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绝学」突然翻红,引3760W网友追更,被央视点赞: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1年前
收藏 1
3
【摘要】:甲骨文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论大学专业能冷门到什么程度?
“毕业即失业”是过去时,真正的冷门是——
“我们学校已经没这个专业了…”
作为甲骨文专业的学生,博主@李右溪最有发言权。
狭义的“冷门绝学”是,专业没有学生敢填报。
“我那届学古汉语专业的有四个人,但只有我一个人学甲骨文。”
广义的“冷门绝学”是,学校连专业老师都招不到。
“要是学校还一直招不到研究甲骨文的老师,那这个专业方向就…”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
这样的吐槽视频,短短一晚,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
“冷门绝学”甲骨文竟然成为了短视频的爆款。
截至目前,李右溪的甲骨文科普系列播放量已经高达3767.1万。
而只要稍微搜索一下,你就知道李右溪不是孤例。
倘若有留意的话,你会发现:
作为3000年前的文字,甲骨文正以一种新的形式活跃在当下的生活里。
甲骨文的爆火,或许只是迟来的奔赴 。
01一个字,一个人,一部历史
甲骨文爆火的原因,可能在于“戏太多”。
隔壁网友还在苦等闻太师霸气回朝,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封神大战。
另一边,甲骨文版的商周大战已经率先出场,论气势可丝毫不输给真人版。
cr:博主@博物汉字
且看——
两军布阵可谓是阵容齐全。
近战有长枪兵、刀盾兵;远程有弓兵部队。
商军乘象而战,杀伤力不可小觑;
周军则派出四匹马拉的战车部队,主打机动性强。
你看,不需要什么牛逼的特效,小小的甲骨文就能还原出千年前的历史战场。
何况“ 活起来”的甲骨文,不只是群戏了得,独角戏也同样出彩。
还记得《甄嬛传》里惊艳全场的惊鸿舞吗?
甲骨文中的「舞」字动起来,其韵味和身姿不差毫发,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cr:博主@博物汉字
“戏多”是一方面,甲骨文的魅力并不仅限于此。
说一个温知识:与汉字同时期诞生且能延续至今的文字基本是所剩无几。
而甲骨文作为汉字的起源,不只是辈分大而已。
它就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时空隧道”,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
在甲骨文「家」字中,我们能看到家所承载的含义,在任何时代都没有本质的变化。
上面的“宀”代表着房屋, 下面的 “ 豕”则示意为猪,是古时珍贵的祭品,也是财富的象征。
有房有猪,便是古人对于家的想象。
家,是关系亲密的人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cr:博主@字里有乾坤
在甲骨文「天」字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从幻想到现实的飞天梦。
单看这个字,它就像是一个有着大脑袋的人,事实上二者之间的确有些关联。
下半部分的“大”本意即为“人”,代表着叉开腿、顶天立地的强者。
上半部分的大脑袋,则是古人对于上天的臆想,它几乎可以和天上的神灵画上等号。
早期敦煌壁画里,飞天的形象是头颅硕大的男人,且头颅笼罩在更大的圆形之中。
是不是有点眼熟?
提个醒 ,宇航员形象里最引人注目的那颗 大“ 脑袋” 。
当然,它们可能只是巧合。 但至少说明,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下,我们从未停止过对 宇宙星辰的向往。
哪怕是甲骨文中的「人」字,简单的几道线条。
我们却能 体验到古人由出生到走向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字形似俯身的侧影, 若是 其 腹部隆起 、怀有 孩子, 即为 「孕 」字。
cr:博主@博物汉字
而孩子头朝下,脱离母体,即为「育」字,它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cr:博主@博物汉字
将孩子护佑在自己的背上,即为「保」字,它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护。
cr:博主@博物汉字
等到孩子长大离家时,便只剩下自己拄着拐杖慢慢独行,即为「老」字。
cr:博主@博物汉字
是不是很神奇?
小小的 甲骨文里竟然 藏着 普通人平平淡淡的一生。
可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文字,一个个平凡而渺小的人,才构筑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史。
02一个人,一间房,一辈子
古语云“一字千金”,古人诚不欺我。
中国文字博物馆曾面向全社会发出过“悬赏令”:
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
到目前为止, 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4000余个, 取得共识的破译字约占三分之一。
等待破译的甲骨文
四舍五入,这份悬赏令相当于价值3亿元。
即便如此,真正拿到了奖金的人数,有且仅有一位。
重金悬赏的背后是我们旁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也是研究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枯燥治学。
比如奖金的获得者蒋玉斌,破译甲骨文的「蠢」字,只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蠢」字的演变
这一个月的前提是,以年为计数单位的前期积累。
不仅仅 是简单地看,甲骨文的破译 需要非常熟 悉各种古籍和拥有 丰富的汉语知识。
蒋玉斌释读论文摘要
蒋玉斌毕竟是特例。
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付出与回报不一定对等。
因为工作少、薪资低,大部分甲骨文专业的人选择了转行,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去考了公务员。
通俗点说,愿意 留下来继续钻研甲骨文的人, 基本都是“为爱发电”。
比如李右溪的导师陈年福,凭借一腔热情坚持研究了几十年。
每天的日常就是坐 在自家客厅的桌子上做研究,一坐就是一整天,一坐就是三十年。
一个人,一间房,二十余年,陈年福独自完成了1920万字的甲骨文编撰 。
陈年福自制“浙师大甲骨文”字体
当然,有人会质疑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甲骨文又有什么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得从我们的一个共识说起。
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但过去有很长的时间,这种说法是被西方学者大量质疑的。
甚至国内有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提出过“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论断。
胡适和其著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而在东周以前的中国历史并不可靠,一些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可能是杜撰而来的。
于是,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直接折半变成了2800年左右。
而现在我们之所以能斩钉截铁地否定这种论断,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
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朝古董商王懿荣偶然在中药里的龙骨上发现了古文字,即现在的甲骨文。
自此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甲骨文终于可以被证明是商朝的文字。
其中破译的甲骨文内容也与史书中关于商朝的描述基本吻合,从而佐证商朝并不是凭空杜撰的。
唯有铁一般的证据出现,我们才有足够的底气让质疑者们彻底哑口无言。
甲骨文现场发掘
的确,从经济角度看,研究甲骨文没有任何意义。
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并不仅限于经济水平的高低,也在于深厚的文化根基。
就算是霸道如美国,其历史也不过是几百年尔尔。
全世界真正有资格说出“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只有中国 。五千年文明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创造和传承,是中华文明的璀璨和辉煌。
正因如此,甲骨文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03你可能不知道汉字有多牛
其实不只是甲骨文,我们的汉字被低估太久了。
前几天有个热搜标题是:中文慢慢失去了加密功能。
稍微抬一下杠。
我们的语言何尝保密过,我们的文字又何尝保守过。
不开玩笑地说,从古至今,汉字有着强大的包容性。
它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各种外来的词汇,并成功地将这些词汇本土化。
比如我们熟悉的幽默、霸凌、歇斯底里等等都是来自于英语的音译。
与此同时,汉字保留有129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方言。
纵观整个人类文字系统,汉字都是独树一帜的。
与其说它失去了加密功能,不如说我们只是缺少机会去真正地了解汉字。
曾几何时,汉字给人的是负面印象:老土、繁琐。
论简洁,它不如英语;论优雅,它不如法语;论美观,它不如日语…
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可能不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文字。
一个人想要正常交流只需要掌握3500个汉字,而英文则需要掌握25000~30000个单词。
原因在于汉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能包含更多的意义和内涵。
比如英文单词: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
它是最长的英文单词之一,里面含有27个字母。
翻译成汉字仅需4个字:不胜光荣。
同时因为汉字是块状的,于是——
哪怕换掉顺序或是抽出几个字,都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阅读和对句意的理解。
我们可能不知道汉字的想象力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寥寥几笔,就能引人无限遐想,一个汉字、一组词汇就能勾勒出有声有色的画面。
江河湖溪,是粼粼微波;芍药芙蓉,是满园芬芳;琴瑟琵琶,是绕梁之音;惊慌愉悦,是情绪起伏…
单字已是绝妙,若组词造句,便是无与伦比的美。
且不提李杜诗篇,来首简单点的。
比如黄庭坚的《少女游春》:
杨柳枝枝柔,鹂鸣鸳鸯凫。
妍妆妙女娇,淘淘漫游湖。
粗看每个字是平平无奇,但一细品又是奇妙无穷。
上阕「木」+「鸟」,未临其境,心里却泛起茸茸的绿意;
下阕 「女」+「 氵」,未见其人,耳旁却响起银铃碰撞似的笑声。
我们可能不知道汉字的意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红楼已是绝唱,大观园已经绝迹,唯有文字能让我们窥其一二。
比如贾母陪刘姥姥逛大观园,闲步至潇湘馆时,提起一种窗纱。
颜色又鲜,纱又轻软,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
现代人不常见,可能会不好想象, 但也无妨。
且听名字—— 软烟罗; 若是 银红的则名——霞影纱。
这样的美、这样的雅,却又不着痕迹地描摹出大观园穷奢极侈的一隅。
国度不同,亦是无关紧要。
比如英国诗人萨松有一句诗: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先看一下翻译软件的结果:我心里的老虎在嗅玫瑰。
而余光中先生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其中的细腻和豪迈,不用多说了。
再比如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里的诗句: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同样先上翻译软件的结果:让生命像夏花一样美丽,让死亡像秋叶一样美丽。
而郑振铎先生翻译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你品,你品,你再细品。
汉字到底有多牛,只言片语根本难以说清。
毕竟,我们的文明太灿烂了、太耀眼了,但我们都知道——
假如没有汉字,中华文明就失去了载体,我们便无法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假如没有甲骨文,汉字就失去了源头,我们便不会有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字史。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能停留在字面上。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字,不应该仅仅是躺在博物馆或是古籍里沉睡。
它不是封尘在岁月里的,它是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鲜活的、与时俱进的。
它 应该、也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3
-已有3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