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必睹欧美诗集(上)
3年前
收藏 3
4
【摘要】:文案最大的坑是只读文案书。不读诗的文案没有远方。
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那部分。
要读原文!
要读原文!
要读原文!
不能,就只能读译诗了。
绕不过去滴。
即使是平平有奇英语小天才,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法语呢?
以下译本只是我读过的。
以下分类只是依语种划分。
英语系
一、《荒原》
T·S·艾略特(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只闻雷鸣
不见雨落
你感受了吗?
人生是一片等待的新生的荒原
——荒原(节选)
“现代诗开山之作”
“欧洲文学史最重要的里程碑”
“西方现代文明的挽歌”
如果只读一本现代诗集,我建议读《荒原》。
长诗《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全诗由《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个章节,构建了一座神秘繁复的语言迷宫。
只说纯技术:
我从《荒原》里,学到了三个修辞技能:
1 语体交响化
《荒原》是英语作品,但也穿插使用了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梵语等。
《荒原》引用了35位作家的56部作品。
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但丁(Dante)、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等的作品。
《荒原》还涵盖了十几种文体:神话、圣经、传说、故事、歌谣、小说、歌剧、寓言、独白等等。
如此庞杂混乱,又那么严谨精致!
《荒原》就是一部语体运用百科大辞典,一部盛大恢弘的多声部交响诗。
2 语言蒙太奇
A 骑士寻找圣杯的传说
B 死亡中的现代荒原
《荒原》中的两大叙事主场景,不断闪回交叉,又平行并立。
现实与神话、今天与过去、
荒原和地狱、主观与客观……
既可以超越时间,也可以跨越空间,用蒙太奇手法拼贴在一起。
语言蒙太奇,学术点的说法:
语言的强制性截取和并置。
全诗处处都是语言蒙太奇,
读到即看到,就不节选原文了。
3 词语陌生化
枯干的雷
女仆发芽的灵魂
大地“棕黄色”龟裂着
……
熟悉词语,陌生组合,创造病态的审美感,催生异化的新鲜度。
陌生化,不止是修辞,而是对“自动化语言”的反叛。
创意性文案,其实就是寻找“语言的陌生化”。
《荒原》疏离感满满的病态语境,就来自其系统性的语言陌生化。
美林香槟小镇《圣经》三部曲,在整体结构、语体运用,乃至遣词造句上,都深受《荒原》的影响。
不解释,懂的自懂。
《荒原》以艰深晦涩著称。
不必为读不懂而羞愧。
艾略特自己曾说:
“在写《荒原》时,我甚至不在乎懂不懂得自己在讲些什么……”
小提示:《荒原》常年有英文原版在售。
《荒原》节选
翻译:刘象愚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在死去的
土地里哺育着丁香,混合着
记忆和欲望,又让春雨
拨动着沉闷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把大地
覆盖在健忘的雪里,用干枯的
球茎喂养着一个小小的生命。
夏天令人吃惊,从施坦伯格西吹来
一场大雨;我们在柱廊下暂避,
太阳出来继续赶路,走进霍夫加登,
喝咖啡,闲聊了一个小时。
我根本不是俄国人,生在立陶宛,纯德国血统。
我们幼年时,住在大公爵那里——
我表兄家,他带我出去滑雪撬,
我很害怕死。他说,玛丽,
玛丽,紧紧抓住。于是我们滑下去
在大山上,你感到自由自在。
大半个夜里,我读书,冬天到南方去。
二 《草叶集》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上海译文出版社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沃尔特·惠特曼 《草叶集》
在一些欧洲艺术家眼中,美国是没有纯艺术的。
美式艺术,向来以商业化、大众化、通俗化、流行化见长,现代诗也大体如此。
《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开创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进一步解放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惠特曼让诗歌低下高贵的头颅,重新嗅到了草叶的苦香,重新获得了奔放自由的生命力。这段儿用人话说就是:更接地气儿了。
《草叶集》的很多诗,都是可以当众大声朗诵的,听众也听得懂,能共鸣。
《草叶集》让诗歌这项高雅艺术,走出了文学沙龙的象牙塔,回到了民间和大自然。
惠特曼,被称为美国文化之源,对后来的美国文化艺术影响深远。
作为文案,为什么要读《草叶集》呢?
文案毕竟不是诗人,只是向诗借鉴而已。
如果你想练习写诗,“草叶体”是相对容易学习的起手式。
《草叶集》是阅读率最高的诗集之一,走遍了世界,走进了中国的课堂。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被编入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十五课。
我,不愿跟爱唱的小鸟争一个长短;
我渴望去那寥廓的天宇高高飞翔。
是雄鹰和海鸥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那金丝雀和学舌鸟决不是我的理想。
我,不习惯用甜美的颤音柔声啼啭,我要在自由、欢乐、力量和意志中展翅翱翔。
三 《嚎叫:金斯伯格诗选》
四川文艺出版社
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
“再见,杰克”
“再见,凯鲁亚克”
长诗《嚎叫》——垮掉的一代的冲锋号角,诗歌版的《在路上》。
从惠特曼到金斯伯格,诗歌从大自然走到了纽约大街上。
从《草叶集》到《嚎叫》,诗歌从“自由体”演变为了“放纵体”。
《嚎叫》是美国反主流文化的灯塔,并由此催生了嬉皮文化、性革命、反战等一系列社会思潮和运动。
《嚎叫》有两大语言特征:
词语的过量使用,不再节制,用词语流而不是词语写作;
语句节奏失控,句子长短不一快慢交错,读者不再需要进入诗的节奏,而是被语言流直接带走。
很多人认为,嬉皮士们是一种无药可救的末世思想。其实不然,嬉皮士们自认为这个世界是有解药的:DM+性+东方玄学。
或许是为了寻找“解药”,金斯伯格特意来到了中国。他在上海宾馆昏暗的灯光下读白居易,他在河北大学的课堂上拉着手风琴朗诵,并把《北京偶感》写到了《嚎叫》里。
如果你想深入骨髓地了解流行文化,可以看看《嚎叫》。
如果你的的语言需要颠覆性重建,更要读读《嚎叫》。
每个文案,都需要破坏性地大声“嚎叫”!
《嚎叫》 节选
献给卡尔・所罗门
我看见我这一代精英被疯狂摧残殆尽,饿着肚子歇斯底
里赤裸着身体,
黎明中踉跄地走过黑人街四下寻觅想给自己狠狠地打上
一针海洛因,
心地圣洁的希普斯特们面对夜景中闪烁的繁星狂热地企
望着古代的天城,
他们穷困潦倒衣衫褴褛眼窝深陷醉醺醺地坐在没有热水
装置的黑暗公寓里抽烟喷出烟雾漂过城市上空冥想
着爵士乐曲,
他们在高架铁路下对上苍倾诉衷情窥见穆罕默德天使们
显形蹒跚着越过公寓屋顶,
他们进了大学睁着尖锐冷峻的眼睛在研究战争的学者们
中间幻想着阿肯色和布莱克式轻浮的悲剧,
他们被逐出学府因为颠狂又因为在校董事会的窗户上涂
抹猥亵的诗文,
他们穿着内衣缩在简陋的宿舍里,在废纸篓中焚烧钞票
倾听墙外传来的死亡之音,
他们被警察拘捕一丝不挂经过拉雷多返回纽约还狂抽了一顿大麻,
他们在想象的旅馆里吞吃火焰在天堂胡同里饮服松节
油,要么死去,要么夜复一夜净炼自己的躯干,
做着梦,吸着毒,伴着苏醒的恐怖,乙醇,同性恋和跳
不完的舞会,
心灵中战栗的浓云闪电在绝境中盘旋扑向加拿大和贝特
森,照亮这两极间死寂的世界,
四 《鲍勃迪伦诗歌集 勃迪伦(Bob Dylan)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鲍勃·迪伦(Bob Dylan)
“他重建了音乐和文学之间的联系”
——金斯伯格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这样推荐。
诗歌,诗歌。
鲍勃迪伦之前,现代诗歌只是诗:鲍勃迪伦出现后,才让现代诗歌变成了诗歌。
有人说:鲍勃迪伦的歌词获得诺奖,是严肃艺术的堕落。
我倒认为这是艺术殿堂对美国流行文化的最终承认。
美国艺术发展的主线是商业化、流行化,大众化。从惠特曼到金斯伯格,再到鲍勃迪伦,就是这条主线的延伸。艺术而已,干嘛非得浓眉大眼故作严肃?
如果用一个人名代表美国文化,不是林肯、不是迈克尔杰克逊、不是乔布斯,只能是Bob Dylan。
鲍勃·迪伦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地球上有了第1个集诺贝尔、奥斯卡、格莱美和普利策新闻奖于一身的人。
为什么不是乔布斯?不好意思,乔布斯自己不会同意,他是鲍勃迪伦的铁粉一枚。
单从语言艺术来看,鲍勃迪伦也是一位够格优秀的诗人。不用细读,一眼可以看出,法国诗人兰波对他的深刻影响。
鲍勃迪伦的存在,是文案们的莫大福利。你可以一边轻松地哼着歌,一边开森滴学习诗艺了。
法国诗人兰波,是世界众多文化偶像的偶像。
代替鲍勃迪伦领取诺奖的摇滚教母史密斯,就是兰波的超级铁粉。残到什么程度?她不惜花费巨资买下了兰波居住过的一座危房。
兰波,会出现在下篇公文里。
《暴雨将至》歌词节选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I saw a newborn baby with wild wolves all around it
我看见一个初生婴孩被狼群环伺,
I saw a highway of diamonds with nobody on it,
我看见一条钻石砌就的公路,上面空无一人,
I saw a black branch with blood that kept drippin’,
我看见一根漆黑的树枝,血水不断流下,
I saw a room full of men with their hammers a-bleedin’,
我看见一个房间站满了人,手上拿着滴血的榔头,
I saw a white ladder all covered with water,
我看见一把白色梯子淹没在水中
喜欢诗的,请评论区留言。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小丰品道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4
-已有4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