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营销关键词来了!

营销品牌官 营销品牌官

7月前

收藏 收藏 1

点赞 2

【摘要】:隐藏趋势早知道!

Hello 大家好,又到我们熟悉的月度总结时间。

四月大事件不多,所以本次分享我们切换至「精选模式」——

在本月的时效节日、社会热点、营销高频词中,官官精选了四大值得关注的重点,让我们一起深挖背后,究竟藏着哪些不易察觉的隐藏趋势:

四月最让官官感到意外的是,竟然有品牌推出了「清明限定」主题产品。

要知道,由于清明节特殊的文化内涵,很少有品牌会想与之建立深度链接,以往清明借势案例,也大多是围绕哀思、怀念情绪浅浅延展。

但在今年清明节前,东方香氛品牌闻献却宣布与丧葬用品品牌归丛联名,并推出了一款清明节特定香品陶瓷香炉“螺”。

通过这一非常规策划,品牌发起了一场有关生死哲学问题的大众探讨,并借此展现了自身独特的“禅酷”风格路线。

这一案例的出现,侧面反映出近几年来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变化,正逐渐从回避和忌讳转向正视和思考

· 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死亡”这道人生的终极命题?
· 又该如何在这漫长的生命里接受避无可避的别离?

这种变化在年轻群体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强烈的情感共鸣直接促成了《三悦有了新工作》、《人生大事》等一大批殡葬题材影视作品的走红。

而此前小度微电影《老杜》的出圈,也离不开这一情绪的带动。

其实,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方式很浪漫,因为我们常以对待生者的态度对待逝去的人,犹如分别不曾发生。

比如在清明这样的节日里,为他们带去喜欢的食物,将他们来不及实现的愿望用纸扎的形式去实现,甚至,我们还为灵魂居所构筑起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冥府世界。

在很多外国人眼里,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存在,于是他们把中国的纸扎灵庙带进了博物馆策展,比如法国这场“极乐天堂”纸扎展,就被《艺文指南》评为“当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

这其中固然存在异文化吸引力的原因,却也为我们探讨生死观增加了新视点。

在品牌表达上,今年饿了么发布的清明追思短片,借「食物」载体表达对逝者的爱与思念,也正是是洞察到了,人们祭祀会为逝者带去爱吃食物习俗背后,那份属于生者的情感挣扎。

人们不断叩问生死,其实是在对“死亡”的追问里,寻找“如何更好活着”的答案。

随着这样的思考趋于多元与深刻,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品牌围绕这一话题输出自己的态度与观点,而清明节,也将承载更多有关生命哲学的探讨。

短剧营销与「严肃解构」

短剧的风越吹越大,营销应用也在深化,许多品牌开始探索「短剧营销」花式玩法。

比如本月美团为了预热 18 日「神券节」,释出了三支「短剧」先导片,借助霸总爽剧经典元素,为 Big day 活动预热引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案例里,除了剧情内的直接植入,品牌还尝试了将「短剧」元素运用到传播的多个环节

比如,品牌巧用关键剧情断点埋下勾子,并宣布在直播同时发布完整版剧情,这一应用使得先导片既是活动先导,也是完整版剧情的先导,统一引流直播间有利于实现“剧情关注者➡️活动关注者”的有效转化;

再比如,品牌还让“霸总”走进直播间,这一“首次合体”,既打破了「短剧」与「直播」之间的形式壁垒,也打开了短剧营销新思路。

此前有人疑惑,为何无脑「短剧」可以成为一种潮流?

除了满足大众爽感之外,官官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短剧作为一种另类轻喜剧,可以帮助解构信息的严肃性,让其“无痛”输入观众脑袋。

这也是当下越来越多官方加入「短剧」创作行列的原因,其中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深圳卫健委(点击回看👉深圳卫健委:“我在霸总剧里当医生” 

要知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不缺新信息,缺少的是处理信息的精力。

大众越来越期待信息或知识,可以被掰碎了再投喂;期待信息的“送服”过程,可以轻松、愉悦、娱乐至死,于是各种信息的“精加工”方式不断涌现:

泰式无厘头广告、魔性 rap 小视频、活用逗趣表情包、杀疯网络梗营销......

如今「短剧」营销火了,究竟谁能趁势起飞,就看谁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这一新的信息“精加工”工艺了。

要说四月最成功的 IP 联名,不得不提 Chiikawa X 名创优品 ——

不仅未卖先火、声量暴涨,更创下了“三天卖出 800 万”的惊人业绩,人气之高可见一斑。

这一爆款合作案例的背后,值得品牌关注的内容有两点:

一是“超级 IP 是如何养成的?”

二是“「IP 联名」为何盛产爆款案例?”

Chiikawa 最早是 X(原推特)平台上的一部连载漫画,后被制成动漫走红网络,去年开始突然在国内爆火,并以表情包的形式刷屏全网。


图源微博 @全是聊天表情包

”chiikawa“一词在日语里的意思是“又小又可爱”,天然萌的形象是其能火的先天基因,而动漫里凄惨励志的故事设定则是引发共鸣的前提。

看着“它们住在破烂洞穴里,还要打工攒钱、与怪物抗争、努力考试”,年轻人很难 不代入自己;而主角“三小只”互相鼓励抱团取暖的友谊,则成为了疼痛现实里的止疼剂。

事实上 ,从玲娜贝儿、三丽鸥、线条小狗、Loopy,再到如今的黄油小熊、 Chiikawa,这些一夜爆火的超级 IP ,无一不在充当“电子布洛芬”角色。

一方面,它们借助动画剧情、互动场景、创作表达等形式,或给到了观众“它懂我”的感觉,或成为了某种集体情绪的“嘴替”,抚慰了个体的孤独与焦虑;

另一方面,超级 IP 的“社交货币”属性,也为形成圈子文化创造了条件。在更大的群体里,有更强烈的共鸣,也有更强大的治愈力。

每个人都有 低落 与  emo  的 时候,而当代年轻人在共鸣里努力自救。

而每一次 IP 联名的走红,其实都在暗示我们:

当代年轻群体对于情绪价值,有着强烈且长期的需求。

前有清明补班,后有五一调休,打工人的四月,可谓是被怨念贯穿始终。

不知是不是因为刺激过于强烈,本月有关打工情绪的案例,都格外精彩。

比如 RIO 拍 摄的沙雕短片《我在人间黛醉上班》,借林黛玉的口吻,吐槽职场诸多痛点,阴阳怪气之中带点颠,看得观众拍案叫绝:

这一案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保留了多重反差感

一是黛玉本身的反差感,外表病弱美人,内心毒舌御姐,擅长精准吐槽一针见血,对于备受打工“窝囊气”的职场牛马们来说,可太需要这样一位敢说会说的嘴替了;

二是剧情上的反差感,场景设定是微醺,表达内容却是绝对的人间清醒,打工人极其羡慕这样美丽的精神状态 。

通过这一创意输出,品牌既为打工情绪提供了宣泄出口,又借共鸣收割了好感,还为「微醺」主张开辟了上班时间也适配的新应用场景,可谓是成功借势打工情绪的典型案例。

此外,深圳 宜家的文案也值得一看。

同样上围绕打工人痛点展开,宜家在调侃之余,还试图给用户带去治愈。

如果说 RIO 的毒舌吐槽,是以毒攻毒化解郁闷情绪,那么宜家文案,则是以更温柔的方式抚平焦虑。

这些方式没有好坏高低之分 ,选择怎样的输出方式,取决于品牌自身调性与行为目的。只要能与品牌主张自洽,每一种 方式都可以是对话的“最佳方式”。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觉得哪趴内容最有启发?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营销品牌官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2

-已有2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营销品牌官

营销品牌官

微信公众账号:营销品牌官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