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历史爱恨情仇 | 第二篇 现代品牌理论的摸索
2年前
收藏 0
0
【摘要】:很多划时代的研究都是从商业实践中走出来的。
书接上回。
任何理论的完善,离不开混沌状态下无意识地探索前进,更离不开学术上系统性的研究,方能成就开宗立派的完整学术体系。当然,学术研究也不能离开商业的环境,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和无根之萍,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很多划时代的研究都是从商业实践中走出来的。
1955年,学术界提出了品牌形象(brandimage)这个概念,同时得到了实践派的热烈响应。在随后的20年里面,品牌人、广告人、营销人都把品牌形象奉为圭皋,营销品牌历史进入了品牌形象的时代。
品牌形象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霍普金斯提到过,“尽量为每一个广告主塑造一种合适的风格,能恰如其分地创造产品个性是极大的成就”,后再由广告教皇奥格威、李奥贝纳等人和其公司的推波助澜下,该理论在实际商业环境中做了大量的实践。奥格威直言,“任何广告都是对品牌个性长远投资做出的一份贡献”。
我们可以明确的感知到,品牌的含义已经不单单是广告,也不是促销维度的战术打法,逐渐上升到更加高的层级,至于这个层级是什么,此时还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会在下一篇文章解答,答题的人就是阿克。)
这段时期最优秀的案例就是,李奥贝纳为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策划的万宝路品牌。最初万宝路定位是女性香烟,广告语是“温柔如同五月(mild as may)”,但是市场反应惨淡。李奥贝纳重新策划,让万宝路变性,塑造了阳刚、野性、狂野的形象-西部牛仔,才打开局面,1995年万宝路成为全球第一品牌。
在营销实操中,我们会经常看到brand image、brand asset、brand equity等词汇,好像也没有达成共识的概念,一般也是在混淆使用。笔者认为,brand image是偏感性和具象的东西,这个品牌是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个性如何等等;brandasset是品牌财产,最初是一套会计学的东西,很难运用到品牌管理中心,后面更多的变为一些品牌元素的代称,比如logo形状、颜色等等;brand equity是品牌资产, 也是时下比较常说的概念,它不光包含一套品牌形象、还有品牌竞争力、差异化的内容在里面。
有趣的是,由乙方公司加持的品牌形象,在日后却成了甲方怼乙方的利器,“哎,你这个case完全不满足品牌形象啊!”。
半路出家的品牌大家,列维教授和大名鼎鼎的科特勒教授。
列维是心理学博士,科特勒是经济学专家,科特勒在列维影响下,开始研究营销学。恰恰是这种跨学科的背景,让他们能产出独特的品牌理论。如同笔者经常说话的一句话,MKTer should 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既要在专业领域深打洞,也要熟悉跨领域的东西,对事物保持好奇感。
二人在学术上既有合作,也有对立,但是生活中却是很好的伙伴,友谊超过55年。他们于1969年在《营销学报》发表了《营销概念的扩展》,构建营销全方位的发展空间。被誉为营销思想史上最大胆、最重要的经典论文之一。2015年,列维返回美国西北大学做“品牌理论”的学术演讲,他认为品牌化(branding)是营销的中心概念,而科特勒站起来反驳说,“营销是中心概念,品牌只是其中一部分。”
美国沃顿商学院的品牌教授卡恩发表了这样一段话,“在1985年之前,所有的品牌继无一例外都是以产品为核心”。
笔者认为,品牌是营销工作的内核或者灵魂,它制定了规则、内核、框架,任何的营销活动,不管是视觉呈现、包装、产品、传播、销售等,都应该是顺从品牌、展现品牌、传达品牌、加持品牌(笔者认为品牌三性,这里就是一致性的问题)。品牌不是产品,产品仅仅是品牌的载体而已。
这个重要的转变来自世界著名品牌可口可乐的一次失败。当发现百事可乐在持续缓慢的增长,市场份额逐步再被百事可乐蚕食,时任可口可乐CEO的郭思达用了严谨的计算和研究,推出了新可乐的计划,来去弥补口味上和百事可乐的细微差别。但是计划推出后,遭到了全美的疯狂抵制,甚至去到了可口可乐总部去游行抗议,最终该计划停止,恢复经典口味。
这个事件,给到学术界最大的启示,品牌不光属于公司,也属于消费者,品牌不等于产品。同时也给出了一个结论,MKT不光是科学和理性,也是艺术和感性。
1986年美国帕克教授提出了品牌三个维度,分别是:功能性、象征性、体验性,从而更加明确的把品牌和产品做了区分,产品是一维的。帕克教授的理论,今天仍然活跃在品牌实践中,其实回答了品牌到底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的问题。
基于帕克教授的理论,后续还有珍妮弗的《品牌个性》(1997年)、苏珊的《消费者-品牌关系》(1998年)、施密特的《品牌体验》(2000年)、莫尼兹《品牌社群》(2001年)等。
超级牛逼的理论来了-定位理论
定位理论,是影响众多营销人、广告策划公司、企业营销岗位人员的经典理论。
我们能想到的波司登羽绒服、怕上火喝王老吉、九牧王只做男裤等等,以及咨询费千万起的君智咨询、华与华等策划公司,无疑都是该理论的拥趸。
笔者先继续阐述该理论,再进而给出一些意见供大家参考。
定位理论,来自两位美国意气风发的广告人里斯和特劳特,该理论被美国AMA(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事实上,当AMA把这个殊荣给到定位理论时候,定位理论已经打败了罗瑟雷斯的“USP理论”、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
里斯和特劳特以“三个时代”框架性的概括了市场趋势的变化:产品时代(20世纪50年代)-卖点取胜;形象时代(20世纪60年代)-外在吸引;定位时代(20世纪70年代)-心理制胜。这三个时代分别对应的是三个广告人的时代,产品时代的罗瑟雷斯的USP(独特销售主张);形象时代的奥格威和李奥贝纳;定位时代的这哥俩。
2004年,艾•里斯与他和女儿劳拉•里斯在著作《品牌的起源》中,定义了最伟大的商业动力——“分化”,创立了商业领域中的“物种起源”体系,形成创建品牌的“品类战略”思想系统,作为品牌战略理论的定义之作,实现了管理宗师德鲁克一直强调的企业两大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的高度统一。
在艾•里斯方面,创立定位理论之后的几十年间,从聚焦、品牌起源、品类战略,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视觉锤、“战斗口号”等,随着商业竞争环境的变迁,不断推进着定位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升级、迭代。
在杰克•特劳特方面,除了与艾•里斯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等定位书籍共同开创定位理论外,还著有《新定位》、《什么是战略》等书籍,着眼于定位理论在企业战略层面的运用。
说好的一起白头到老,这哥俩却悄悄脱了发,然后分手打架。他们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也开始筹建,帮助中国品牌开始玩定位。在2002年,特劳特中国公司成立,致力于协助中国企业以定位引领战略,“定位就是战略”等理念,一时让很多中国商业人士耳目一新。2007年,里斯中国公司成立,把聚焦、品类战略、视觉锤等理论引入中国。
王老吉VS加多宝、老板电器VS方太、爱玛VS雅迪、今麦郎VS白象等商战中,前面是中国企业在打,后面则是这两位的机构在出谋划策。(定位理论,是笔者的品牌三性中的,差异性和聚焦性。)
定位理论是优秀的理论,但并非每个品牌都能玩得成功,原因如下:
1、定位理论的前提条件一,这个主张要足够的差异化且有相当的支撑,否则泯然众人矣,或者是否费劲才能被消费者接受。
2、定位理论的前提条件二,必须有超级充足的预算去支撑传播。品牌方至少要投入每年不低于一个亿的预算,才有可能教育市场和占领心智,否则白搭;同时整个营销体系要给力,否则钱白花。
3、定位理论的前提条件三,现在很难找到相对“容易”品类,看下美妆领域,很难找到一个独特的没人说过的差异点。所以,还得有钱去传播才行。
4、定位理论有可能会把生意做窄,因为要独特,所以在分散竞争的市场,很难实现百亿的规模。
定位理论是优秀的理论,不光在于其在品牌管理、传播的思路,也被运用到企业战略管理上,去寻求差异点和赢的可能。
整合营销的时代
1992年,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发表了“整合营销传播”的论文,后又与特劳朋合作《整合营销传播》一书。特劳朋则是4Cs理论的创始人。
IMC(integrated marketingcommunication),最初是一个广告的概念,强调整合,把分散的传播工具和途径协调成为一个声音,从而实现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其实在1972年已经有个雏形,比如扬罗必凯广告公司的全蛋计划,把广告、公关、直销、设计、促销的多方面专家整合为一个团队,;奥美公司的“奥美行销合奏”和“O&M奥美360度传播”;智威汤逊的“mega-agency”。
对于广告公司来说,一方面,多模块打包成为一个整体,确实有利于输出更加完整的案子,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广告公司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当然,这也对广告公司的组织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IMC概念的推行,传播即营销,品牌等于传播的认识,逐渐被人接受。品牌体系化的房子,又多了一个重要的柱子。
今天当我们再去谈论IMC时候,笔者更愿意把业务闭环的思路放进去,传播也好、广告也好,都是解决业务痛点和生意问题,失去了业务思维,不能被称为是一个优秀的MKTer。
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还看阿克。
阿克时代之前的品牌实践和理论,还没有把品牌上升为一个战略高度,也没有把品牌视为资产;而阿克则把品牌视为战略资产,于是拉开了:
现代品牌理论的时代。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这题不会做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