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科学:落入场景,提升解释力

广告手账 广告手账

1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1

【摘要】:营销科学给商家带来了什么呢?

好的科学 解释现实

1869年,门捷列夫向俄罗斯化学会寄出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促成化学大发展,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元素周期表。

在此之前,科学家只是零星发现化学元素。但门捷列夫的重要贡献,是将碎片化的化学元素数据整合起来。

在这个理论工具的指导下,科学家发现了更多新元素——在周期表中,第43号元素长期缺失,人们直到1937年才在回旋加速器中创造出「锝」。至此,人们才知道化学元素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可以人造出来。

这就是好理论工具的特征:对现实的解释力。

这种解释力体现在它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解释业已出现的事实,并引导人们科学思考与决策。如果理论缺乏解释力,科学就只是一堆孤立的事实,没有太多潜力可挖。

营销科学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类似问题:如何提升解释力?

O-5A等消费决策链路模型,过去几年迎来大发展并在业界广受欢迎。但实际应用时,会发现不少商家只把它当做查询人群资产数据变化的工具。但是,如果能将人群资产数据和营销乃至生意场景更紧密地黏合,营销科学将释放出更多潜力。

营销科学落入场景

只将O-5A模型当做数据查询工具,无疑看小了它的潜力。

事实上,O-5A本质是还原用户旅程。既然是「旅程」,意味着它看重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所以,营销科学更大的潜力不只即时推广或销售,更在企业的长期经营。而要释放营销科学的潜力,就要将理论落入企业的经营场景。

但是,与理化生等自然科学不同,营销科学场景高度差异化,有不少变量因素会影响营销效果:

举个例子,房产和饮料就有着截然不同的链路:房产决策周期长,高度依赖留资;饮料更可能短链转化但客单价低,商家期待在复购环节发力,提升单个用户的LTV。

另外,产品在不同阶段的营销诉求也有所不同:刚刚进入市场的新品,更迫切需要打开品牌知名度,而爆品则需要在销售大促等关键时点提升转化率。

所以,在提高解释力上,营销科学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框架。它需要考虑不同场景下的各种变量,并基于企业需求推出差异化的应用方案。

最近发布的「巨量引擎方法论手册」就采用这一思路,它针对品牌力提升、新品营销和大促营销三个场景分别推出方法论。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论不止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打通了策略和投放环节,让营销和经营贯通起来,营销科学由此变得可解释、可落地、可复制。

那么,在这三个场景下,营销科学具体给商家带来了什么?

品牌力提升 围绕品牌做大生意

作为2021年创立的玻尿酸护肤品牌,凌博士曾遭遇生意增长问题。它迫切需要找到症结所在,巨量云图的SCI品牌力模型就成为识别问题的工具。

SCI模型认为品牌力由品牌规模(Scale)、品牌效率(Conversion)和品牌形象(Image)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并据此建立了一套算法。通过计算,凌博士发现与竞品相比,自己在三个维度上都没有显著优势,尤其在人群资产量级和人群流转效率上存在明显短板。

通过分析数据,品牌增长乏力的症结浮出水面:作为新品牌,凌博士没有获得足够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但消费者在选购美妆护肤产品时,又需要对品牌有高度信任,这成为企业扩张的障碍。

锁定问题根源后,在服务商引力传媒的帮助下,凌博士打出了组合拳:一方面,借力「了不起的中国成分」等IP,强化玻尿酸护肤认知,完成品牌教育;另一方面,加大广告投放和达人合作,高效拉新和种草。随后,它在SCI品牌力模型中的各维度指标大幅提升,最终吸引100多万消费者购买,GMV突破6500万。

所以,品牌力有多重要?

巨量引擎向「广告手账」分享了一组对比数据:通过比较高品牌力和低品牌力企业的生意表现,可以发现两者间的倍差能够达到5到11倍;而在母婴、家电这类决策周期较长的行业中,两者之间的差距更是达到10到11倍。

但不幸的是,行业以往长期缺乏能够实时估算品牌力的工具,这导致企业很多品牌动作依赖管理层直觉。由于缺乏数据,团队在预算分配和使用上往往犹疑不决。而SCI模型的推出解决了品牌力的量化问题,让商家决策有据可依,并且像凌博士这样,能够根据测算结果及时调整策略、补齐短板。

事实上,巨量引擎提到品牌力的日常提升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完成:首先,通过SCI模型进行品牌力诊断,从而确定方向;随后,借助内容洞察、资源优选等工具完成目标人群定位和沟通策略制定,并据此完成更有针对性地媒介组合;最后,在营销活动出街后,品牌还可以通过SCI模型以及目标消费者调研完成整体复盘。

这就是营销科学落入场景后的价值,它让原本捉摸不透的概念变成了可被解释的指标。

新品营销 营销覆盖全链

商家推出新品的成功率有多大?九死一生。

尼尔森的数据显示,每10个上市新品,仅有1个能在市场中取得成功。过低的新品成功率是商家的大问题,它会导致研发、营销等资源的大量浪费。有没有解决办法?某卸妆油品牌提供了思路。

这是一家新锐品牌,它希望通过推出新品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所以,将目光锁定在卸妆膏上。

在服务商博观瑞思的辅助下,该品牌对消费者数据进行了分析,品牌发现130至140元的价格带存在入局机会。同时,「温和天然」等产品安全诉求成为品牌相较竞品的差异化卖点。在确定核心消费人群后,借助巨量云图的新品调研功能向目标消费者发放问卷,搜集用户对卸妆产品的喜好。基于这些信息,这家品牌最终确定了新品开发方向和营销核心人群画像,成功推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

在巨量引擎今年的CMO调研报告中,有近半数CMO提到「新品营销难」。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新品研发不能再盲人摸象,而营销科学能够降低失败率。

事实上,新品上市是个包含不同阶段的复杂过程,而越来越多的营销科学工具能够辅助企业决策:在寻找市场机会的企划期,可以使用市场趋势分析和机会人群定位功能;测试期,可以借助新品实验室和内容实验室测试卖点和定价;上新后,新推出的商品5A可以让企业了解每个商品的人群资产状况,并以产品为尺度调整营销策略。

在传统思维中,营销只是为了卖货;但眼下,它开始反哺前端产品研发。变化的原因在于广告营销已经成为直达用户的触点,能够获得来自消费者的大量真实数据。通过汇总这些数据汇总,营销科学就能够实时掌握用户的消费兴趣走向,由此具备覆盖从研发到销售的全链能力。

这也是营销科学落入场景后的价值,它让原本覆盖缺失的环节变成了可被解释的领域。

大促营销:将钱花在刀刃上

大促,在商家眼中,是又爱又恨的存在。

一方面,它意味着可观的消费预算将集中释放;另一方面,所有竞品也都虎视眈眈,要想在转瞬即逝的时间窗口把握机遇,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将每一笔投放费用花在刀刃上也关乎胜败。

在这个过程中,营销科学能做什么?GTATM就是答案。所谓GTATM,它的原理类似于反向拆解,也就是企业首先为大促设定一个GMV目标,然后倒推要达成该目标,企业需要如何配置资源。具体来说,它又分为两个阶段:

  • 首先是GTA(GMV to 5A):基于生意目标反推需要积累的人群资产规模,而反推依据是O-5A各层级间的历史流转率和贡献占比等数据。所以,当品牌确定大促GMV目标后,通过GTA工具的测算,它在5A各层级需要积累的用户规模也就一目了然。
  • 随后是TM(5A to Media):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关系的深化,需要商家通过品牌广告、达人营销、电商广告等不同触点共同推进,这就涉及在不同触点间科学分配预算的问题。而TM工具可以帮助商家完成这项任务,在确定各层级需要积累的用户规模后,品牌能够据此高效分配预算。

以头部洗护品牌诗裴丝为例,它在去年双11期间就使用了GTATM。在群邑中国的协助下,诗裴丝使用了巨量云图提供的GMV to 5A工具,基于预期GMV推算出了5A人群目标,随后又将预算进一步拆解到不同触点。

在营销科学的帮助下,诗裴丝大促期间的转化率表现超出品牌预期51%,生意转化率较以往大促也提升77%。这意味着在短兵相接的竞争中,它实现了生意的确定性增长。事实证明,越是在大促这样高度不确定的营销场景中,提供确定性的营销科学就越是重要。

这同样是营销科学落入场景后的价值,它让原本复杂的主观决策变成了可被解释的计算过程。

未来:再小的经营决策 也能得到指导

过去几年,如果持续跟踪营销科学的发展,你会发现明显的变迁线索:它正从悬空的理论,加速落地融入企业的真实经营场景。这种显著变化,增加了它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释放出大量潜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开始受到更多企业的欢迎。

营销科学已经不满足于宏观层面辅助企业决策,数据开始被拆解到更细的维度:看似虚无缥缈的品牌有了清晰的度量工具、九死一生的新品研发有了更多数据指导、大促营销的预算也可以分解给更具体的触点......而这一切变化都指向同一目标:在真实的经营场景下,无论再小的决策,最终都能获得营销科学的指导。

这是营销科学的魅力所在,当你以为它释放的能量已经饱和时,总有更多惊喜纷至沓来。事实上,所有科学也都是这样,它们永无止境地追求进步,并力图让理论更多地解释并服务于现实。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广告手账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广告手账

广告手账

微信公众号:广告手账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