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10大趋势前瞻

媒介三六零 媒介三六零

2年前

收藏 收藏 4

点赞 4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带来了替代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未遇到过的传播时代。于是,我们就对传媒业做了十点大势预测。

近几年来,互联网带来了替代性的变化,我们走出了以媒体为中心的大众传播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类从未遇到过的传播时代。 新旧媒体火线PK,上演着巨头抢夺城池的世纪大混战。 如今战场依然硝烟弥漫,版图纷争 。

展望传媒大势,发现我们正从移动(mobile)世界迁徙至人工智能(AI)世界,在新的时代,媒体原本三大互相分离的业务——广告业务、数字内容销售和订阅、增值服务需要融为一体,而核心是“消费者”导向。

本文,我们就对传媒业做了十点大势预测。

1、传统媒体与科技平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传统媒体和各大互联网平台之间紧张而微妙的关系如何发展将会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当我们热烈地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候,硅谷的人已经在讨论另一种融合,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基于种种网络新技术、新理念、新应用诞生的形形式式的互联网平台,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以内容为目标的扩张。

这种扩张并不意味着内容突然变得值钱了,内容从来就很值钱。这种扩张仅仅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平台已经相当成熟,百万雄狮准备过大江了。如果此前大平台商们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进入媒体范畴运作的话,现在,他们准备以内容的方式来进行一次平台流量的变现。

而许多得到了充分注资的新媒体创始人,也开始雄心勃勃地打起了平台的主意,试图进行一次轰轰烈烈的“逆袭”。

2、“会员费”取代“付费墙” ,数字广告开始衰退

几乎所有媒体都将寻找新的数字收入来源,列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1/3的受访数字媒体大佬表示,相较去年他们更为担心数字广告盈利的可持续性问题。

调查数据发现,在广告模式由数字展示转向原生内容的同时,这些数字化媒体先驱也计划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读者直接付费(45%)和会员费用(14%)上。

今年业界更多听到的将不再是付费墙而是会员费。 《卫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重新定位其商业战略。 它将会通过扩大全球会员规模以提高收入。 《华尔街日报》首席创新官表示: “我们一个主要发展战略就是会员费制度。 ”

《经济学人》副主编表示: “数字广告将在2025年全部消失。 ”

针对这种情况,新闻机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思考生存问题: 从现有的消费者中获取收入; 赢得更多新用户对其新闻内容和服务的青睐; 探索新型服务方式和营收渠道。

3、 付费视频用户高速增长成拉动和支撑中国娱乐业的引擎

国内视频网站在经历了“版权大战”、“自制火拼”之后,各家渐渐将目光对准正崛起的会员付费市场,各大平台也都将影视付费业务纳入各自的战略规划中。

尽管有很多视频网站尚未公开其会员的数量,但是目前,几大主流视频平台都已开始加速布局付费业务。

未来三到五年,拉动和支撑中国娱乐产业高速增长的引擎只有一个,就是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

随着付费模式可被接受度提高,以及付费用户的增长,视频网站原先过度依靠版权售卖、利益割裂的利益分配模式一定会发生改变,取而代之的将是“版权费保底+拉新分账+观看分账”这种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模式。

视频网站最主流的商业机会将是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像电影那样从C端内容消费者获得收入,而不是依赖于B端广告客户或者视频网站掏钱买单。这也就要求网剧的制作方需要有本事用你的内容吸引用户为内容本身付费或者因为你的内容而成为内容播出平台的付费会员。

4、新闻空心化,媒体从事实输出平台变为情绪煽动平台

“后真相”(post-truth)成为牛津词典年度词汇,该词意指在形塑公共意见方面,客观事实的影响力已远远不及对于情绪的煽动。

新闻空心化,在媒体行业已经是一种不能回避的现象。

什么是新闻的空心化?重大新闻无法向公众提供直接确凿深度的新闻信息,导致各种消息段子乱飞,这是新闻空心化。

大多数媒体,在你各种各样的借口下,在经营的压力下,在自我追求的迷失下,已然放弃了对真相和新闻的追求,少数能够维系自己的职业尊严,却无法阻挡行业空心化的进程。

新闻的空心化最严重的后果,是最后导致知情权的匿失,而知情权的持续匿失,最终会导致一代人甚至多代人智力的退化。

5、假新闻浪潮汹涌,公信力成优质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新闻“假货”层出不穷。

纵观网络媒体上形式多样的虚假新闻,不难发现,“假新闻”的“井喷”与这样一些原因密不可分:在娱乐低俗化新闻充斥下,不少网民产生出猎奇斗艳的浮躁心理,对于真假难辨的信息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随即成为“假新闻”的传播者;部分网站为了追求新闻“卖点”和增加网站的点击率,无视新闻工作基本原则和职业道德底线,主观设置议题炒作一些内容肤浅却能吸引受众眼球的虚假新闻;“网络水军”等一些意见领袖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中推波助澜,导致虚假新闻呈现出“一边倒”的传播态势。

在这样的情势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巨头们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手中巨大的媒体权力,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传媒机构们又将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一大问题。

6、算法推送超过人工推送,接手媒体信息分发大权

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随便打开一个视频网站或新闻资讯APP,都会有“个性推荐”或“猜你喜欢”之类的栏目,系统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和爱好,自动为你推荐内容。

两年前,这种个性化推荐并不常见,而近来已成为各大渠道的主流配置。

当只有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那可能是探索,但当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那可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降临。

在资讯信息分发市场上,算法推送的内容早已超过50%。 这成为一个分水岭。 它意味着,我们以后接触到的信息,将主要由“智能机器人”为我们准备,而以往看似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则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7、从“受众”到”用户”,用户数据管理才是媒体财富宝库

现在大多传统媒体直呼新媒体找不到盈利模式,实际的情况是,这些举步维艰的传统媒体根本就没有转型成为新媒体。简单地把内容搬到网上、客户端上、微博微信上,内容再好,运营手法再新,也不是新媒体,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媒体必须建立并利用好用户数据,做到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时候到达合适的用户,能发挥用户和信息的累积效应与数据分析价值,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来以读者为中心的内容提供商角色,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商,包括信息服务、活动服务、平台服务、组织服务等等。总之一句话,为用户创造价值,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能从中获益,才能从中获利。

8、从移动(mobile)世界迁徙至人工智能(AI)世界

Sundar Pichai(Google公司CEO)认为,我们正从移动(mobile)世界迁徙至人工智能(AI)世界。在这一世界,计算(computing)已普遍化,互动变得更加自然、直观、智能。Bezos(亚马逊CEO)则认为,AI是未来革命的早期阶段。目前,亚马逊已有1000员工致力于Alexa平台。Facebook和微软亦拥有自身AI实验室,意在打造更加智能化的电脑与机器人。可以说,AI已经嵌入新闻、无人机甚至是医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对于记者和传媒公司而言,他们可充分使用技术以更好更快地传递内容——

>>更加自动化的故事: 机器人新闻(Robo-journalism)正为新闻机构所逐渐使用,这种新闻生产方式,可在扩大新闻生产边界的同时,提高新闻数量。

>>智能化内容产制系统: 传媒公司对于智能化内容管理系统的需求日益旺盛,该系统能够创造最佳新闻,并针对不同平台将内容迅速打包。

>>过滤器和提示器: 信息和平台的爆炸式增长,使得新闻记者难以及时跟上新闻。为管理过载的信息,新系统应运而生。

9、短视频正在成为当今新媒体真正的风口

从全民追捧的网红到财大气粗的巨头,短视频,正在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一个值得追索的问题是:为什么“短视频”大战会在这个时候打响,而不是三年前,或者两年之后?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视频需要耗费更多流量,在5G和WiFi普及之前,用户普遍对流量耗费依然相当敏感。经过最近三年网速、流量和资费得到大幅改善,才为短视频的爆发铲除了一个主要路障。除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之外,“短视频大战”在此时引爆还有赖于其他“三驾马车”:

内容消费升级; 生产者涌入; 分发平台多样和成熟。

10、电视未来将形成四种业态,电视生态从割据到融合 

传统电视的用户流失现象严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弱化,“空壳化”的质疑此起彼伏。比起充实电视媒体原有的“壳”,打破“壳”的束缚或许更加重要。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未来电视将衍生出四种基本形态: 由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形成的新型电视媒体; 发展迅猛的互联网视频成为新兴电视; 专注于原创内容的IP影视 ;城市台蜕变而成的城市电视。

这些电视新业态无一不与媒介平台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与此同时,未来电视的发展还受制于整个媒介生态乃至社会生态。

传媒业一直在发生迅速的变化,未来的五年变化会更快,因为技术发展累计到现在,正在被加速地投入应用,然后改变整个传媒业的生态。网络不再仅是一个信息媒介,它正在彻底改变人们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各种生活方式,把握其脉络,才可逐渐看清传媒系统在这个时代的定位。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媒介三六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4

-已有4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相关推荐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媒介三六零

    媒介三六零

    微信公众号:媒介三六零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