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遍全国的呷哺呷哺,如今不香了?
3年前
收藏 0
1
【摘要】:如何稳定的活下去,是呷哺呷哺需要思考的......
近一段时间,呷哺呷哺股价出现大跌,跌幅一度超过20%,股价最低达到11.26亿港元,创近半年新低。
而这次股价下跌原因或许与前不久湊湊CEO张振纬辞职有关。高盛发布研报,提示投资者湊湊CEO离职的相关风险,并下调呷哺呷哺利润预测,将目标价由21港元下调至18港元。
创始人的突然离职,让外界对呷哺呷哺这个“火锅界第一股”的未来充满质疑,那么,呷哺呷哺到底怎样了?我们来看看。
01
曾经的“火锅第一股”
如今年轻人不爱吃了
呷哺呷哺创立于1998年,是其创始人以“一人食”的台式小火锅为灵感而创立。
其实,这种“一人一食”的小火锅在20世纪末的大陆极少见,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不咸不淡地发展几年后,2003年的非典让人健康意识增强,逐渐意识到了这种单人小火锅卫生、干净,自此呷哺呷哺走红,成为北方炙手可热的火锅品牌。
非典的爆发只能说是给了呷哺呷哺机遇,让呷哺呷哺成为消费者心头宠儿是其极致的性价比,就像海底捞绝佳的服务,巴奴的特色毛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差异化印象,呷哺呷哺在消费者心中构建的认知是“舒适,高性价比”。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和好友一起去吃,点个30-40元的套餐,就能把羊肉、蔬菜、面条安排地明明白白。尤其是呷哺呷哺的麻酱成了许多消费者的念念不忘,在豆瓣、知乎等平台上,不是网友都在询问“呷哺呷哺的麻酱怎么调”,以及品牌天猫旗舰店中,89.9元10袋的麻酱,月销量超过1万组。
然而,呷哺呷哺踏上转型之路后,一切都变了。亲民的价格、令人念念不忘的麻酱都成了“情怀”。
2017年,呷哺呷哺宣布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要从「快餐式火锅」转型为「休闲正餐」。部分门店进行了「升级」,店内装修以木质色调为主,颇有「ins风」的感觉,走简约路线,同时店内减少了U型台座位,增加了四人式餐桌。
升级的背后,一并提升的还有价格。如今的呷哺呷哺「槽点」颇多:“真的贵了,现在在北京的呷哺店里吃,两个人要吃到150元,那还干嘛去吃呷哺呷哺?”
网络上,这样的吐槽比比皆是:每道菜都在涨价,几块到十几块不等,算不上很贵,但跟原来亲民的价格一比,显得涨价幅度很高。
甚至有消费者觉得,这样的价格倒不如再加点去海底捞消费,还能享受极佳的服务以及小零食赠送。
呷哺呷哺似乎丢掉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快捷、评价”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正在变得“高不成低不就”。
根据呷哺呷哺的2020年年报显示,集团实现收入54.55亿元,同比下降9.5%,税后利润总额达到1148.5万元,同比大减96%。而在这份财报中,成立刚满5年湊湊贡献了30.9%的营收,从经营利润这一数据纬度来看,湊湊餐厅层面的经营利润为2.26亿元,与呷哺呷哺的2.40亿元处于同一水平。
呷哺呷哺这样的业绩绝对称不上好。
02 呷哺呷哺为何会这样?
目前来看,呷哺呷哺的消费场景正在逐渐减少,正在变得力不从心,不禁让人疑惑,从前风光无限的呷哺呷哺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一切的根源还要从品牌2017年的转型说起。
首先,凭借「高性价比」起家的呷哺呷哺,与海底捞、巴奴等品牌最大的不同,是消费者目的。来到呷哺呷哺消费的,看中的就是其性价比。
而呷哺呷哺大刀阔斧的改革,自认为给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菜品、更好的环境,但却失去了其特色。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如今的呷哺呷哺高不成低不就,放在琳琅满目的火锅品牌中,毫不起眼。
其次,呷哺呷哺企图撕掉“性价比”标签,来讲新的品牌故事,消费者未必会接受,尤其是在触动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与呷哺呷哺在产品上调动价格,引起民怨相似的是,海底捞牛肉粒换成味伴侣事件,同样引起了消费者强烈的反弹。
其实,呷哺呷哺坚持在平民路线上走出特色,子品牌湊湊在中高端路线上拔得头筹,两者相结合未必不是好事。就像小米,将红米独立出来做低端领域,小米在通往高端领域的步伐依旧步履不停。
最后,火锅赛道竞争激烈,从来不缺乏玩家。除了巴奴毛肚、海底捞服务、港式花胶鸡、捞王很好喝的猪肚鸡汤这些特色火锅品牌之外,像自带明星光环的火锅品牌。例如,陈赫的「贤合庄」、郑恺的「火凤祥」都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呈现疯狂扩张模式。以及火锅食材超市,像「锅圈食汇」、「懒熊火锅」等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拥挤的赛达、不断减少的市场份额、捉摸不透的消费者,这些都为呷哺呷哺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如何稳定的活下去,是呷哺呷哺需要思考的,要知道,火锅永远翻腾,火锅界的商战也将永远持续。希望呷哺呷哺找到适合自己转型道路,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公关狂人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