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勇闯3.5分餐厅
11月前
收藏 0
0
【摘要】:3.5分,餐饮界新“迷信”
3.5分餐厅,从去年火到了今年。
以往消费者们选餐厅都会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列,而今舍高就低,勇闯3.5分餐厅,主打一个叛逆。
3.5分,按照百分制换算相当于70分,比及格线还高一大截,不过放在评分系统里,几乎相当于“最低分”。
在点评平台中随机搜索附近餐厅,百余家餐厅中几乎只有寥寥数家分数在3.5分及以下,几乎是“百里挑一”。
这些评分“后进生”们,怎么就成了香饽饽?
3.5分,餐饮界新“迷信”
几乎从不开火的志豪,最近迷上了3.5分餐厅。他深信真正的美味“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定是那种藏在不起眼的市井中,需要通过熟人口耳相传才能找到的门脸,就像这几年火起来的那些讲述烟火气的美食纪录片所述一般。
不过曾经,他也对餐厅评分深信不已。尤其是随着评分APP和平台的不断增多,他在选择餐厅的步骤上也不断趋于复杂。常常是几个APP左右横跳反复对比,不放过每一条高赞的好评和差评,一顿操作猛如虎下来,最终“百里挑一”。
无论怎样对比,志豪有一个底线:综合评分不能低于4.5,这是他自己定义的及格线。
如今,抛弃了4.5分的迷信,成为3.5分的信徒,大概与他频频在高分餐厅中踩雷也有关。
志豪曾经精挑细选过北京一家有名的烤鸭店,分数常年徘徊在4.8、4.9分,主打一鸭多吃,什么鱼子酱、樱桃配鸭,各种“故弄玄虚”,摆盘是美的,光线是美的,服务员的声线是美的,唯独味道只算“将将能吃”。
“人均三百多元的消费,味道还不如巷子口开了几十年的老破店,真的只能一回游,”志豪说。
与志豪相似的马棱,也对餐厅评分并不感冒,他喜欢吃的餐厅都是那种只有附近食客们才知晓的夫妻店,湘菜、川菜、盖饭、拌面,就是那个味。
“其实从来都没关注过分数,现在回去翻看发现,评分都是3分多,不超过4分,”马棱说。
在马棱看来,并不是因为低分才去吃,而是去吃之后才发现恰好是低分,但这些餐厅几乎没有让他失望过。
就如同网友们流传的说法,这背后可能是一种新共识:高分餐厅之所以高分,一定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低分餐厅能安然无恙活到今天,也一定有两把刷子。
魏老板在重庆经营了20余年地方特色菜,他告诉有意思报告,年轻人热衷3.5分餐饮店,背后很可能是“苍蝇馆浪潮”——那些装潢差、环境差甚至服务也并不细心的餐饮店,正在因为好口味被重新发现。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餐饮本质的回归”。
就以魏老板经营的20年老店为例,曾经十数年评分都在3.5分上下徘徊,“门店确实是把重心放在了口味上而相对忽视了其他方面,自然也就没精力再打造、包装了,”他说道。
“不过低分要看究竟低在哪儿,如果短板在口味上,那么无论怎样的分数,都不可能吸引到食客,”魏老板说。
有趣的是,志豪和马棱发现了一个规律,人均消费越高的餐厅可能评分越高,而人均消费越低的餐厅往往评分越低,这背后也有消费心理在作祟。
贵的餐厅当然期待值更高,评价也趋于严苛,眼里容不下沙子。反之,便宜的餐厅本就没抱有太多期待,那么惊喜自然就更容易从天而降,别说眼睛里能容沙子,甚至能撑船。
“4.5分以上的餐厅不亚于一场豪赌,而3.5分餐厅几乎等于捡漏”,志豪说。
这或许就应了网友们的那句话:不是高分餐厅吃不起,而是3.5分更有性价比。
图源:图虫
评分,怎么失灵了?
评分系统,曾经也像人们早先想象得那般单纯:收集到的全部是理性且真实的信息,能够方便消费者迅速做出选择。
但这份“美食地图”终究不如想象中美好,它有时候不是捷径,而是陷阱。
评分失灵,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就如同餐饮经营者们在分数上做手脚也是日积月累公开的秘密。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餐饮人表示,公开秘密之一便是“刷好评”:常规操作是给客人免费送菜送饮料或赠品礼物,换取五分好评,更隐晦的操作则是找廉价的大学生付费刷单。
在采访中有不少消费者都表示,在餐厅用餐的过程中曾数次受到“利诱”而撰写满分好评。比如好评送菜、送饮料甚至减免单,而且不乏有餐厅还提供代写服务,手机交给服务员,三分钟搞定百字带图好评。
当然,该餐饮人表示更大的一个公开秘密则是“刷差评”:同行之间的恶意差评才是一锅好汤里最令人担忧的“老鼠屎”,尤其是不少评分平台并不需要真实消费便可以匿名评价。“比起自己涨分,有些经营者甚至更乐意看到同行降分”。
即便不走极端地刷好评或刷差评,经营者们也往往难以无视分数:分数就像贴在身上的标签,但凡有点上进心,都觉得总要做点什么。
在5A级景区四面山里从事餐饮+住宿生意的赵姐就曾深陷其中。
“每晚睡前打开后台,一个差评就足以让我彻夜难眠,”赵姐说。
尤其是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特别在意客人的评价,虽然没有真金白银“强制刷好评”,但也没少在评分上下功夫。
赵姐提到一个故事,曾经有一家东北客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凌晨三点打电话抱怨潮湿地睡不着。赵姐料到这个差评已经箭在弦上,因此开始在服务上加码,除了反复致歉之外,过了早餐的用餐时间后,赵姐依旧给客人单独开了小灶准备餐点,临走时还送了两瓶价值150元/瓶的土蜂蜜,最终救回了一个差评。
赵姐清晰记得,客人临走的时候说“本来确实要给一个差评,但这个好评给你的态度”。
比起挽回差评,追求好评更是常规操作,赵姐曾经天不亮就骑车到附近最有名的寺庙去求手绳,作为客人离开时的伴手礼。
赵姐坦承,这背后更重要的变化是:当评分系统发展到今天,消费者们愈发形成了“遇到好的服务不一定写好评,但遇到不如意的服务一定要洋洋洒洒倒尽苦水”的评价习惯。
资深餐饮人曲先生表示,其实餐饮经营者们认真对待评分本无可厚非,但现如今无论是消费者的评价习惯还是经营者们的“小动作”,都让评分失去了真实性。
餐饮行业分析师、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也表示,用评分拉动消费走不远,因为口碑最容易穿帮,评分系统正在经历“祛魅”的过程。
“袪魅”之后,回归理性
年轻人勇闯3.5分餐厅,并不是消费者和经营者两端都抛弃评分系统,而是一个缓慢的理性修正过程。
回想消费者能毫不在意评分走进的餐厅,都有哪些?
答案或许是:广州的陶陶居、广州酒家、上海的和平饭店、扬州饭店、北京的全聚德、聚宝源,或者海底捞、西贝莜面村,抑或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等。
要么是闻名中外的地方招牌,要么是久经考验的全国连锁,要么是随处可见的大众快餐,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餐饮品牌们,依旧离不开评分系统这份“大众美食地图”。
日常生活中或许没有那么多机会去3.5分餐厅等惊喜从天而降,比如外出旅游、商务宴请、兄弟闺蜜小聚以及约会,这些场景的试错率极低,因此参考评分依旧是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肌肉记忆”。
只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趋向于“尽信分不如无分”,在参考分数的基础上,更多去参考有细节的推荐,比如没有评分、不分先后但更有颗粒度的种草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教授表示,目前的种草推荐主要是文字推荐,这更朴实、更民间,也就更可信。
对餐饮经营者而言,也正在经历一个减轻内耗,重回本真的过程。
赵姐愈发觉得,强扭的瓜不甜,餐饮经营久了,想要的不是虚荣的人设,而是一份实打实的成就感。如果好评全部是自己千辛万苦“找补”回来的,那除了自我感动,还有什么呢?
北京某东南亚菜系头部网红品牌经营者大A提供了另一条思路:把它当做一个内检系统。
在大A看来,评分系统并不是餐饮经营者们的对立面,它并不绝对公平,但一定会基于大数据而相对公平,会最终提炼、甄别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大A理性分析认为,在分数里可以区分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比如对员工而言,环境分属于不可为,店面的面积和装潢没有太大的调整空间;口味分至少有一半属于不可为,毕竟千人千味;只有服务分是100%可为,可以更细心耕耘。
或许当经营者们不迷信它时,才恰恰是它发挥出更大价值的开始。
经营一家私房菜的佑女士至今在评分系统中只有店名而尚未开分,她坚定地与评分系统保持距离。就像老一辈餐饮人打造百年老店的心态一样。
佑女士坚信,当经营者把全部精力和预算都投入到触手可及的菜品和服务上时,口碑和复购自然而然就来了。百年老店之所以能成为百年老店,或许就在于它的匠人精神十分单纯。
“最近属于餐饮淡季,但我们的店依旧还在赚钱,恰恰说明了把重心放对了位置,”佑女士说。
3.5分风潮或许只是昙花一现,消费者们的痛点和夙愿却并不会轻易消失,即便如此,经营者也得以难得的喘息之机,让餐厅经营的重心重回吃这件事情上。
希望吃饭这件小事,终有一天不再是一场冒险或豪赌。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有意思报告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