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感4.3——中国后消费时代4个动力引擎之创造者觉醒、关系激活和寻找归属(上)

品牌猿 品牌猿

1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1

【摘要】:我们完成了这个时代每个人最”想要“而不是”需要“的稀缺东西!

完成了第四章的前两部分:《共创感4.1—拨开迷雾论「消费」:第四消费时代和共享意识的崛起》和《共创感4.2—中国的后新消费VS日本第四消费,谁才是消费的未来?》,终于再次回到了共创和共享。

回看本章,以鲍德里亚、凯文·凯利和三浦展对「消费」的定义为始,在日本第4消费时代坐看共享意识的崛起,又对比了中日消费特征的区别,我们得到了两个结论:

  • 2022年开始,中国的后新消费时代来了

  • 中国后新消费和日本第四消费的不同:共创+共享

接下来,我们两大特征的四个动力引擎深度探讨中国后新消费时代。

  • 引擎1、从狭义的消费者到主动的人:创造者觉醒

  • 引擎2、重视人与人关系的消费:心灵激活,流动共生

  • 引擎3、寻找归属感的消费:购买意义、共建社群和共创社区

  • 引擎4、追求「意义感」的消费:充实成长,向美而行,善小而为

今天我们先从前三个引擎探讨一番。

引擎1、从狭义的消费者到主动的人——创造者觉醒

「拥有」与「物」相关,而「存在」与「体验」相关。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拥有还是存在》

1、「存在」而非「拥有」。

过去(比较型社会),经常用物质的高地来界定社会地位,比如你拥有的物质越多,越有掌控感,或者说你的安全感是来自于对物质的拥有。

但今天会发现,拥有的物质并没有丝毫降低你我对这个世界的不安:智者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思考活着的意义财富的价值;新人类焦虑为何而创造为何而行动;公众会追踪什么样的潮流买什么样的东西,各种烦躁和郁闷,抑郁和孤单等情绪不动声色的渗透入我们的情绪。

2022年开始,大量「拥有越多,我才存在越多」的传统准则与路径失效;与此同时,一种全新哲思——「我体验得越多,我才存在得越多」出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数字时代的新议题是对信息的消费,意味着层出不穷的「体验」作为新价值,成为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转变下,新人类当然会偏爱「存在」而非「拥有」

显然,这群人愿意去体验而非占有,愿意证明存在而非拥有。这是中日韩年轻人的低生育率和低欲行为的哲学逻辑。

▲图片来自互联网

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放弃了物质高地唯一的标杆——「拥有/占有」:他们或跳出商业欲望套路,建立自己的新标杆机制;或是重置或者创造新的资源,尝试扩展自己的生活和消费选择;或是反思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物质代表什么?重新定义消费的价值和意义。

当他们不再跟随父辈,而是重新选择和定义生活和消费时,就成为了创造者或主动的人

2、「创造者」的觉醒?

不排除仍有大量的消费者始终以「拥有」为中心,但更多时候是「创造者」的消费者,正在变成意见领袖,潮流方向,这是「后新消费」最核心驱动——创造者身份的觉醒。

什么是「创造者」?

「我」是一个自主决策,自我负责的个体,「我」能够自由地选择,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展开怎样的人生。

他们会不断追问5个问题:

  • 什么是理想/幸福/美好生活?(安全感的获得)

  • 如何自我决策与自我负责?(自我决策的挑战)

  • 如何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链接)

  • 如何不被欲望和资源挟持,掌握自己生活的主权?(内生价值)

  • 我能做点什么为这个世界?(我与世界的关系)

▲图片来自《新哲人》封面

这种创造力的基本思考,也是「创造者」身份觉醒的开始。

有了「创造者」这个新欲望,对他们来说,幸福的主要来源,不是物质和消费,而是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愉悦,不是追随外部世界的变化从而更替自身,而是始终更看重自身内在如何生长出独特的价值。

▲图片为新意见领袖Tim

有了「创造者」这个新身份,求知的感知力、求活创造力、求同的归属力,就会不断被演化出来,这是冰山下隐藏的时代消费精神的巨大变化。

更为重要的,当「创造者」代表了一种创新力量时,将会源源不断诞生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的新英雄新领袖新标杆。

他们已经不会再追随一个布道者,大家只会忠诚于那些创造者。——公路商店CEO康阳

▲图片来自互联网

 

引擎2、重视人与人关系的消费——心灵激活,流动共生

“昨天和朋友去了主题公园,好快乐”和“昨天和朋友,去了主题公园真高兴”,对比发现,后者的焦点在朋友,这种能够相见的心情和彼此的关系程度,不是快乐能体会到的。

——三浦展《第4消费时代》

三浦展认为当下消费正从第三消费时代「注重个人满意和快感」进化到第四消费「关注愉悦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样,中国3年前最热的词是「悦己」,尽管还存在,但也只是成为消费的一部分,不愿意被裹挟的新世代们解锁了新情感:

  • 从个体快感到连接的高兴

  • 从兴趣养成到相互激活

  • 从需求和欲望满足的享乐,到能带动共同成长的乐趣

  • 从拥有愉悦到共享的惊喜

这意味着:重要的不是消费了什么,而是「和什么人」一起做了什么。

共趣的「搭子」消费。

这是在兴趣社交的扩容下,趣味相投之人结成最小单位的消费共同体,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独而不孤的,主动选择的社会关系消费。

作为2023年最靓的那个崽——饭搭子、游戏搭子、八卦搭子、咖啡搭子、旅游搭子,遛狗搭子、吸猫撸狗搭子、健身搭子、户外搭子、运动搭子、午睡搭子,考研搭子、考公搭子、相亲搭子、减肥搭子、剧本杀搭子、看展搭子……,眼花缭乱,层出不穷。

▲图片来自互联网

假如把趣味相投者扩展为AI,宠物,植物和万物,这种「和什么搭子」一起做了什么的想象更是指数级扩大

共情的「烟火气」消费。

这是一种从高成本同质化(酒会/part/群酒)的社交,回归日常轨迹自然联结的消费:他们不看重消费的场所(会所/餐馆/购物中心/酒吧);消费了什么(酒/茶/咖啡/音乐),和谁(多少/亲疏)等,而注重能否与产生联结,寻获难得的理解与共情

这样的烟火气消费方式,一方面放下预设与偏见,看到别人的生活,产生新的思考,激发对生活新的向往;另外,亦恰到好处地填补了新消费时代因为过度追求个性化、崇尚自我而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感。

那日生活乐园,故事商店,菜市场开fun,真故大巴,公路商店......,城市的任何角落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公共客厅。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共鸣的「部落化社群」消费。

这种小乌托邦式的深度联盟,已完全将消费和生活意义融合在一起,不是过去为了积累人脉盘活资源彼此互惠,而是真正有精神共鸣的认同与归属感

混沌学园VS传统商学院,阿那亚社群VS房地产VIP,蔚来新社群VS传统的车友会,库喵共创VS传统众筹都是了不起的探索。

▲图片来自互联网

事实上,自2018年后泡沫和茧房成为常态,这类既是社交又是消费的东西就成为独特风情

  • 首先,它会以「人」为焦点,不是消费得到了什么「物」,而是「人的情感」上体验到什么「高兴和惊喜」

  • 其次,这些消费以「共同」为基础,而不是仅仅的个体的高兴

  • 第三,重视关系的消费,不是因为私人情感的孤单需要陪伴,而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场景下,想寻求低成本的相互之和鼓励,形成在一起的氛围

  • 最后,这些消费渴望的是,拂去互联网的泡沫或是索性放弃互联网,重新在线下和线上寻找更为简单自然,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社交和消费。

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灵激活,流动共生,共感响应的「社交新消费」

跟随变化,越来越多的品牌角色正从过去新消费的「关系连接者」到后新消费的「关系增值者」,如Keep,babycare,三顿半们。

其实,制造品牌与人的联结或许并不难,但创造真正深入人心的联结,造就坚实而有价值的联合,就需要品牌在从0到100的各个阶段,将自己也视作用户群体中的一员,始终与用户站在一起,互相激活,陪伴成长,真正实现关系增值。

这就是「共生」的真谛,后新消费时代的新营销。

引擎3:寻找归属感的消费——购买意义、共建社群和共创社区

城市文明和农业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附近」的概念,城市实际用各种手段让我们没有附近。——吴伯凡

媒体人吴伯凡认为,正在发生的数字文明让「天涯若比邻」:“天涯”在为“比邻”赋能,“比邻”也会增加“天涯”在远方的意义价值。

此时的「数字邻居」已经完全不是物理意义的邻居了,「数字社群」也让我们又有了新的邻居

雷军把这类「数字社群」比喻为“堰塞湖”,汇聚来自天上地下和周围,自组织,自媒体,自传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堰塞湖”的形成,是一种「自」的力量,会让置身其中有了「参与感」,而比参与感更重要,是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确认,而形成的归属感。随之,这成为了新消费的DNA。

今天更进一步,那就是共建社群和共创社区带来的深层「归属感」

首先,新社群“共振出”的情感角色归属。

这里的新社群不是传统意义上以活动、私域运营和互动参与的为主的社群;而是一种部落化社群,有态度有价值观,有参与能共创,有意义有行动,甚至分享权力的新社群模式。

  • 新社群在时刻互联又流动松散的数字网络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深度连接:态度和意义,这是归属感的基础。

  • 新社群通过特定场景中的及时反馈,在行为和心理上达成认同,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支持。这样的支持潜移默化地增加了人们对集体的归属感,满足了人们心中对自己社会角色的确认,进而得到一种安全感。

  • 新社群强调的是在日益数字化和孤立世界中拥有支持性的陪伴、共享经历和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即使这种关系并不基于深层次的情感纽带。

支撑新社群的核心又是那个「共」,情感共振,支持共建,陪伴共行,角色归属自然形成。

其次,新社区“更新出”地域文化归属。

众所周知,城市也正陷于「意义荒漠」,「城市更新」提速

这种「更新」不是简单依靠政府调整升级,而是包括社区、开发商、运营商、组织、品牌、团体和个人全面参与社会性共创

这种「更新」也不是新建,它在美国被称为「Rethink」 ,在日本被三浦展称做「重组」,我们可以称其为「重码」,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发现洞察之魂;然后Rethink重置重码;到翻新共创,直至社会共享。

这个过程中,以新价值观新生活方式为公约数,将最小活力单元的凸显,把公共需求的合集做到易得的新归属,以此推动社区进化、城市更新与生活实现的共同发展。

这个过程里,各类组织和个体既是创造者,也是消费者。而所谓的创造也是在他们的维度进行重置和激发,一个涂鸦或一抹绿色,一个小店和一个集市,一次艺术还是烟火,社区不再是专属政府,而是共同所思,所建,所创。

村超村BA,长沙潮宗街,苏州双塔市集、成都源野公园商业,上海安福路......,此时,茑屋书店那句「为生活提案」,可能是解读最好的钥匙。

▲图片来自互联网

最后,再加上前文新消费意义的定义:购买一种身份,本质还是找同类找归属

归属感关乎使命感,体验经历和探索

这就形成了新「归属感」阶梯:购买意义寻同类归属、共建社群玩角色归属,共创社区生地域归属。

至此,我们完成了这个时代每个人最“想要”而不是“需要”的稀缺东西,也带来了更大的商业价值——“使命感,体验经历和探索(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品牌猿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