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被骂做营销”,五个女博士真棒!
1年前
收藏 1
0
【摘要】: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老公惹你生气喝”
“又老一岁喝”
“都是你们逼的!”
进电梯就听到一阵尖利的控诉,别说女性了,是个人都会抬头看一眼怎么回事吧。
一向深谙女性营销之道的五个女博士,最近又为明星胶原蛋白产品制作了新的宣传片,然而这一次却被骂得很惨: “聒噪”、“脑残 ”、“制造焦虑”……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呵呵,你以为它输了,其实你骂得越狠,它越开心,因为这恰恰达到了它的目的。
但这个结果,真的让我觉得悲哀。
这种营销模式一点都不新鲜, 甚至已经在中国营销圈悄悄演变成了一种流行理论——“讨厌但有效”。
啥叫讨厌但有效?就是虽然广告哗众取宠,让人翻白眼,但十分魔性洗脑,大家都记住了。只要有企业投放电梯广告,多数都会采用。
为啥这么流行呢?原因就在于早期整个营销圈广告创意千篇一律,突然有天冒出来一两个这样的案例,受众还觉得有些新奇好玩。
品牌尝到甜头后,就开始层出不穷、互相效仿,并 形成固定打法, 好比之前的 海豚面膜、BOSS直聘、铂爵旅拍等 。
而且他们早就做好准备一定会被骂,因此快速收割一波流量、销量,才是它们的目的。
当下的舆论环境,女性权益和女性主义意识是在不断提高的,公众对女性营销内容也变得更加敏感,品牌搞女性营销翻车的案例不用我多说,三八节大家都看到了。
五个女博士的主要客群是精致妈妈和职场女性,却利用这个群体的痛点—— 容貌衰老和年龄焦虑,设计这个广告,每一句都在女性主义的雷点上蹦迪。
“都是你们逼的”——看起来好像是替女性说出了她们的心声,但是从动机上就说不通, 谁会愿意被逼着去消费一个产品?
“老公惹你生气”——这场景很容易代入,但用假设的家庭矛盾、性别对立去促成消费动机,也不符合人性。
“又老一岁喝”——年龄增长是自然规律,品牌应该鼓励女性更健康地去看待,去做自己,你反而“逼”女性去喝胶原蛋白,这不是利用女性软肋,逼着她们向年龄焦虑妥协吗?
这样不符合消费者心理,也不符合价值观的广告设计,你说品牌会不懂?
而且这一次我是怎么注意到这个广告的呢,是看到了#五个女博士回应广告被指制造焦虑#这个话题,但在这之前我根本看到没有指责它的相关话题或者热搜。
而在所有 关于五个博士的话题下,都有大量KOL和KOC发正面内容带节奏, 从这个做了大量预埋的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营销手段非常老道。
为什么说他们老道?因为在如此短时间内快速调动这么多KOL和KOC,要么提前就准备好了,要么有很丰富的资源,出现负面后,利用这些资源去引导舆论节奏,稀释负面声音。现代商业MCN模式发展得很成熟,这也是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是,他们知道产品一定会被骂,提前就准备好在品牌词下大举部署正面的评论和分享,因为没有争议就没有话题,没有话题就没有热度。 利用被骂形成的热 度,广泛种植商业K OL夺取 话语权,精准影响目标用户。
这是一家真正的营销驱动公司,运营极具心机,而且深谋远虑。表面上很多人在骂他们,但他们已经将公众玩弄于股掌之间。策划人就算去学营销也可以拿博士学位。
搜索这个品牌,基本上都是围绕营销的争议。
最开始出圈, 就是利用 当下社会追求高学历,尤其是更鼓励和崇尚高知女性的 心理,打出 五个创始人都是北大女博士的“博士营销”。
虽然营销时强调产品由五位女博士联合自主研发,但真正核心的专利却是转让而来的,最终采用的还是代工厂模式,而且去年媒体就发现,实际品牌实控人只有其中一个人,其他几位女博士早就从资本中退出了。由此可见“五个女博士”差不多也就是个营销噱头 。
再看它的抖音内容,从山东农村到北大求学的励志经历,到护肤美容科普,再到 “独立女性”、“自强自爱”、“家庭”、“容貌焦虑”、“年龄焦虑”……是不是把时下流行的女性议题拿捏得死死的?
还说自己不懂营销,卖不出产品(互联网微商老话术了),懂得很,好吧。
除了内容营销,五个女博士还在抖音疯狂做流量带货,不仅自己经常直播站台,还频频现身 朱梓骁、张馨予、叶一茜、金星、大狼狗夫妇、雪梨等明星和头部主播直播间。
在抖音搜“胶原蛋白肽”,10个视频有8个都是带货达人的五个女博士视频,不用点开就听到“北大女博士”。 成立不到4年就冲到了滋补品类TOP1,靠的就是这种大面积的流量铺排。
再加上屡被诟病 的擦边营销,和 挥之不去的“智商税”产品争议, 它能做出这个“都是你们逼的”广告,我一点都不意外。
这个广告 短 期来说肯定是有效的,但对品牌的中长期发展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
没有真正的技术或研发优势,产品基本都是参照市场上流行概念而来,极度依赖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流量传播,通过大量网红代言、网红带货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名……靠这种路数火起来的品牌数不胜数,真是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产物了。
这样的企业真的能长久发展吗?我觉得不是,他们就是想借这种模式疯狂捞金。起步就要快速变现,挣快钱,就是时下中国商业社会的生存主义和实用主义。
而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中国营销界的一种悲哀,在如今内卷到极致的竞争中, 他们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用各种噱头式的营销去吸引注意力,并不能形成像泰国广告圈那样以创意广告著称的氛围。
在中国,这种模式 大行其道,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包括用户、消费者和媒体。
作为一个做话题营销出身的老人,看到这样的现象,真的是痛心又无奈。
人人都知道技术与产品才是品牌的生命力,可谁又真的能沉下心来研发? 不如醉心流量,用漂亮的数据再讨一波风投,玩岔了道个歉 ,过几天互联网就失忆了,只赚不赔。
什么品牌中长期发展,明天,谁管他呢。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甄妙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