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颜悦色变少、麦当劳汉堡变小......背后暗藏哪些营销“心机”?
1年前
收藏 0
0
【摘要】:三个“不为人知”的营销小心机
不得不说,茶颜悦色是有点“玄学”在身上的,三天两头上热搜。
继上次“罚站式”取餐(消费者点单后必须在现场排队取餐,一旦离开将视为重新排队)之后,又有网友爆料:
茶颜悦色满杯奶茶还没喝一口就变半杯,还得拿茶小冻来凑数增加量,建议换成透明杯来看清楚容量。
来源:小红书用户@我的二贤
茶颜悦色回应称:刚做出来时上面是奶沫,放久了会自己消掉,就会出现半杯的情况。
针对这一“表面加料实际减量”的神奇操作,有才的网友写了首“打油诗”调侃道:
这个魔术很“巧妙”
只是话术不老道
奶茶“蒸发”因小料
还嫌顾客很吵闹
来源:微博用户@知未科技
毕竟,熟悉茶颜悦色的老客户们都知道👇
早在很久之前,茶颜悦色奶茶就被大家吐槽过“变少了”。
无独有偶,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
肯德基、麦当劳卖的汉堡,越卖越小。以往吃一个汉堡就能饱,现在要吃两三个。
图源:小红书用户@刘双双
因为汉堡“变小”这事儿,2022年5月,国外麦当劳还被消费者告进了法院。
原因是麦当劳芝士汉堡实际提供给消费者的,竟然比广告中描述的小了15%到20%!
其实,这些食品“缩水”现象背后,都暗藏了品牌们的营销“小心机”。
① “降本”压力下,一种隐形的「抬价策略」
应用经济学家查克尔和巴拉格塔斯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大概是对产品大小敏感度的4倍。
也就是说,相较于调价,“减量”更不容易被消费者发现。
站在品牌角度上来讲,当其面临内部经营成本上升、外部行业竞争压力加大、物价上涨等诸多因素时,品牌会通过在产品大小(包装)上“做文章”,进而实现“低调的变相涨价”。
这是营销策略上的一种“迂回战术”。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品牌在减少产品分量后,会通过“增加一些无用(无害)的填充物”,让产品“看起来”与以前相同。
图源:@瞭望智库
另外,也有一些品牌会通过改变包装设计、容量大小来实现“悄悄减量”。
比如有些橙汁瓶会在底部创造一个“空心气泡”来营造“视觉差”;或者像茶颜悦色的“奶沫”一样,让人感觉是“超大杯”......
它们具有相同的“欺骗性”。
图源:小红书用户@嘉不加椰果_
② “一人食经济”下,人们对“小份量”的需求在增加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
单身经济、孤独文化、“一人食”等概念的兴起,带来了新的消费变革,产品食用(使用)场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家推出“小分量”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
比如早在2018年,可口可乐就在中国推出了200ml的可乐迷你罐,随后还推出了芬达、雪碧的mini包装。
小包装的可口可乐虽然单价更高,但却为可口可乐带来了更大的利润;
图片来源:可口可乐京东旗舰店
盒马总裁侯毅曾表示:“盒马大米,1斤小包装卖9.9元/斤,十斤大包装卖7.8元/斤,小包装的销量却是大包装的三倍。”
另外,消费者对“购买件数增加,产品平均规格下降”的需求,也催生了品牌推出相应“捆绑套餐”的举动。
肯德基套餐、麦当劳套餐便是这一需求下的“产物”。
图源:肯德基
③ 善用“感知对比”,巧妙拿捏消费者心理
星巴克「中杯 大杯 特大杯」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图源:@好看视频截图
网络上一直都流传着“罗永浩在星巴克怒扇自己耳光”的故事。
虽然带有几分讥讽意味儿,但这“套路”背后,却藏着一定的营销心理学原理:
「感知对比」。
消费者在购买一个“物品”时,往往会有不自觉地在心里对比他们看到事物的想法。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优衣库、名创优品等搞促销活动时,会把原价和折后价都挂出来,这其实就是通过人们的“感知对比”来刺激消费者下单。
图源:优衣库
很多时候并不是消费者的意愿在左右品牌产品定价,而是品牌在产品定价/包装上的“设定”在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那么,这些暗戳戳的营销“小心机”,能带给品牌和消费者哪些(警示)启示?
1、品牌「自查自纠」,多在「产品」本身下功夫
老乡鸡成立了专门的“自查自纠小组”,每月都会对“顾客投诉”、“门店清洁”等问题做汇总整理,并进行及时的整改和“公之于众”;
图源:老乡鸡公众号
麦当劳会在产品包装上不断优化各种设计和工艺,比如“改用单层包装纸”、“告别吸管”等,在砍去成本的同时也坚持了“环保”理念......
当品牌用“自我反省”替代营销“套路”,这份态度已经赢得人心。
2、消费者“擦亮”双眼,机智识别品牌“障眼法”
尽管现在的产品早已不再唯“实用”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品的外观颜值和其能带来的精神愉悦感,但这丝毫不影响“成分党”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
更加关注产品(包装)本身的“数字”信息,来替代“靠经验消费”,会让你更快发现品牌“套路”背后的真相。
或者,了解一些“营销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也能帮助大家在消费时变得更“清醒”。
图源:广告狂人网站截图
3、规范广告法相关政策,为消费者“排忧”
在针对“食品分量减少”这一问题上,不同国家曾做出过一些相关规定。
比如国外国家规定里有提到“限制过度填充、过度包装、广告费过高”等问题;在我国,有对“各类食品的包装空隙率上限、包装层数上限等”作要求。
而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以及消费者们的日常“监督”,也在不断反向推进相关政策的完善。
当品牌、消费者和政策等一齐努力时,我相信,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争执”自然也会越来越少。
对于品牌们“减量不加价”这事儿,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
1.市界《肯德基麦当劳,汉堡越卖越小?》
2.瞭望智库《为何可乐和薯片20年都不怎么涨价?》
3.FBIF食品饮料创新《2.4亿单身人口带动下,食品包装正在悄悄变小......》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4A广告门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