想想看,在你喜欢的文化作品中,主人公在“想要”与“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不是也常常会被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呢?
比如,我首先想起了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这位仁兄最初的“想要”,似乎就是能与小师妹一起,去过一种潇洒适意的“神仙眷侣”生活,然而故事却给了他完全不同的际遇,从而让他有机会去领悟自己的“真正需要”,像是对人心善恶有更深刻的体察,以及在“洒脱”与“责任”之间求得平衡等等。
又如,在80、90后的集体回忆,漫画《灌篮高手》当中,主人公樱木花道最初的“想要”,似乎只是希望加入篮球队,好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然而万万没想到,加入球队却给他带来了诸多改变,尤其是让他体会到了“在正确方向上挥洒天赋”的乐趣(真正需要)。
电影《骇客帝国》中的导师与英雄
还如,从《骇客帝国》、《海王》这类作品中,大家或许很容易发现科幻电影的某些“固定格式”:
在故事开头,主人公通常都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自己就是“大英雄”的命运,反而一心只想去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这时候“导师”的出场,往往会起到关键转化作用,他们逼迫主角跳进“非常世界”,去领悟自己的使命与真正需要。
从文化学角度看,凡是被故事反复书写的东西,一定是人类生命智慧的高度浓缩。如果我们认可这一点,那就应该理解,千千万万的文化作品,之所以会不遗余力地,表现主人公在“想要”与“需要”之间的矛盾纠结,这背后的人性洞察必然是极其深刻的。
简单来说,尝试教会人们超越当前欲望,去领悟自己真正缺乏的东西,或许正是所有优秀故事,都试图传递给我们的宝贵生活经验,而这也恰恰揭示了需求的本质。
现在,让我们将“文化学”与“营销学”对应起来,同时,再将这两个学科下的“欲望”与“需求”;“故事”与“品牌”;“英雄”与“用户”也一一对应起来,然后就能很自然地推导出以下两组结论了:
A、 无论是在文化世界,还是商业世界当中,英雄(用户)一开始想要的,通常都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此时,英雄(用户)正处于一种对自己真正需求“并不自知”的状态。在我看来,这就是乔布斯说的:“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通过这种方式,消费者很少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B、 故事给英雄安排意想不到的际遇,就像品牌为用户提供超预期的产品一样,往往就能激发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收获幸福与成长。换句话说,好品牌常常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帮助用户“修正欲望”,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用户需求。
总结来说,在认清了“想要”,常常只是领悟“真正需要”之前,人们心中某种并不稳定的情绪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与那种不假思索地,去迎合用户当下欲望的做法相比,需求洞察的更高标准,应该是试图理解到用户,在其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之中,有机会获得的更高层次满足。
对此,不妨再让我来为大家举上一个小例子吧。前段时间,某“游戏外设”品牌的营销负责人向我咨询,在通过“手柄”等外接装备,带给用户极致的游戏体验之余,如何才能洞察到更广泛的用户需求?怎样扩大市场份额呢?
面对这些问题,从“想要”与“需要”的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讨论了用户“想要”的部分,言来语去,似乎无外乎是“绝佳的握持感”、“极高的灵敏度”、“更低的延迟表现”、“更好的竞技状态”等。但深入想想,当这些都被品牌努力迎合了之后,用户的生活又怎样呢?在此之外,是不是还会有一些深层次的需要,是尚待品牌用心发掘的呢?
比如,就我的个人体验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也能感受到“适度”游戏带来的放松,却常常感叹于自己把握不好这个“度”。就这一点来说,游戏外设产品有无可能通过某些人性化、趣味化方式,来适时向我发出“适度”,却又不易让人反感的友好提醒呢?
又比如,在一次春节“走亲戚”的过程中,我曾见到一位长辈利用家中的衣架,专门制作了一个放iPad的架子,以便在“追剧”过程中,可以保持较舒适的坐姿。
这件事促发我想到,长时间固定姿势玩游戏,同样可能加剧身体某些部位的劳损,那游戏外设品牌又有无可能从“引导姿势”、“避免劳损”等角度,来考虑产品的创新方向呢?而这样的方向,是不是有机会拓宽消费人群?或者让产品切入到礼物类的消费场景中呢?
从品牌核心价值的角度来看,这些分析让我对游戏外设品牌,在用户生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又有了新鲜感悟。后来,在与那位营销负责人交流时,我就委婉地向他建议,该品牌的核心价值,似乎并不应局限于“创造极致的游戏体验”,而应该是“帮助人们以更成熟的方式来享受游戏。”
通过这段小经历,最后我想到,对用户需求洞察而言,在AI看似将无所不能的未来,我们或许只有将洞察镜头,始终聚焦在目标用户的长远人生与深层幸福感上,超越其浅层“想要”,洞察其真正“需要”,面对任何可能的答案,都用心注入人性化的理解,或许才更有机会让自己品牌长久地驻留在用户心中。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宇见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