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囤食物 到囤冷柜:疫情催生哪些“安全感消费”?

媒介三六零 媒介三六零

2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疫情之下,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市场新现象

随着疫情持续发酵,不少上海朋友已在家待了近两个月。囤米、囤面、囤速食、囤菜,成为了上海居民的热议话题。不仅如此,“囤物资”甚至开始蔓延至包括北京在内的其它省市。最近一周,社交媒体上关于“囤冰柜”热搜不断,一场疯狂抢购冰箱、冰柜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上演。

这其实是疫情催生的用户新消费行为缩影,疫情也许会长久性地改变居民消费认知和习惯。青山资本报告称,一类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经历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会让这一类人形成一些相似的价值取向或是生活习惯,也会使得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在消费上呈现共同的趋势。

那么,疫情之下,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市场新现象?消费者发生了哪些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广告主如何应对这股新浪潮?

“囤冰柜”成热潮 打破“季节性消费”标签

谁也没想到,一场疫情,令不起眼的冰柜走入消费者的心里。自4月10日起,冰柜搜索指数一路飙升,连续多日维持历史最高。在电商平台,冰箱、冰柜需求量激增,搜索热度已和“双11”持平。

奥维云网数据也显示,国内冰柜、冰箱今年3月线上销量增长,同期彩电、空调、洗衣机、干衣机线上销量都是负增长。

4月9日-11日,广东的冰箱冷柜销售额同比增156%,疫情刺激了食物储存需求,进而促进冰箱需求。美的介绍,近期针对冷柜的需求量也出现了大幅增加。

美的冰箱通过用户搜索和购买等大数据维度分析发现,后疫情时代,用户较往年增加了大容量、超薄嵌入等维度需求,并且对于保鲜效果、保鲜时长、净味除菌、营养健康管理等维度功能卖点更加关心。

冰柜热销背后 其实是缓解不确定性的“安全感消费”

冰箱是典型的“季节性消费”产品,这一波销售热潮,明显是由疫情推动的,某种意义就是“安全感消费”。

自2020年1月份开始,疫情便不断困扰着居民。直到现在,国内疫情经过爆发、缓和、多次局部反复,使得很多消费者慢慢适应疫情新常态。

尤其这次上海的长期封锁,食物短缺,基本的生存物资难以保障,这些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敲响了警钟。疫情令未来变得不可知、不可控和不确定,消费者用行动以缓解对不确定未来的担忧。购买和囤积超量、超额物资,也是一种短期内获得安全感的策略

疫情期间,已经让更多上海用户有了预防心理,即便在疫情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家庭也会更倾向囤货,有备无患,这就产生了对更大容量冰箱的需求。

现在还行动自由的人,也总在担心随时被封。上海出现的“抢菜难”问题,已全网可鉴。所有的恐慌,都源于内心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找到一个最佳的适应方式。

“安全感消费”改变消费结构 自给自足 有备无患

在“安全感消费”驱动下,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加关注生存性物资的储备、削减享受型消费类目,尽可能地去存钱,并且掌握一门能够长久谋生的技能,以获得内心的安定。

>>囤货防范未然 速冻类食品再走俏

为了防止静止状态下物资短缺影响自己的生活,人们形成了物资争夺和囤积的心理,进而引发了集中式消费行为。有消费者表示:“这次疫情改变了我的很多想法,比如消费习惯:曾经,我在尽力靠近断舍离(认同但没有执行)。现在,吃一袋,囤三袋。”

曾经被认为是“垃圾食品”类的泡面和速冻食品,也重新再次走俏,因其可存储性。有些以前从来不吃泡面的消费者,也开始“防患于未然”,泡面成为家中常备物资。

>>更加极致的“自给自足” 采购各类“神器”

囤货之外,开始有各类“神器”崭露头角——食物再充足,放不住都白费,那就干脆来个冰柜,直接塞个羊腿都没问题;万一停电,再大的冰柜也用不了,那就备个家用“发电机”;万一还是不够,那就干脆自己种菜,“种菜机”悄然走俏。

疫情封控之下,也影响了很多人的购车观念。过去对车没有执着的消费者,也开始把购车列入重要采购清单。上海疫情防控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让他们觉得,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尤为重要。假设家里老人、小孩有突发情况,就能及时把他们送至医院救治。

>>减少采购频次 单次采购量加大

在特殊情况下,每一次的外出都是冒险,少次多量购买,少出门才最明智。居民采购物资的频次在下降,单次采购量加大是趋势。

这也对应了大容量冰箱和冷柜能的热销现象,能够储存更多的食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倾向于购买大包装、量贩装的产品。这种销售模式,价格比较低,商家可以薄利多销,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实惠,所以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

>>没有必要消费的尽量不消费

人们消费观念在改变,没有必要消费的尽量不消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疫情导致收入下降,非必要消费反而让人感觉不安。《国泰君安证券》数据显示:疫情不出意外地影响了整个群体的消费能力,接近60%的受访者疫情以来收入水平有所下滑,而仅有15.6%的受访者在疫情之后的消费支出有提升。

所有减少支出的项目中,除疫情明显相关的旅游出行以外,社交娱乐、美丽/爱好是最主要的消费支出减少细分方向。所有增加支出的项目中,就是必选属性明显的生活必需品。闲鱼也开始重新受到关注,以前人们可能会把旧物随手一扔,现在能卖出点零花钱也好。

>>更健康卫生的习惯 全面防护 随取随用

除了“囤菜”,疫情还使人们养成更健康的卫生习惯。更多人在疫情结束后,提升了手部消毒等卫生健康的意识。同时,疫情提升了用户对食材安全的重视,并且强化了对食材分隔分类、消毒杀菌的意识。

防护用品的消费将持续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硬通货”。根据丁香医生调研数据,疫情后人们对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和酒精、消毒液等消毒类产品的需求上升,单纯的清洁类产品需求下降。同时,全面防护、随取随用,是消费者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更爱存钱 更想掌握一门技能工作到耄耋之年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有些消费者把购物软件卸载了,尽可能地控制住随机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一场疫情更是让很多中年人,雪上加霜。可能伴随着薪资下调,失业危机,甚至直接失业了。多一分存款就多一分底气。

还有些消费者,更重视知识和技能吸收,比如把消费支出更多放在长期坚持的中医、茶艺学习和知识付费上,希望能掌握一门技能工作到耄耋之年。

《未来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提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最大危机”。

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更深度地观察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从产品和功能层面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更要从心理和精神层面关怀消费者,关注到消费者对安全感、安心感的诉求,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上,为消费者带去更多抚慰人心的能量。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媒介三六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媒介三六零

媒介三六零

微信公众号:媒介三六零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