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提前给企业打标:小程序搜集手机号小心被告

见实 见实

9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如题

近几年,随着企业 数字化越来越深入,点餐时使用 小程 序已经是再熟悉不过的事儿, “扫描桌上二维码点餐 ”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坐下,扫码,登陆,点餐,等待,成为用户到店点餐基础“SOP” 。如果是第一次到店,则会需要提交手机号。但现在,这个快要成惯例的做法,要遭到挑战了。

今天央视报道了一则诉讼案件,对这一做法进行了特别关注。其中,企业方败诉且需要向起诉的顾客做出赔偿。业内从业者在看完这则报道后,认为借助这起案件,央视或在给企业的类似行为“打标”。此后,企业的类似行为要加速调整了 。

01央视报道为行业打标

今天中午的央视13频道,报道了一起诉讼案件:

用户去某烤鱼店进行用餐,到店后,被告知需要小程序点单,于是扫码准备点餐。 但扫码后直接跳转到该烤鱼店的公众号页面,并要求用户必须关注公众号才可以继续进行点餐。

关注后,公众号才展示出真正的点餐小程序,并且该小程序还需要收集用户微信头像、昵称、电话等在内的个人信息以注册会员。

用户用餐后还发现,即使取消关注公众号,自己仍是会员,且无法自行删除存储在商家处的个人信息。

于是,该用户以 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为由 ,将这家餐饮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告知个人信息处理情况、赔礼道歉、并赔偿包括公证费在内的相关经济损失八千余元。

最终的庭审结果以餐饮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告终。

这则新闻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从业者的关注。一是时间点,距离“315”仅有两天,确实牵动着从业者的目光。

二是类似做法此前一度是行业标准做法——之所以说此前一度,是因为该做法已经受到平台整顿,不过,如果有些企业响应不及时,来不及做调整,仍然会让顾客和用户受到影响。

这也意味着,部分过去看似正常的操作流程,在当下已经不合时宜。

因此有从业者直接在行业群中如此评价:这则报道是在给行业运营打标,需要大家平时多多留意。

02如何避雷?

节目中提到商家能“避雷”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尊重用户个人信息授权时的知情权 。要让用户明确该授权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同时尊重用户授权个人信息的主动权,不可以进行恶意引导、暗示等强迫用户授权。

二是要注意尽可能减少个人信息收集 。尊重个人信息收集时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不要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CCTV节目官网

小程序点餐的这种行为能够帮助商家更快捷地积累会员,为后续的用户运营、营销推广提供帮助。 但,商家使用的扫码小程序通常委托给第三方企业,用户信息也会收集至第三方企业。 由于对于第三方企业的监管难度较大,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也很容易发生。

所以也要避免第三方企业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 提高对于第三方企业的监管力度。

同时在用户要求删除或注销已注册的会员信息时, 商家也要尊重其撤销权 。

此前,多地曾发布了关于规范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文件,提示商家提供扫码消费服务时,不要违规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03平台也在同步调整

不仅仅是地方和法律层面的规定,近期,平台方面也多发布了关于提升用户体验的规范。

微信2023年时就曾 发布关于小程序收集用户手机号行为的规范。 其中提到:

除非相关法律要求,或经用户同意,否则不得要求用户输入个人信息(手机号、出生日期等)才可使用其功能,或收集用户密码或者用户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号、身份证号、生日、住址等)。

在小程序运行中,用户未触发需使用权限或用户个人信息的相关功能或服务时,不得提前向用户弹窗申请权限或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平台收集的常见违规场景就有:

1.一进入小程序即收集用户手机号。2.小程序内浏览时要收集用户手机号。3.小程序内部分操作强制或诱导收集用户手机号等。

平台强调:合理收集与使用用户手机号码是保护用户隐私和用户体验的重点之一,也是所有开发者需要履行的责任。

现在,平台日常核查一直在持续进行,如发现小程序通过限制用户操作的方式,在不必要的场景下收集用户手机号,平台将提醒开发者自查调整,如到期未调整,将根据违规程度限制相关能力。关于这个,见实前几天也有提及(扩展阅读:曾经小程序不让搜集用户手机号的规范,现在起了涟漪)。

身处行业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见实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见实

见实

微信公众号:见实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